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杰
內容摘要:“興發感動”是葉嘉瑩詩詞教學中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重注情感與生命的鏈接,在小學詩詞教學中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對詩詞中“情”的投入、探究、遷移和抒發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升古典文學素養,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且有助于高尚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葉嘉瑩 興發感動 詩詞教學 應用策略
“興發感動”說就是葉嘉瑩先生最重要的理念,該理念對小學詩詞教學有很大的啟發。學習和運用葉先生的“興發感動”理論,對于幫助學生真正感悟詩詞精華,指導小學生詩詞教學很有必要。如何將葉先生的理論與小學階段的教學實際結合起來,這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潛移默化的貫穿滲透。
一.“興發感動”對小學詩詞教學的指導意義
關于“興發感動”,葉先生并沒有提出明確的定義。她在闡述這一理念時說:評說詩詞“不該只是簡單地把韻文化為散文,把文言文變為白話,或者只做一些對于典故的詮釋;更應該透過自己的感受把詩歌中這種興發感動的生命傳達出來,使讀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動,如此才是詩歌中這種興發感動之創作生命的真正完成”。同時,她還強調:“讀者應該從詩歌的感發品質中獲得一種也可以使自己有所激勵感發的力量。這種讀者與作者之間相感發的作用,就正是屬于詩歌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在傳統詩詞教學中,教師經常陷入到“讀詩題——知詩人——解詩意——悟詩情”的套路化和模式化中,重知識而輕感發,這無疑錯失了經典詩詞的精髓。相比于王國維較為抽象的“境界說”,葉嘉瑩的“興發感動”理論深入淺出,平易淺近,旨在引導注重學生對詩詞中“情”的投入、探究、遷移和抒發,因此如何喚醒學生的情感,需要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
二.“興發感動”理念在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葉嘉瑩曾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自己對古典詩歌的熱愛。她說,自己對古典詩歌,本不是出于追求知識的用心,而是出自于古典詩詞中蘊藏的一種感發生命對她的感動和召喚。①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學生浸潤在詩詞營造的古典韻律和古典美的意境中,是領略這種傳統文化的詩外功夫。
(1)詩香浸潤——“功夫在詩外”
語文不僅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想象和聯想的藝術。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質素,就是那份興發感動的力量,詩人因大自然的變化或人事遭際的激發而產生一種興發感動的情意,這種興發感動的情意成為詩人創作的動力,促使他把內心的情意表達出來。在基礎教育工作中,要達到“興發感動”的效果和目的,教師和學生的詩外功夫是也很重要。
讀詩品詩,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到詩歌所傳達的興發感動的力量。小學生生活閱歷有限,但是對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力較為敏銳,在日常讀詩和學詩的過程中,生活與詩詞可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因此,詩詞教學可落實到每天的常規學習活動中,并按照學齡和學情特點,進行相應的拓展。對詩詞的學習可滲透到早午讀、課前讀、國旗下誦讀、每日打卡誦讀等常規學習中。
依據不同年齡階段,選擇相關優質配套誦讀書目,如《聲律啟蒙》、《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給孩子的古詩詞》等作為輔助學習資料。在日積月累中培養語感,積累知識,浸潤詩香,這些是在具體詩詞教學中促成“興發感動”效果達成的鋪墊。
除了日常中詩詞的浸染,老師與學生,甚或家長與學生的詩外功夫還可以體現在對生活細節的關注。孔子在談論自己的詩教觀時說:“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當孔子提到自然物時,就往往將其與人格道德相比,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從自然事物中見出人格道德蘊含,這在小學生詩詞中也大量出現,這在小學高年段的詩詞學習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如盧鉞的《雪梅》、虞世南的《蟬》、鄭燮的《竹石》等。因引導學生“多識”,繼而帶領學生“多思”,更能讓學生體會詩詞中傳遞的“感動”。
(2)知人論世——“品味在詩中”
介紹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是傳統的文學研究方法,也是文學課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葉嘉瑩講詩詞通常也會對時代背景和作家的思想、信仰、性情等進行詳細的介紹,以增進學生對詩作的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葉嘉瑩從不會機械地按照“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詩作分析”這種固定套路來講。在她看來,講詩詞的時候是否要講作者的生平,詳講還是略講,什么時候講,都是有講究的。她認為:“有的作者我們一定要講他的生平,你才能懂得,有的作者不講他的生平,你就可以直接掌握他對于大自然中景物的感受。你就可以直接體會,不需要講他的生平。”②
這就需要老師根據不同作品進行藝術化處理。比如講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可提前鋪墊當時清朝處于怎樣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狀況中,這樣再講“萬馬齊喑究可哀”和“我勸天公重抖擻”就能達到振聾發聵的效果。除此之外,再拓展一下這位詩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傳世佳句,更能加深學生對詩人和世情的認知。
