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內容摘要】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非常注重人民的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有助于加快法制社會進程。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初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展道德教育和提高學生法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將研究如何運用情境教學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通過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主體性,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情境教學法? 道德意識? 法治意識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照搬課本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導致學生也只能死記硬背,無法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變通,也不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依舊淡薄。優化教學方式,通過情境教學讓學體驗案例發生的情景,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以有趣的方式感悟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自覺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性。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述
1.情境教學內涵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情境”,通過為學生創設相應情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情緒,給學生帶來更多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自發深入探究情境內涵,進而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將教材基本內容作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周邊的生活素材與生活實際進行創設,就能創設出具體又生動的場景與氛圍,進而通過“情真”“意遠”的特點深入學生的意識領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意識。
就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教師要運用符合初中生認知水平的學習情景,并確保素材的時效性,采用與時俱進的情景資料,否則老舊、落后的材料會讓學生產生不屑感或不夠重視,而使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情景的事例開展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更好投入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
2.情境教學的作用
第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通常以灌輸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學生會感覺課堂非??菰?、乏味,學習氛圍較為低落。如果采用情境教學法,就能通過豐富的場景、肢體語言、情景體驗來提高學習興趣,并且愿意對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自我思考。教師可以結合具體道德與法治知識來創設生活情景,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參與感和真實感,就能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進而產生自己的理解,形成道德與法治意識。
第二,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思考,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升學生整體學習質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拓寬學生視野。大多數初中生都是寄宿生,他們每天都過著“學校、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就算是走讀生也過著往返學校與家里的生活,因此,初中生的主要知識來源于課本教材。開展情境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強化學生基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通過在課堂上構建生活情境,選取一些新時代經典事例,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最新資訊,開拓學生思維。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我國人民在國外旅游時的素質低下事件,既能幫助學生意識到什么樣的旅游行為是不文明的,也能了解其他國家的相關旅游規章制度,開闊學生思維,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上升到國際層面。
二、情境教學法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教學策略
要想實現運用情境教學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教師需要重視情境的選擇與構造方式,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情景,才能滿足培養和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需求。
1.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讓其產生參與感和代入感的場景才能真正促使學生發動腦筋進行思考,才能滿足情境教學需要?!吧罴唇逃薄吧鐣磳W?!薄敖虒W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被教育行業廣泛應用。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也應該結合生活開展,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知識的價值,讓學生更愿意主動學習,而不是機械地應付考試,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首先,教師在展示具體生活情景時,需要準確把握教材的主要內容,并提煉出關鍵內容,然后通過生活情景展現出來。比如,在學習《理解權利義務》這個單元時,可以通過創設生活中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的場景,如學生在購買商品后發現自己購買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在與商家理論過程中雙方發生沖突,對社會治安造成一定影響,最終造成商家受到行政處罰,而學生被學校通報批評。通過這樣一個錯誤案例示范,能夠告知學生要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否則最終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法律、應用法律的意識,讓學生學會依法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2.演繹生動課堂場景
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及表現欲,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創設教學情境,并讓學生進行課堂演繹,相信能夠激勵一些表現欲較強的學生參與進來,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觀察同學的表現來進行自我對比,就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這些知識作為為人處世、判斷是非的依據。比如,在學習《積極奉獻社會》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情景?。撼踔猩∶髟谌ゾ蠢显旱倪^程中撿到一個棕色皮夾,皮夾中有八千元現金,卻沒有相關失主信息,小明等待一個小時后,沒有看到人過來,于是就將這八千元現金捐獻給了敬老院。失主黃老板在觀看視頻監控時發現是小明拿到皮夾,覺得應該找小明歸還,于是找到小明并要求小明歸還這八千元現金。教師就可以安排兩個同學進行場景演繹,并請其他同學在觀看過程中進行討論“小明的行為屬于積極奉獻社會嗎?”“在這個過程中小明有沒有違反法律?或哪些行為不當?”“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細節,剖析小明的心理特點”等問題。在看完同學的表演后,有的學生認為小明的行為屬于奉獻社會;有的學生認為捐獻的錢并不是小明自己的,所以不屬于奉獻社會;有的學生認為小明是在原地等待一個小時后才做的決定,而且也沒有將錢私自獨吞,而是將其捐獻給敬老院,說明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通過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教師在給出正確結論,就能引導學生在遇到此類事件時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結論就是看望老人是積極奉獻社會的行為,但是拿他人錢財去捐獻違背了道德和法律,以后學生遇到此類事件時正確的處理辦法是將錢財上交給警察,然后再繼續去敬老院奉獻社會。
3.結合問題創設情境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想提升教學效果,讓教材中的知識內化成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就必須引導學生思考,只有經過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才能讓知識吸收得更牢固。而且,學習與思考一直是伴生關系,思考是幫助學生吸收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氛圍和激勵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學習,盡情釋放自己,發展自己的才能,進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比如,在學習《維護公平正義》這個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開展視頻教學,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常見的短片:社會影響巨大的“我爸是李剛”事件,通過視頻將肇事者的肇事事件通過短片呈現出來,肇事者在校園內開車,并因為車速過快原因將兩名女生撞出數米遠,且揚長而去,在被學生與保安攔下后不僅不關心傷者還態度囂張地口出狂言,并辱罵和暴打相關執法人員;小李的學習成績較差,班主任多次找他談話,希望小李轉學,導致小李越來越苦惱。通過讓學生觀看一些社會熱點和身邊可能存在的事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視野,還能幫助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知道怎樣解決。如,教師提出“如果你遇到此類事件時該怎么做?這位肇事者與教師的行為是否合理?”通過進行問題創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然后教師再將討論內容引到本節課教學內容中,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義?”“維護公平與正義有什么意義?”“怎樣才能做到維護公平正義?”“我們能為公平正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嗎?”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當學生生出一些想法后再組織小組討論或班級討論,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刻地得出公平正義的含義,也能明白該怎樣維護公平正義。就上述兩個案例來說,第一個案例的肇事者是官二代,但他違背了公平正義,將會受到法律制裁;第二個案例中班主任沒有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當事情被揭發后也會受到社會、家長、學校、學生的譴責,甚至會失去教師這份職業。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違背道德與法治,將會受到一定懲罰,從而有意識地樹立道德與法治的標準,并以此作為行為準則,進而有效規范自己的言行。
4.采用名人事跡、歷史故事創設情境
初中生都有較高的崇尚名人前輩的意識,而且對歷史故事情節比較感興趣,可以增長不同背景下的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本身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過于偏理論,而且都是較為說教的內容,如果能夠將名人事跡、歷史故事融入教學中,可以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認真聽講,才能實現在聽中思考教學目標,進而觸動學生心靈,起到熏陶的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將情境教學運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還能為學生日常生活及言行舉止提供指導,將教材知識內化成學生自身內在涵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結合生活素材和生活實際進行情境創設,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并學會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 劉金鳳.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探析[J]. 新課程研究,2019(7).
[2] 丁瑞.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 名師在線,2017(1):35-36.
[3] 丁麗.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情景教學的實踐研究[J]. 新課程·中學,2017(5).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