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卿

摘要: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領域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既是落實黨和國家相關要求的需要,也是教育科學的內在要求,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特殊地位決定的。從策略上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堅持三大策略: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的原則;以各門課程為基本建設單位;以“三教”改革為主要抓手。據此,“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采取了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和遵循思想政治品質形成規律、運用多元教學方法等措施,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教育測量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6-0057-05
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國所有高校和學科專業都要結合自身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高等教育類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如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相關高校和專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在分析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基礎和基本策略的基礎上,介紹“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以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助力推進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
一、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基礎
認識到位,行動才會自覺。只有對課程思政建設有正確且充分的認識,才會有積極主動的課程思政建設實踐。
(一)課程思政建設是黨和國家的基本要求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思想正式問世。此后,我國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對教師教育領域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做出了具體部署。
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2]。同年,《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要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教育的全過程。2019年,《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要求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進‘三全育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3]。同年,《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在第二、三級認證標準的“課程與教學”部分明確要求,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要“體現專業性、職業性與師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課程實施要“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強化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貫通教學全過程”[4]。這些為在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領域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據。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闡述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目標、內容和重點,對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總之,在課程思政建設上,國家不僅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做出了系列部署,為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奠定了政策基礎。
(二)課程思政建設是教育科學的內在要求
教育科學認為,教學工作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徑。教學的基本任務包括傳授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發展體力、智力、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審美情緒和正確的世界觀。在現實中,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這些教學任務是彼此獨立的。有些課程旨在傳授知識,有些課程負責訓練技能,有些課程則承擔培養思想品德的任務,有的課程發展體力,有的培養智力。這種觀點存在極大偏差。從教育科學的角度看,不同課程在教學任務的承擔上的確有所側重,比如實訓課程就側重于訓練技能和鍛煉綜合能力,專業理論課程側重專業知識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側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但這并不是全部。教育科學認為,各門課程的教學在側重自身特有任務的同時,要兼顧所有的教學任務。比如,專業理論課程在側重于專業知識學習這一任務的同時,也要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承擔技能訓練、智力發展、思想品德養成等任務。專業實踐類課程雖然側重于技能訓練和能力養成,但一樣要承擔起工匠精神培養等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也正因此,教育科學才認為,教學過程應該處理好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反對單純傳授知識的傾向,認為應將思想品德的提高建立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等的基礎上[5],并將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作為教學的主要原則[6]。教育科學在論述怎樣撰寫教案時,才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闡述教學目標。概而言之,從教育科學的角度看,每門課程都應該承擔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任務。一句話,在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建設中,實施課程思政改革,在各類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科學的內在要求。
(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特殊地位要求率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如上所述,從教育科學的角度看,課程思政是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都應該遵循的改革理念。但從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來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尤其應該率先進行課程思政建設。
眾所周知,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工作母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持續深化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職教教師。職教教師的高素質首先就體現為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高尚師德的培養固然依賴于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如果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去培養師德則是遠遠不夠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只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整體課程體系的一小部分。為了保證職教教師形成高尚師德,就有必要在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普通文化基礎課等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按照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要求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能力發展的實踐中,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師德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隱性師德教育”結合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職教教師的師德素養,保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培養的是未來的職教教師,他們在未來的職業教育實踐中同樣要落實課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未來的職教教師能否有效地開展課程思政實踐,不僅取決于他們在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活動中所受的顯性教育,也與其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開展,將對未來職教教師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影響,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有助于激發他們的“課程思政”意識,培養其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從而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
(一)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的原則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指出:“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既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倒推,厘清到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推,明確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7]。從這段話來看,所謂堅持目標導向就是要確定方向、明確目標,并據此系統謀劃各項具體工作以實現目標。所謂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指要貫徹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求,準確發現、科學分析并有效解決實現目標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達成最終的目標。堅持目標導向與堅持問題導向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目標表達了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問題則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表現。只有堅持目標導向,才能引領問題解決。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目標才能一步步切實達成。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也應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的思想。一方面,以在各類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職教師范生思想政治素質、法律素養和道德修養,特別是師德修養為目標,統籌安排各項工作;另一方面,以解決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存在的一個個問題,如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不夠和能力不足的問題,教材建設偏重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思想政治要素的問題等為舉措,逐步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目標。