再比如經典名篇《題臨安邸》,但詩人林升留下來的資料極少,就可以略講,將當時詩人所處的特殊歷史境況講清楚即可幫助學生感悟詩情。講杜牧的《江南春》則可以對比“大李杜”來理解“小李杜”,參照盛唐理解晚唐。在小學高年段,還可以發動并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自行搜集詩人的生平和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以達到知人論世的效果。這樣的學習方法更能拉進學生與寫詩之人、詩中之情的距離。
(3)遷移動情——“詩情喚己情”
葉嘉瑩先生的“興發感動”說是要以詩人個體的情感呼喚普遍讀者情感,達成古今情感上的流動與連接。由于學生自身閱歷有限,即使是在知曉詩人生平和寫作背景后,在理解詩情上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如何將詩詞中的內容與情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成為能否打動學生、喚醒學生對自己生命感悟的重要環節,這也是被傳統詩詞教學忽視的部分。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教師可嘗試從幾下幾點進行遷移共情。首先,給學生自由體味和感受的空間,并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詩詞教學不只是知識的獲得,更是情感的豐富與升華。詩詞體量不大,可供解釋的空間卻異常豐富。學生先在自己的小空間里有所發現,經由教師的引導、啟發、講解之后方能獲得更廣闊的理解。這個在理解層面上由少到多,由單一向豐富,由“有所知”到“有所感”再到“有所悟”。如果省略了這個環節,直接由教師完成知識和情感的單向傳遞,對學生體悟情感無疑是一種損失。
其次,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可進行豐富的假設、聯想與想象,推詩人及自己,用詩情喚己情。如講到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了體會杜甫“喜”的不同層次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可引導學生回顧自己離開溫暖家庭進行封閉式學習和訓練的經歷,再遷移至杜甫的寫作背景,揣摩杜甫的真摯情感。再比如講《稚子弄冰》時,可引導學生描述童趣畫面,暢談看到這樣畫面時的感受,再聯系自己童年的游戲,甚至可以根據自身經歷也仿寫一首小詩。
除此之外,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如講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時,了解過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后,通常會有學生對項羽的做法有不同意見,可尊重學生想法,在班上展開一場選擇“卷土重來未可知”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小討論,最后回到體會詩人李清照寫詩的時代背景中,加深對詩人風骨和氣節的理解。
(4)誦讀抒情——“聲聲扣心弦”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詩詞的學習中,離不開反復誦讀。正是在吟誦唱嘆之間,詩中之意,詞中之情才源源不斷地流傳千載,構成堅牢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以聲傳情,在誦讀中感受詩詞之美也是學詩的重要部分。
葉嘉瑩先生大力提倡吟誦。但由于吟誦的方法極為講究,流派不一,對于教師來說,學習和掌握吟誦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在相關領域進行學習探究。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指導。
培養學生讀的方法,先要教會學生善于聆聽的能力。通過聆聽教師示范讀,學生的個體誦讀展示,學會最基本的正音、停頓、輕重音節的把握等,感受最基礎的節奏變化,揣摩如何通過誦讀來傳遞詩詞中的深意。
齊聲誦讀法,以情促聲,以聲傳情。在齊聲誦讀的指導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聲音相互帶動,相互感染。
尊重個性化差異,可配合手勢動作。《毛詩序》中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誦讀情感飽滿的詩作時,不妨讓課堂開放一些,尊重甚或引導學生在投入誦讀時的配合適當的動作,以輔助情感的抒發。
創意誦讀。可依據篇目類型,進行古詩新唱,或者方言誦讀,如在廣東地區的學生可嘗試白話誦讀,體會不同音調下誦讀產生的差異。
興發感動”是葉嘉瑩詩詞教學中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重注情感與生命的鏈接,在小學詩詞教學中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葉嘉瑩的“興發感動”的理念下,讓小學生在詩詞的世界里感到有味道、有興趣、有深意。繼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啟發審美,同時書寫對生活的發現和感受。葉嘉瑩的“興發感動”對小學詩詞教學的啟示意義值得教師不斷探索,同時,這也要求教師提升自身詩詞涵養素養和人格魅力,才能帶領學生在詩詞的世界里感受“審美的驚詫”和“心靈的饗宴”。
參考文獻
[1]《詞學新詮》[M].葉嘉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葉嘉瑩教學藝術論.袁韻.文學與文化[J].2019.
[3]葉嘉瑩“興發感動”說研究[D].張冬.文藝學.河南大學2010.
[4]葉嘉瑩“興發感動”說初探[D].王建浩.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天津師范大學2007.
[5]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興發感動”研究[D].林秀艷.學科教學.北京師范大學2006.
注 釋
①胡靜.《用生命感悟古典詩詞——葉嘉瑩教授訪談錄》.
②《我讀經典 談〈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之——“知人論世”說義山》.葉嘉瑩講.宋文彬整理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北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