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陽朔作為桂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陽朔旅游發展40多年,有著獨特而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牢固的旅游產業基礎。本文在分析陽朔旅游資源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突出山水田園特色、挖掘文化內涵,加強節事策劃,科學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加強生態保護,全方位整體營銷等一系列發展路徑,指出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保持原生態的田園山水、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才能提高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的吸引力,促進陽朔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9-108-04
【本文著錄格式】覃江華.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09):108-111.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休閑養生旅游研究中心項目(項目編號:YSZX2021WT11);中國旅游研究院東盟旅游研究基地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DMYB07)
一、研究背景
一方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健康中國的建設發展目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交通擁堵,空氣、水、噪音污染加重,城市生活環境惡化;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度加快,據預測到2053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4.87億,占總人口比重達34.8%;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也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生活環境,進而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因而對養生旅游的需求也大大加強。
二、相關概念
(一)養生旅游
養生旅游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墨西哥,目的是為了逃避工業化城市的工作生活壓力大、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我國最早的養生旅游是海南省三亞保健康復旅游[1]。國內學者關于養生旅游的概念一直存在爭議,2016年國家旅游局給出了康養旅游的定義(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 指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 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2]
(二)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發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2015年正式提出了特色小鎮的概念;2016年7月,國家三部委提出了到2020 年在全國培育1000 個特色小鎮的目標;2016年《“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設一批旅游風情小鎮、森林小鎮、低空旅游特色小鎮。
三、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開發條件
陽朔,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桂林市管轄,距桂林市區66千米。建縣始于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縣總面積1436.91平方千米,總人口30萬人,轄6鎮3鄉,有漢、壯、瑤、回等11個民族。
陽朔有高速連接桂林市區及桂林兩江國際機場 ,陽朔火車站于2016年1月開通,貴廣高鐵穿行其中,連通了貴州、廣西、廣東三大省區。從桂林到陽朔,乘高鐵僅需30分鐘即可到達,廣州前往陽朔,搭乘高鐵僅需2小時即可到達。
(一)氣候條件
陽朔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縣內巖溶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夏長冬短,東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區冬長夏短,春秋適中。全縣年平均溫度19.6攝氏度。
(二)旅游資源
1.自然旅游資源
陽朔自然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擁有世界上最為完美、最典型、景觀形態最優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峽谷、峰叢、石林,觀賞價值極高,被《中國國家地理》 于2005年評選為五大最美峰林之一[3]。
陽朔素有“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稱,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各種奇特山峰2萬多座,大小河流17條,境內漓江沿岸風景秀麗,尤以興坪鎮九馬畫山附近最為秀美,其中20元人民幣背面的景色就取景于此,此外還有著名的遇龍河景區。截至2019年年末全縣森林覆蓋率65.04%。截至年底,建成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6990.7公頃。
2.人文旅游資源
陽朔居有漢、壯、瑤、苗、侗等11個民族,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各民族除了有自己的習俗、節日,最為盛大的屬“壯族三月三”,包括對歌等民俗表演項目和競賽項目,期間區內外游客會大幅增加。此外還有陽朔牛王節、瑤族特有的民俗節慶陽朔嘗新節、農歷十月初十日的龍尾瑤村盤王節、福利五月八節、白沙鎮的六月二十三節、農歷十月初十的留公十月香等節慶,其中,福利五月八節是陽朔縣福利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會在福利鎮上開展民間文藝、體育及祭祀活動,已入選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侗族大歌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朔縣福利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著名的陽朔西街,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比較完好地保留著明城墻、碑刻、古寺、徐悲鴻故居等。陽朔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為陽朔的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產業基礎
