汪擁軍

當代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立德樹人、人才強國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擁有大批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是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支撐。高中階段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立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普通高中如何在把握辦學方向的基礎上,通過變革育人方式,提供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產生和成長的土壤?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以下簡稱“省實驗中學”)創建于1920年。2000年,國務院原副總理習仲勛同志題詞“弘揚‘實驗精神,培養創新人才”,為學校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跨越新的一百年之際,省實驗中學基于辦學定位和育人目標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思考。
堅持以德為先,實施“守正德育”,打好學生生命底色
德是人才的靈魂,而有才無德,可能發展為歪才、廢才。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是學生發展、學校發展、國家發展的需要。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中,需要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價值取向、培養創新人格。省實驗中學在實踐中構筑真實德育場域,通過守正德育課程、系列實踐活動、創新素質評價等多種途徑,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培根鑄魂。
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堅定追求優秀的成長信念。教育的目標在于使每個個體實現“成功的生活”,在于建設一個“健全的社會”。在學校百余年的辦學歷史中,歷代實驗人始終以“忠毅勤樸”為校訓,形成了“守正創新,自強不息”的實驗精神,積淀了具有實驗特色的育人文化。進入新世紀,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學校提出“三好兩有”即品德好、身心好、學習好、有個性特長、有創新精神的育人目標。我們將優秀品德、身心健康、學業優良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三個核心目標,引領全體教師重視學生的優秀品德。
打造守正德育課程,落實五育并舉全面育人。守正德育課程,回答培養什么人問題。“守正”,即恪守正道,“守正德育”從“德、學、身、趣、行”這五個方面闡述了順應“五育”并舉的時代要求,落實省實驗中學“三好兩有”的育人目標。“守正德育”的課程內容包括德正、身正、學正、趣正、行正這五個維度。
學校在守正德育課程中,注重構筑真實德育場域,在實踐中生成道德行為。比如通過系列活動,增強使命感,錘煉能力;通過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感受時代脈動、思考社會問題,培養責任心和公益心;通過走進周邊歷史文化場所、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開展各領域的體驗活動,感受社會巨大變化,厚植愛黨愛國愛鄉情懷。
創新成長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正向生長。我們以綠色評價理念為指導,努力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每學期根據“德正、身正、學正、趣正、行正”相關記錄數據,探索為每位學生形成一份“五正雷達圖”,形象、直觀地展現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長期開展“校園之星”評比活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引導全體學生尋找自身潛力,挖掘自身潛力;引導廣大教師發掘學生的閃光點,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同學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找到成長中的自信。
著力建設生涯教育體系,提升學生的生活創造力
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需要深度關注學生個人志向與未來發展,重點思考如何將為國育才與學生個體發展需要有機統一,厚植愛國愛鄉情懷,培養奮斗精神,并努力打破校內外壁壘,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和空間。近幾年,我們從關注升學轉向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引導學生追求生命更大的價值與意義,滿足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求,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此,學校建立“一體、兩翼、三層、四力、五環”高中生涯教育體系,打造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其中“一體”指從目標上以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為主體;在途徑上,以學科教師滲透生涯教育為主體。
我們將生涯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之中,五類課程融合在一起實施,體現課程的綜合性。特別是建立了生涯教育四大支撐系統,通過精心組織系列體驗活動,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社會生活,了解工作世界,體驗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聚集形成追求優秀的內動力。
推進課程與課堂改革,搭建學生創新發展的立交橋
有研究指出,創新人才往往在某領域存在超強的內生動力,超強的思維力、記憶力、自主學習能力,存在著特殊的發展需求。省實驗中學在辦學實踐中注重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在“以生為本,奠基人生,創新發展,張揚個性”辦學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構建全課程體系、“三導制”教育模式、加強分類培養等手段,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為創新人才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平臺和條件。
建設全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多元卓越成長。課程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學校圍繞立德樹人、全面育人這個核心,按照文化傳承、認知思維、體育健康、藝術審美、探究創新、合作參與等六大領域,每個領域又從人生基石課程、個性培育課程、卓越成長課程三個層級,形成了具有實驗中學特色的“163卓越發展”全課程體系,搭建實現增長知識見識、增強綜合素質的立交橋。
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國家科技創新的能力及未來。在注重科技普及教育的基礎上,通過開設科普知識滲透課、組織科技創新活動課、開設科技興趣小組課、搭建項目研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科技素養的發展。同時,通過英才計劃和簽訂人才合作培養協議,建立與武漢地區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定期前往武漢各高校高精實驗室參觀學習,發現和培養具有科學潛質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
實施“三導制”大課堂教育模式,推進育人機制創新。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課堂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特別是把核心素養的養成作為課程育人的目標和歸宿,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尤為關鍵。
打造卓越成長新課堂,構建新型關系是關鍵。從2013年開始,學校就建立了具有省實驗中學特色的“三導制”即導師制、導生制、導學制大課堂教學模式,搭建起一座師師、師生、生生互動的立交橋,優化師師、師生、生生關系,促進教書與育人、管教與管導的融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在通過導師制、導生制釋放教育活力的同時,大力建設問題化驅動、思維化串聯、評價化推進、價值化融合的“導學型”課堂模式,將傳統的“教堂”變成“學堂”,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索、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校是培養人的,社會是選拔人的。學校的愿景是通過建設全課程體系帶動育人方式改革,讓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奠基創新人才培養,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