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莎莎
如何定義一堂好的語文課,每位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但有一必備條件,就是教師要力求通過語文課堂這扇窗,讓學生感悟語文之大,語文之美,在深度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有的教師教學“淺顯化”,就文本教文本,將本該遼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局限于區區幾百字的課文之中,將語文課越上越“小”;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陷入“套路化”,千課一面,將同樣的教學模式套用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語文之美,蕩然無存。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以教材文本為圓心,從文本聚焦到文體,從文體深入到文學,從文學拓展到文化,將語文課上“大”;同時通過品味文本中的選材美、文字美與意蘊美,將語文課上“美”。最終實現“大美”語文的教學目標。
一、尋根文化·大其所大
語文課不僅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應該承載著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站在文化的高度,以更廣闊的視野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
1. 從文本到文體。語文課堂陷入“套路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淡化甚至無視文體形式,“一刀切”地進行教學。其實在備課時,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就是課文的文體形式,然后再根據不同文體所具有的不同語言特色和寫作特點,去選擇與其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以《四季之美》為例。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這樣的文章若是將其逐句肢解,進行瑣細而冗長的分析,無疑就破壞了散文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于“喚醒感覺”。通過朗讀、賞析、想象、交流,不斷喚醒學生對于散文這一文體的感覺,這個過程既是意會的過程,也是激活學生內心詩意的過程。有了“文體”這一個大的歸屬,一篇篇零散的文本才能百川歸海,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學習體系,學生的學習也將更有系統性。
2. 從文體到文學?!端募局馈肥且黄哂械湫腿毡疚膶W特點的散文。教科書編者之所以選擇不同國家的文章,意在讓學生感知多種風格的文學形式,身為語文教師應對此有所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中日同類型文學主題的作品段落對比閱讀,讓學生感受文學特點的異同。如在教學“春天黎明的天空之美”這一部分時,可聯系舊知,對比閱讀巴金的《海上日出》。兩篇文章的文體都為散文,都是寫日出的經典之作,也都通過動態描寫,寫出了日出時天空的變化,但風格又不盡相同。巴金的文筆大氣生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采用“升”“沖”“跳”等動詞,將紅日出海寫得壯觀輝煌又充滿活力;而清少納言則采用白描記事的手法,文筆清新樸素,幾乎沒有任何粉飾,“一點兒一點兒”“泛”“染”“飄”等詞,寫出了另一番恬淡清麗的日出之美,可謂是“在清淡中出奇趣,簡易里寓深義”。如此品讀同一文體下不同文學風格的文章,將使學生的文學視野更加開闊。
3. 從文學到文化。教師在備課時,應關注文本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學生往往驚嘆于作家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事物不為人所關注的細節變化。實際上,這與其國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日本文化歷來崇尚物哀、瞬間美,慣于在細微處發覺美。其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叫“一期一會”,即一輩子只有一次的際遇,提醒人們要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將文本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視野隨之開闊,對于文本的理解也能進一步加深。
二、尋味內涵·美其所美
教師應自覺通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調動與審美相關的心理功能及情感體驗,將語文知識學習和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于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文學作品的審美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1. 選材之獨特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四季的代表景物多為——春天時發芽的青草、融雪的小溪、樹木的嫩芽等,夏天的蟬鳴、荷花、烈日、陣雨等,秋天的紅葉、菊花、南飛的大雁、瑟瑟的秋風等,冬天的霜雪、梅花、青松等。而在日本,夏天的牽?;?、流螢,秋天的柿子、梧桐、螞蚱是作家們所鐘愛的景物。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選材的差異性。在《四季之美》一文中,清少納言選擇的四季代表之景獨出機抒——春天的天空、彩云,夏天的流螢、微雨,秋天的歸鴉、大雁、風聲蟲鳴,冬天的炭火。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不同國家作者選材的差異性與獨特之處,同時提醒學生在寫作時不可盲目套取常規化的景物,而要真正用心去觀察、傾聽、捕捉獨屬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美。
2. 文字之熨帖美。散文中的文字抒寫性靈,是個體情懷的見證。這種不拘一格、張揚個性的特點,構成了每一篇散文的獨特文本價值。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應該往下走,往細膩處走,以文解文,含英咀華地細品作者文字之熨帖。在《四季之美》一文中,清少納言在語言運用上的特點是:基本采用白描記事筆法,不拖沓繁冗,少見華麗辭藻,于平淡之中顯示韻味。如寫冬日火盆燃盡的火炭,僅僅寫“大多變成了一堆白灰”,再沒別的描繪之辭,將事物本真的模樣真實呈現,僅通過簡潔的描寫點染其特點,“火”的燃燒畫面則留給讀者去想象,然而恰如中國畫中的留白,反而張力十足,余韻無窮。此外,文中句式的長短變化,疊音詞的使用,色彩詞匯的選擇,都值得關注。教師要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選擇使用適當且個性化的文字來寫眼中所見,心中所感。
3. 情調之閑適美。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中物的形象,其實是人情趣的返照。正因為作者把自己的意蘊和情趣附于物,物才能呈現作者的主觀色彩。所以散文教學的關鍵點,不應僅局限于作者所寫之景,還應關注作者在語言表達中所蘊含的心境與情感;散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穿透文字的表象,去觸摸語言之美,分享作者的心境與情思,體認作者對人生的感悟?!端募局馈愤@篇散文,結構清晰,分四段列舉了四季在一天當中最美的時間及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筆下的景色幽雅纖麗,作者那種閑適的情調隱藏其中。教師要有敏感性,帶領學生抓住作者描寫中的關鍵詞去體味。如:春日的黎明,天空泛白是“一點兒一點兒”的,紅暈是“微微的”;夏日的夜晚,螢火蟲是“翩翩飛舞”的,下的雨也是“蒙蒙細雨”。而作者眼中景物的輕柔,恰恰反映出了其情調的閑適。體會、尋味語言的滋味和情調的閑適,與了解內容本身同樣重要。
總之,每一篇小小的文本都蘊含著巨大的語文之美。教師在備課、上課時,既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又要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推敲其獨到之處,去品味其魅力之點,這樣才能將語文課堂上得大氣、唯美。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