陽朔作為桂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陽朔旅游業已經發展近40多年,憑借著享譽世界的名氣,吸引了廣大的海內外游客旅游。2019年全年全縣接待游客總數2018.82萬人次,同比增長15.2%;旅游總收入289.46億元,同比增長19.5%,旅游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62%。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4.60萬人次,同比增長5.0%,入境旅游收入31.57億元,同比增長19.0%;接待國內游客1944.22萬人次,同比增長15.7%,國內旅游收入257.89億元,同比增長19.5%[4]。2020年前9個月,陽朔縣共接待游客1027.9萬人次。2020年國慶假期前三天陽朔的游客人數大幅增加,其中10月2日陽朔全縣接待游客15.38萬人次,同比增長2.84%[5]。
陽朔是全國首批風景名勝區、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2014中國最美麗縣名單中,陽朔以秀領天下美居第一,并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最美麗縣”排行榜第一名。全縣有250多個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營業景區8個,其中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2019年5月陽朔遇龍河旅游度假區獲國級旅游度假區。2019年9月陽朔成為71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之一。《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報告2020》中,陽朔縣上榜“2020中國旅游百強縣”。 全縣文旅產業優勢明顯。既有悅榕莊、阿瑪瑞、河畔酒店等高端品牌酒店,又有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有西街、益陽西街、烏布小鎮、戲樓等特色商業街,印象劉三姐、宋城·桂林千古情等文藝演出,攀巖、滑翔、低空飛行等戶外運動,中國·陽朔 Maxi—Race 國際山地越野賽、漂流世界杯賽等賽事。
四、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路徑
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應突出陽朔資源優勢,結合山水田園文化、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盡量保持當地原生態的特色,如果當地文化和民俗文化遭到破壞,小鎮也失去了吸引力。建設過程中應適當做減法,而不是一味求大求全。
(一)突出山水田園特色,營造休閑養生旅游氛圍
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特色,盡量保持當地居民原生態的生活狀態,這樣才具有吸引力,人為造出來的千篇一律的所謂旅游特色小鎮是沒有吸引力的。
特色究竟是什么,應該是當地歷史和文化的沉淀和保持,而不是為了迎合某一類游客的需要而去造出來的,當然也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是天然的,而不是矯揉造作、商業氣息十足的。在這方面美國西部海岸的卡梅爾小鎮讓人印象深刻,美麗的沙灘,到處是盛開的鮮花和參天大樹,每一家都是一個美麗的花園,不寬的街道,但是非常干凈整潔,街道兩側是非常有特色的店鋪,門臉不大,但各有特色,有繪畫的,也有制作手工藝品的,沒有沿街兜售,沒有喧鬧,只是悠閑地、靜靜地向人們展示著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底蘊,引得游客都想停留下來,以逃避平日喧鬧的都市,放松勞累的身心。這種天然的、沒有任何修飾和強求的氛圍就成了小鎮最大的旅游特色,也吸引著游客不斷來到這個地方,并且想在此停留。
陽朔一直是以山水奇特、風光秀麗而著稱的,美麗的田園風光滿足了有空閑時間、希望體會原滋原味的當地文化和生活的游客的需求,慢游陽朔,花較長的時間休閑度假,感受陽朔本土田園文化和美麗山水、明媚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參加當地的體育養生活動,既養身又養心。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可重點打造山水田園度假養生產品和以攀巖、漂流、騎行等運動休閑養生產品。以遇龍河為核心,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打造鄉村田園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區。以歷史遺跡和傳統村莊風貌等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休閑度假、養生旅游,構建完整的度假產業鏈條和產品體系。促進陽朔由“旅游”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的升級。
(二)挖掘文化內涵,加強節事策劃
深入挖掘當地人文典故、民俗文化、農耕特色、地域風情,并加強對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中心,從多姿多彩的各式文化中提煉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色彩、圖案、造型元素,如將銅鼓、繡球、壯錦等典型的壯鄉元素運用在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的裝飾設計中。原住居民淳樸友好的民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獨特的民族服飾、原滋原味的生活方式都將對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游客來小鎮希望體驗的不是千篇一律、沒有文化底蘊的人造景觀,而是完全不同于大城市的山水田園生活氛圍和生活方式,并在休閑度假中達到美景養身、文化養心的目的。
依托本土文化特色,加強節事活動策劃,塑造獨特的旅游品牌。春季有節事壯族三月三、遇龍油菜花文化節、遇龍河寫生攝影節;夏季節事活動有陽朔牛王節、遇龍民宿設計評選賽、遇龍民俗體驗節和陽朔嘗新節;秋季節事活動有白沙六月二十山節、金秋稻香節、采摘節、養生文化節、攀巖節、盤王節;冬季節事活動有中國攀巖俱樂部聯賽、遇龍漁火節、國際自行車文化節、陽朔冬至節[6]。
(三)科學規劃,完善配套設施
首先,要理順利益關系,從長遠出發,不要急功近利,力求做到政府、當地居民、旅游從業者和游客多贏。陽朔縣人民政府2017年在遇龍河度假區口設立哨卡,稱為了緩解度假區交通擁堵問題,采取限行令,禁止社會車輛入內,游客只能通過自行車或景區接駁車進入80余平方千米的景區游覽、度假。這一政策令遇龍河度假區游客數量驟減,當地旅游從業人員怨聲載道,2018年降低了接駁車票價;2020年3月哨卡才取消。這一短期行為,大大損害了陽朔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次,加強全縣旅游開發的整體規劃,改變景區分散、民宿規模小、養生度假產品不足的現狀,樹立大旅游、大品牌、整合陽朔休閑養生旅游資源,打造以遇龍河為核心的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合理規劃交通、休閑、度假、購物、娛樂區域,充分考慮到當地人的習俗和情趣,創造出舒適宜人、具有個性且被當地的人和自然接納;既不破壞原始生態環境和民俗習慣,又體現養生文化氛圍,使陽朔成為旅居小鎮。
