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李石芳
摘 要:“十四五”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大力建設文化旅游強區,打響“秀甲天下、壯美廣西”文化旅游品牌,更迫切需要精準對接熟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實務人才。文章以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提出立足廣西民族地區中職旅游實務人才“三通五加三實”培養模式,該模式適應旅游產業形態、消費需求新變化,著力培養既能傳承本土民族文化、又具備全面旅游實務技能的中職旅游專業人才。為建設壯美廣西,建設旅游強區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民族地區;旅游實務人才;旅游+;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F590-4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為廣西題詞——“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打造了一張集度假游、少數民族風景游、邊關風景游、紅色旅游為一體的亮麗旅游名片,為加快建設壯美廣西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十四五”時期,廣西全區將大力建設文化旅游強區,打響“秀甲天下、壯美廣西”文化旅游品牌[1]。全區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本區域旅游人才的標準、質量、規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迫切需要精準對接本土文化特色、熱愛家鄉山水、服務八桂旅游業的旅游實務人才。旅游實務人才是旅游業運行過程中各種方案及其運作過程的實施者和執行者,是旅游者和旅游企業溝通與聯系的紐帶。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類型特色突出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更好地支撐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把發展中職教育作為重要基礎,提倡中高貫通。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幫助學生完成由普通教育轉入職業教育的角色轉變,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職業意識、職業素養,為中高職銜接貫通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旅游實務人才的培養上,應立足區域發展需求,對接行業標準,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建設旅游強區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2]。
(一)專業發展滯后 招生規模趨減
隨著旅游業進入全民旅游和以個人游、自助游為主的新階段,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大眾旅游需求。旅游業迎來新機遇和挑戰,但是社會對旅游專業認識不夠、行業口碑認同度較低、人才培養與社會脫節、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待提高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育人內涵模糊 培養定位偏差
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普遍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內涵單一、模式固化,與高職旅游人才、本科旅游人才定位區分不明顯的現象。由于中職旅游專業教育發展較為粗放,教育思想、培養理念、專業建設、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內涵模糊,缺乏支撐本土旅游業發展的地域特色、適用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三)地區特性不明 本地服務不足
地區旅游資源各有特性,旅游專業教學多以通用類教學為主,較少結合本地區旅游資源的特色和亮點進行教學。旅游人才本地化培養缺失,多數學生畢業后不再從事旅游相關工作,職業忠誠度不高,流失率較大,服務本地經濟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創立了民族地區“三通五加三實”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探索廣西中職學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在凸顯區域特色、服務本地旅游行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南寧六職校”)旅游管理專業被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以來,根據多方研討重新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專業核心技能和增值技能,具備升入高職院校深造的能力與素質,以及能充分認識民族文化及其內涵,能具體實施執行各種旅游方案,反應靈活、技能操作規范嫻熟,具備良好的行為修養,具備晉升為旅游管理型人才潛力的民族地區旅游實務型人才。
“三通五加三實”的中職旅游實務人才培養模式以中高職銜接為導向,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協同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搭建校校互通、校企融通及中高連通的“三通”育人途徑。通過“旅游+”賦能工程,構建“旅游+”素質、文化、思政、技能及才藝“五加”賦能教學平臺。同時,實行夯實師資隊伍建設、落實教學模式改革及做實教學評價管理的“三實”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基本形成理念先進、目標清晰、途徑暢通、平臺優化、保障有力的人才培養模式[3]。
(一)以開放融通為途徑,搭建“三通”平臺1.校校互通
南寧六職校先后與南寧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橫縣職教中心、廣西第一工業學校、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就人才培養、教材編寫、課程建設、實訓室建設及競賽經驗等方面進行溝通交流,共建共享教學資源。與橫縣職教中心定期進行“送教”活動,展示優質課堂,相互研討促進步。通過校校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相促進”的發展目標[4]。
2.校企融通
南寧六職校積極與廣西中國旅行社、南寧海外旅行社、青秀山風景區、廣西博物館等多家企業共同編寫旅游專業教材,共建專業實訓基地,形成“專業教育實習-認識實習-跟崗實習(生產實習)”逐級遞進的校企協同教學體系。該體系從兩個維度逐級遞進的完成人才培養任務。一個維度是技能發展的維度,遵循“了解專業”-“認識職業”-“形成初步技能”-“在獨立工作中提高技能”的路徑;另一個維度是價值觀發展的維度,遵循了“了解企業文化”-“加深認識企業文化”-“認同企業文化”的路徑。這種模式,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旅游實務人才效果顯著[5]。
3.中高貫通
南寧六職校積極架設人才培養立交橋,與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達成“2+3”中高職貫通式合作。在人才培養上實現緊密銜接,形成“齒輪”咬合聯動機制。在課程構建、技能培養、文化素養方面與高職的知識課程、道德技術方面形成互補的咬合性,通過中職人才培養“齒輪”與高職人才培養“齒輪”的咬合互相推動。
