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敏
【摘要】識字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也是發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基礎。小學生年齡小,對字的認識興趣不高,加之識字量大,導致識字效率偏低。教師在教學中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力,通過觀察對比、猜測、想象以及設問等方法來突破學生的識字障礙,提高識字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思維啟發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對語言文字的習得效率不高,給識字教學帶來了難題。傳統的識字課堂,教師一味地講解漢字的音、形、義,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寫字,學生對識字的熱情不夠,自然影響學生的識字質量。要變革識字教法,打破機械固化模式,從思維啟發入手,借助思維的力量,喚醒學生對識字的學習熱情。
一、通過對比觀察,猜測中印證邏輯思維
學習漢字,從認讀開始。讀準一個字,還要會寫,理解其義。小學生在認識漢字時,需要融入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過程,將一個字的結構、字形整合起來。猜想意識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基礎。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猜測漢字的方式,讓學生的邏輯思維活躍起來。猜字過程,有對也有錯。猜對了,給予鼓勵與贊揚;猜錯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鼓勵學生繼續參與猜字。同時,面對一個漢字,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發現該字與之前所學的哪些字有關,學會對比學習,探索漢字的奧妙。
如在一年級語文“日月水火”學習中,對于本節課后的習字訓練,引入“猜一猜”活動,對照圖片與文字,讓學生聯想。圖片中所呈現的是漢字對應的圖形,還有甲骨文的寫法,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激發其概括推理思維,猜測圖形所對應的漢字。低年級學生面對猜測活動,投入了較高的學習熱情。甲骨文與楷體字,兩者有何關聯度、相似點?如何進行分辨、綜合、分析與判斷?如“羊”字,圖形中的“羊”有兩只角垂下來,這個特征與“羊”字上面的兩個點很相似,由此得到這有兩個羊角的圖形就是“羊”字。
通過對比與猜測,學生由圖到字,順勢找到邏輯思維點,從圖形中學會對比、推理,為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奠定了基礎。教師要善于借助識字契機,在字形、結構、圖示對比中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
二、歸類分析統整,構建多維化識字思維
在識字教學中,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引導學生對生字進行一一認讀并會寫。事實上,在漢字結構規律方面,一些漢字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性,特別是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利用關聯點實現漢字的分類與統整。漢字是由偏旁部首構成的,不同的字,其偏旁部首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教師要避免單個字的零星分散教學,費時費力,還低效。運用歸類思想對漢字進行分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
如“口耳目”這節課有五個生字,這五個字都與身體器官有關。在《姓氏歌》中,所有的漢字都與人的姓氏有關,可以在姓氏探究中建立分類識字方法。在“語文園地”中“識字加油站”環節,指導學生對所學漢字進行歸類編排,以適當的分類方式,讓學生快速識字,準確識字。
如在《小青蛙》教學中,該節所學的漢字與“青”有關的字較多,如“晴”“睛”“清”“請”等等。這些漢字都有“青”這個部首,在讀音方面也都有韻母“ing”。教師要抓住這些字的共同點,將與“青”有關的字進行整合教學:“同學們,觀察這幾個字,有何共同點?”同學們很快發現了“青”字偏旁。接著,讓學生學習讀音,通過讀音來助力識字。然后,引入“轉盤游戲”,將與“青”字的不同偏旁進行組合,讓學生嘗試理解漢字的意義。最后,學生在趣味游戲中開動思維,通過分類,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不同漢字的寫法和意義,拓展了識字思維。如包含“青”字的漢字還有“情”“蜻”等。通過歸類來整合不同的漢字,開闊了學生的識字視野,也讓學生從中體會了分類思維,發展了辨析力。
三、巧設問題引領,發展學生的問題思維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問題,利用問題來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激活其識字意識。很多時候,對一個字的學習,停留于“這個字怎么讀,怎么寫,是什么意義”階段,這種單一的提問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力。時間一久,學生對于識字學習就會喪失熱情,陷入刻板。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漢字來提煉問題,通過問題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只有精心設置識字問題,才能讓學生在問題中靈活學字,寫字,用字。
