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大數據也為精準教學提供了材料支持。近些年來,基于電子設備終端學習過程的數據記錄、課堂實時分析并形成過程性跟蹤評價、智慧教學決策等手段極大地幫助了教師實施精準教學,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下面,筆者就如何深入地分析數據、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從而調整教學決策,實現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做些探討。
一、課前預學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學情
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要忽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教師不僅要研讀教材,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讀教材,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預設。用好課堂前測數據,準確分析學情是教師實現“以學定教”、解決“教學從哪里開始”的有效手段。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例1編排了認識四邊形,例2為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共設置兩個課時。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有了直觀認識,而且四邊形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一定的學習及生活經驗,此后四年級還將進一步深入認識,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把這兩部分內容整合為1個課時,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讓學生初步感悟研究圖形的一般方法。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起點,為課堂教學指明方向,筆者在上新課之前讓學生自己預習書本第79頁與第80頁,并思考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同時,筆者利用“問卷星”小程序將79頁的例1的每個圖形標上序號并做成選擇題,讓學生進行回答。54個學生全部參與回答,結果如圖1所示。有46個學生能夠圈出7個四邊形,約占85%,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從很多圖形中正確找到四邊形,圈錯或漏圈的只有8個人。上課時,筆者就從統計中錯誤比較多的幾個圖形的辨析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把圖形分成四邊形與非四邊形兩類,讓學生在對比、辨析說理中掌握四邊形的特點,這樣就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正因為有了學生課前預學的反饋數據,能精準暴露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教師通過分析數據,精準把握學情,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真正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從模糊走向精準,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二、課中習題數據決策,高效學習分析
融合信息技術的新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的最大不同是,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信息可以被詳盡地記錄并根據各種需要加以數據統計和轉換。有了這些翔實的數據和信息,教師可以對教學的內容、速度和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上進行練習鞏固時,教師可以利用統計數據及時展現學生答題的各種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練習結果分析,這樣的練習才真正做到人人參與,練得有效。
學生先根據信息進行解題,然后筆者通過“麻吉星”教學系統讓學生進行答案選擇。從數據反饋看,本題的正確率超過90%,只有少數幾個學生選錯,說明學生對數量關系掌握較好。筆者在課堂上就不需要再花時間進行教學,對于個別做錯的學生可以在課后進行輔導。
又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長方形框架,變形后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2,單位:cm)。原來長方形的面積是( ? ?)cm2。
①20 ?②40 ?③50 ?④以上都不對
全班54人參與作答,選②的有33人約占61%,選③的學生只有14人約占26%,正確率極低。說明此題很多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有困難,混淆了圖形轉化后的對應邊長。這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小組內討論,再用長方形框架學具進行演示。長方形框架在推拉的過程中變成平行四邊形,這時高是4 cm。選項②是變形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而題目是求原長方形的面積,長是10 cm,寬是5 cm,所以原長方形的面積是50 cm2。通過框架教具直觀演示,學生發現長方形框架在拉的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形狀和面積變了,但是周長不變。
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主要靠教學經驗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今通過信息技術能快速得到學生的學習成效。以上兩道練習的不同處理,教師就是依據收集的數據決定教學決策。當全體學生對于一個問題的正確率達到高標準以上,則教學時快速帶過,不要花太多時間;若正確率比較低,則必須對該題的知識概念仔細講解。教師在高正確率的題目上節省教學時間,就可以在正確率低的問題上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點講解,不僅教學效率更高,教學內容也更有針對性,確保課堂寶貴的時間用在學生知識的疑惑處。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合理運用反饋數據,可以全面掌握學生課堂學習的完成情況,有效組織教學、診斷教學問題、優化時間分配,進而精準調控教學活動。
三、課后評價數據挖掘,個性化教與學
在傳統教學實踐中,判斷、評價教學效果的方式相對簡單,比如把學生的學習表現通過“優”“良”“中”“及格”“差”等來評定;或者簡單地通過分數高低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行為從開始到結束均可進行精準評價,并能夠用全方位的數據記錄每個學生學習的全部過程和效果。有了這些精準的評價結果,教師與家長可以共同快捷地收集、分享、分析和討論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努力讓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其自身的水平相匹配,達到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目標。
例如,“班級優化大師”能對學生的實時學習數據進行記錄,是對學生學習、思維、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的一種信息技術平臺。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成數學核心素養、學業水平、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幾個大類進行點評,然后每個大類再細分項目及評分標準。通過階段性的數據信息,能對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反饋,用數據說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根據學生日常學習表現實時記錄相應的數據,分析學生的發展情況,并生成可視化的個性評價報告,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從而能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出改進措施或學習對策,也為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學方案提供依據。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