(二)以“旅游”為核心,創設“五加”載體
南寧六職校在旅游專業建設中,始終以培養民族地區旅游實務人才為核心。教師出版的教材《旅游景區景點服務》《導游實務與技能》均采用廣西民族旅游資源為典型案例。教師編寫的校本教材《旅游計調業務》《習茶精要》《旅游電子商務》等均融入廣西民族地區相關內容。南寧六職校在培養學生核心技能的同時,創設“五加”載體,實現培育服務廣西特色旅游的實務人才目標。
1.旅游+素質
要結合學校“培養有教養的公民”育人理念,通過思政課堂、道德大講堂、禮儀課堂、班會課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實行“6S”管理制度,讓學生養成規則意識,實現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旅游+文化
在對旅游專業學生的文化培育中,南寧六職校主要圍繞3個方面進行:一是傳統層面的茶文化、花文化、酒文化、咖啡文化,通過開設茶藝、插花、調酒、咖啡調制等課程,讓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深入了解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二是本土層面的民族文化,依托校內銅鼓廣場、銅鼓傳承館、銅鼓大師工作室,讓旅游專業學生擔任校園小導游,在鍛煉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讓學生掌握壯鄉銅鼓文化的內涵。
3.旅游+思政
南寧六職校利用廣西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在《旅游景區景點服務》《旅游計調業務》等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過開設《廣西紅色旅游》選修課,組織學生參觀鄧穎超紀念館、南湖公園烈士紀念碑,開展紅色旅游景點講解實踐。其通過“旅游+思政”突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提升旅游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培育學生愛黨愛國情懷。
4.旅游+技能
旅游是一種涉及面極廣的服務性產業,涵蓋了吃、住、行、游、購、娛6個方面,對旅游專門人才的需求廣泛。一個合格的旅游實務人才,除了具備導游講解、計調協調、票務處理等核心技能外還需要增加相關技能。南寧六職校通過開設專業拓展課程、選修課程和組建社團等方式,培養學生茶藝、調酒、咖啡、插花、化妝、攝影、禮儀等技能,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5.旅游+才藝
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人員掌握一門才藝已經成為旅游市場人才發展的方向和要求。南寧六職校針對旅游專業學生開展“一個才藝”工程,在學生入學時調查了解學生才藝情況,對有才藝的學生進行專項培養,對無才藝的學生根據其愛好和特長,通過課程、社團、培訓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技能類才藝、藝術類才藝、語言類才藝中的一項,達到人人都有“一個才藝”,滿足高素質旅游從業人員的需求。
(三)以教學管理為保障,推進“三實”策略
1.夯實師資隊伍建設
南寧六職校制定了教師外聘、培訓進修、企業鍛煉、科研與技術服務等制度,搭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素質培養和產學研服務平臺,培養校企融合的專業帶頭人及學術梯隊,有效激勵教師隊伍教研能力的提升。
2.落實教學模式改革
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要利用學校“一縱一橫”校內外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南寧六職校通過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升學要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和高職課程,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改革。
3.做實教學評價管理
教學評價是促進中職教育管理、推動改革的重要手段。南寧六職校通過校內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企業評價、高職教師評價、畢業生評價相結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系統,為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提供重要依據。依據項目教學的進程,將平時成績與期終考試評定相結合,綜合利用形成性、診斷性和終結性評價來調整教學策略。總之,要實現旅游資源大區向文化旅游強區的跨越,旅游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素養加強,質量提升
南寧六職校培養了一大批中職旅游專業實務型人才,學生多元發展體系逐步形成,通過考核升入高職或本科院校,升學率從23%上升至90%,全區名列前茅。升學或就業學生以其優秀的綜合素質獲得高職院校和旅游企業認可。項目建設期間學生在導游服務、茶藝、插花、職業禮儀、模特、職業英語等多個項目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7個、區級獎項41個、市級獎項141個。
(二)定位準確,社會認同
南寧六職校從知識體系、課程設置、技能培養、素質提升方面明確中職旅游人才為實務型人才的定位,支撐本土旅游業發展的地域特色、適用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應用效果顯著,得到了同行學校、校外及社會媒體的一致認可。旅游專業先后接待了來自澳大利亞、泰國、香港、澳門、佛山、北海、柳州等國外及區內外78個學校團體來校學習、考察旅游專業建設。
(三)特色明顯,服務地方
南寧六職校在中職旅游實務人才“三通五加三實”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促進旅游人才培養與廣西發展本土旅游需求緊密結合,適應了旅游產業形態、消費需求新變化。其通過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中的廣西文化、旅游元素,定期開展旅游技能實踐,依托“一縱一橫”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培養了既能傳承本土民族文化、又具備全面旅游實務技能的人才。我校旅游專業98%的畢業生升學在廣西、就業在廣西,近80%的畢業生從事廣西旅游行業相關工作,為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做出貢獻。
[1] 文旅中國.廣西“兩會”提出:大力建設文化旅游強區[EB/OL].(2021-01-28)[2021-05-16].鏈接.https://baijiahao. baidu.com/s id=1690096483611334048&wfr=spider&fo r=pc.
[2] 鄭巖,宿偉玲.旅游管理類專業AAAAA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大連大學學報,2020(3):115-119.
[3] 吳昊,郭威.基于發展山地旅游背景的貴州省職業院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青年與社會,2020(3):141-142.
[4] 劉瑾潔.文旅融合背景下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職業教育,2020(25):84.
[5] 畢燕,胡寶清.資源與環境類國家特色專業群建設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