(二)以各門課程為基本建設單位
“課程思政”指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8]。從這個角度講,課程思政建設雖然離不開學校層面的組織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各門課程層面。
在普通中小學,課程既是人才培養的基本組織單位,也是基本的載體。因此,課程改革一般被視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教育,而是一種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專業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組織單位。正因為此,專業往往在專業教育領域各項改革實踐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各專業對人才的培養從來都是借助于各門課程來實現的。因此,課程仍然是專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從這個角度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也應落實到一門門具體課程層面。
總而言之,不論是從課程在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的地位,還是“課程思政”本身來看,各門課程都應該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單位。
(三)以“三教”改革為主要抓手
“三教”指的是教師、教材和教法。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在《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2019年工作要點》中,將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合稱為“三教”改革。從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和“三教”的特點來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應以“三教”改革為主要抓手。
2018年,教育部正式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從內容來看,標準不僅規定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而且將思想政治的德育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加以闡述。如經濟貿易類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標準要求畢業生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紀守法,誠信為人,富于進取,具有團隊意識。”從課程思政的概念看,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不是要重新建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目標,而是要改善課程實施環節,以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融入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確保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提出的思政和德育目標更好地得以實現。
從課程理論看,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和課程資源是課程的組成要素[9]。其中,教科書和一部分課程資源構成了教材。也就是說,教師、教材和教法這“三教”之中,只有教材是課程的要素,教師和教法都不是課程自身的成分。但“三教”卻是課程實施工作要考慮的核心要素。教材是課程實施的載體,決定著課程實施的具體內容;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決定著相關內容能否得到實施;教法是課程實施的方式,決定著課程如何實施。三者共同決定著課程實施的效果。
綜上所述,“三教”是決定課程實施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要素,課程思政建設恰恰旨在改進課程實施環節。因此,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理應以“三教”改革為主要抓手。
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以“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為例
“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2016年,本課程獲批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校級精品課程;2019年,又首批獲批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在精品課程和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組認真貫徹黨和國家關于課程思政改革的決策部署,以“三教”改革為抓手,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一)增強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10]。“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組多措并舉,加強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建設。
1.喚醒教師課程思政意識
教師具有課程思政的意識是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從現實的角度看,一些教師把教學視為一種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活動,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專門的德育課的任務,導致課程思政意識缺乏,嚴重影響了課程思政實踐的開展。為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組主要開展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黨和國家關于課程思政的相關政策文件,增強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二是深化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學習,加深對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理解。
2.努力提升教師隊伍思想政治水平
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就不可能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要素。“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組抓住各種機會,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一是積極參加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全體教師緊緊抓住“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等教育實踐活動機會,認真學習,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二是參加各種學習培訓活動,如參加天津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班等,較為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思政資源和精神內涵,找準教學內容的思政融入點,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過程的基礎。課程組經過深入探討,挖掘提煉了“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蘊含的思政要素。表1呈現了本課程部分內容蘊含的思政資源。
為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效果,課程組還搜集整理了各種數字資源,推薦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閱讀、觀看。
(三)遵循思想政治品質形成規律,運用多元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品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反復和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課程組在教學設計中對課程思政要求的落實比較注意前后呼應,強調在不同章節內容的教學中進行內容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表1就可看出,在課程的不同部分,都結合專業知識進行了黨的教育方針、工匠精神、以人為本的思想、唯物辯證法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質包含知、情、行三個不同要素。因此,思想政治品質的形成過程就是提高認識、熏陶情感和實際踐行的過程。“知”指的是學生是否學會了思想政治知識和要求,對于思想政治知識和要求的認知是否正確等;“情”指的是對思想政治知識和要求的情感,反映的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和要求的認同情況;“行”指的是學生的行為與思想政治知識和要求是否相一致。只有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認識正確,情感認同,行為踐行,才說明學生具有了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據此,課程組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靈活采取講授、案例分析、項目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知、情、行,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品質。例如,在教育評價發展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我國自古至今在教育評價領域一系列創新舉措的講授,既讓學生掌握了教育評價的歷史知識,也激發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信度概念的教學中,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信任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信度概念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誠信精神。在紙筆測驗編制和指標體系設計中,采取項目教學,讓學生在實操中體驗科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5):16-23.
[3]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11):30-34.
[4]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于印發《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特殊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通知[EB/OL].[2021-01-30].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
zhi/201910/t20191030_405965.html.
[5][9]柳海民.教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27-228,203-209.
[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1.
[7]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征求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的意見[EB/OL].[2021-01-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30/c_1116995911.htm.
[8]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50-58.
[10]高國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9):23-28.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