一方面,陽朔部分民宿還存在規模小,周邊環境不配套、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有的民宿建在村邊,只有單獨的一棟樓,雖然民宿很漂亮,但周邊環境卻差強人意,進入的道路只是狹窄的鄉村小路、沒有路燈,民宿窗戶望出去則是建筑垃圾或雜物,十分影響游客的養生度假體驗;部分民宿只是簡單仿造西方的建筑、裝飾,粗糙而缺乏文化內涵。此外,民宿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在房間設施、服務、衛生、安全等方面缺乏有效監管。應以政府為主導建立統一的監管機構,統一質量標準,劃分不同等級,同時與相關高等院校加強合作,引進養生、旅游管理等專業人才,并有計劃地對民宿管理和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服務技能的培訓,使陽朔民宿整體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滿足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的需要。
另一方面,休閑商業街盡量保持本土生活原生態,避免過度商業化、庸俗化。陽朔西街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20世紀70年代桂林作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陽朔也迎來第一批外國游客,這些外國游客多為背包客,陽朔獨特而秀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以及低廉的消費,吸引大量外國背包客在陽朔停留,陽朔西街成為一條獨具特色的旅游休閑商業街,那時的西街樸素、安靜,但人氣很足。之后隨著陽朔西街的名氣越來越大,國內外游客大量涌入,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加上管理不善,擁擠、嘈雜、酒吧高音喇叭、街邊服務員大聲攬客,早已使西街面目全非,讓第一次慕名而來的游客大失所望,而懷有美好記憶故地重游的游客更是后悔不已。
此外,還應大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加強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管理。在小鎮外設立專門大型停車場,加強對旅游車輛的引導和疏通,徹底改變節假日停車難、行路難的問題。小鎮內設立非機動車停車位,避免非機動車占道和亂停亂放,同時進行專人管理,制定停車收費標準,杜絕當地居民無牌無證亂收費現象。
(四)加強生態保護,守住“金山銀山”
陽朔建設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靠的是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優秀的生態資源,如果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空氣不再清新、水質下降、垃圾污染嚴重,那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就變成了無本資源,也喪失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廣西長壽之鄉——巴馬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巴馬作為24萬人口的小縣有百歲老人82人,政府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成功打響了長壽牌,卻沒有把對優質環境資源的保護重視起來,5個月就接待游客110萬人次,這些大量涌入的游客,遠遠超出了當地的承載力,垃圾和污水無法及時處理,甚至居民原來的飲用水源都遭到破壞,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7]。陽朔旅游發展初期,部分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尤其節假日游客的大量涌入超過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大量涌入的游客打破了當地居民寧靜的生活,隨之而來的噪音污染、物價上升、游客帶來的垃圾增加等,導致當地居民對游客態度發生轉變,甚至出現為了短期利益宰客的現象,進而導致整體旅游環境惡性循環,既損害了陽朔的旅游形象,也破壞了生態環境。所以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中需要注意環境承載力,嚴格限制游客數量,控制約束旅游企業和游人行為。不能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失去賴以生存的青山綠水。小鎮公共設施建設、休閑養生項目、服務的提供都應符合生態保護的要求,基礎設施建設不要一味追求最好、更好,而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做到可持續發展。
(五)借助品牌優勢,全方位整體營銷
借助“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品牌優勢,通過與各大媒體、旅游網絡平臺的合作,拍攝旅游宣傳片,加深游客對“陽朔山水甲桂林”認知;注重新媒體營銷、事件營銷、口碑宣傳,塑造風景如畫、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田園養生的旅游形象。提升互聯網技術在營銷方面的應用,建立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官方網站,還可通過運營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官方號,及時推送各種養生知識和養生、度假活動信息。
五、結論
陽朔旅游發展40多年來,有著獨特而優越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牢固的旅游產業基礎,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在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特色,盡量保持當地居民原生態的生活狀態,保護好賴以發展的生態環境,以促進陽朔休閑養生旅游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燕.國內外養生旅游基礎理論的比較[J].技術經濟與管理究,2008(03):109-110+114.
[2]中國經濟網.國家旅游局發布《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EB/OL].(2016-01-08)http://www.ce.cn/culture/gd/201601/08/ t20160108_8156066.shtml.
[3]陽朔縣人民政府網站[EB/OL]http://www.yangshuo.gov.cn/yxys/ zrzy/201307/t20130716_324648.htm.
[4]2019年陽朔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 yangshuo.gov.cn/zfxxgkzl/sjfb/202005/t20200526_1816147.htm.
[5]新華網.廣西陽朔:旅游復蘇帶火鄉村民宿
[EB/OL].(2020-10-04)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04/ c_1126574074.htm.
[6]王磊,倪劍.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地區可持續發展探索——以《桂林陽朔遇龍河兩岸地區旅游發展與空間規劃》為例[J].《規劃師》論叢,2020(0):379-387.
[7]范子軍. 發展養生游必須先養環境[N].中國旅游報,2013-12-16(002).
作者簡介:覃江華(1971-),女,廣西融安,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