例如在學習《棉花姑娘》時,該文中有一個“燕”字,這個字的結構稍微復雜,部首多,寫字難度大。怎樣打開學生的識字思維?教師先呈現一張圖片,圖片中畫著燕子和與之對應的“燕”字,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與“燕”字,出示三個與動物相關的古漢字,逐一與“燕”字進行比較,想一想有何發現?原來,“燕”字的古體字,翅膀和尾巴都是字形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引領學生從字形與古義的對照中窺探了漢字的趣味與特點。
再如“贏”字的學習,這個字包含的部首很多,可以利用析字法,將該字分解為“亡”“口”“月”“貝”“凡”五個部分,然后設置思考問題。古人用“貝殼”作為貨幣,所以中間應該為“貝”。再觀察整個字的結構,既包括左右結構,也包括上下部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漢字。
因此,在識字中,對問題的設計要把握三點。第一,問題的提出,要從字形入手。分析漢字,抓住字形特點,從中提煉出趣味問題,引領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學習“燕”字時,將甲骨文的“燕”與燕子的外形進行關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二,問題的提出,要從圖形視角入手。漢字的傳承與演變,大多經歷形象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問題來整合漢字的具象與抽象關系,讓學生發現漢字之妙。第三,問題的提出,要循著象形字入手,從字形與字義中建立關聯。學生從識字中體會到獲得感,才會更積極地思考問題,提高識字質量。
四、突破識字難點,提高識字思維品質
教師教學生識字,很容易陷入固化的模式中。對于生字,怎樣呈現,如何解讀,教師要捕捉學生的識字思維。識字思維如何提煉?關鍵在于從識字的難點入手。學生識字的難點,正是思維激活的關鍵所在。
例如在學習《小蝸牛》時,對于課后生字學習,有“蝸牛”“發芽”“草莓”“蘑菇”四幅圖片,這些圖片分別對應四個不同的漢字,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圖片,說出對應漢字的讀音。在呈現方式上,生字并未做注音處理,學生對“草莓”“蝸牛”“蘑菇”可以很快地找準讀音,但對于“發芽”這一圖片存在較大難度。圖片是水墨畫形式,學生在識讀讀音時遇到困難。為此,對于該圖與對應漢字的讀音教學應該是難點,也是激活學生識字思維的關鍵點。對“蝸牛”“草莓”“蘑菇”三個字的識讀,簡要帶過,將學習重點聚焦于“發芽”這一圖片上。
教師可以借助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想一想:“明媚的春天里,有一位蝸牛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去大自然里玩吧,看一看,周圍的小草、小樹是不是已經發芽了?”在說“發芽”時,語氣要略重,便于學生從聆聽中感受這個“發芽”。為了強調“發芽”,教師可以追問:“蝸牛媽媽向蝸牛說了什么?小草和小樹怎么了?”學生在朗讀這個“發芽”詞語時,也會跟著教師的故事想象春日的田野里,小草、小樹發芽了。鮮活的語境、可感的故事,讓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小草、小樹在春天里都會“發芽”。由此,學生通過對“發芽”的反復朗讀,判斷出該字的讀音,并推測出“芽”字的下面是“牙”,因為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
五、斟酌文本意境,帶領學生構思聯想
在識字教學中,在對文本進行閱讀與鑒賞時,教師可以構建文本意境,讓學生深入感知意境表達的情感,從而體會精煉傳神的字、詞。
如在學習《田家四季歌》時,對于“桑葉兒正肥”一句的品讀,引領學生發現哪個字最精準。同學們很快找到了“肥”字。“‘肥字好在哪里?可以用別的字取代嗎?”結合文本閱讀與討論,學生從庭院里桑樹下采摘蒼翠欲滴的桑葉,進而感受到“肥”字的傳神描寫手法,加深了對“肥”字的識讀和理解。
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小韻文時,教師可以延伸與之相關的歷史與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建構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語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領會文本的主旨,主動去構思漢字。如在學習《春夏秋冬》時,對于“池草綠,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提煉出“紅”與“綠”,顏色鮮艷;“池草”與“山花”,表示靜物;“魚”與“鳥”,表示動物;還有“出”與“入”,表示反義。結合不同字的意義,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文本描繪的景致中,讓學生感受文字里的文化。
總之,在低年級識字課堂中,教師要創造趣味、生動、活潑、多樣的學習情境,順應學生認知規律,引領學生思考與想象,在思維啟發下,積極、有效地學習漢字,掌握識字方法。重視識字教學,要變革單一的記憶和背誦模式,從“思維”視角夯實學生的識字素養。
【參考文獻】
徐玲.以“趣”促學 從“趣”出發——試論激發小學低年級自主識字興趣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0(33):11-12.
阮弘.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索[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07):77.
姜甜.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方法[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8,8(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