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君
摘 ?要:兒童興趣培養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代表方式,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途徑。中國兒童中心積極推進兒童興趣培養工作的轉型升級,把兒童的小“興趣”、小“愛好”上升到為國育人的高度,通過場景化研學、融合創新課程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兒童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不斷探索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創新發展,后續將加強系統化頂層設計與教育研究的指導。
關鍵詞:立德樹人;興趣愛好;融合創新
一、時代背景
新時代教育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許多教育工作者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探討。例如,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北京大學錢理群先生提出: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北京大學徐凱文老師提出:“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黨和國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明確解答。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教育要“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是:以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共建共享。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堅決克服“五唯”。
二、校外教育的責任擔當
校外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校社協同共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校外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培養目標,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目標一致,同時具有自身優勢的教育路徑與方式,代表方式之一就是兒童興趣培養教育。兒童興趣培養工作是校外教育的典型教育形式,傳統上稱為兒童興趣小組活動,是校外教育機構面向兒童開展素質教育、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國兒童中心作為國家級綜合性校外教育機構,堅持公益性、兒童性和時代性,努力突出校外教育活動的多元化、實踐性、開放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特點,積極推進兒童興趣培養工作的轉型升級,實現校外教育價值的重塑。以“大國少年”為精神內涵,全面創新中心兒童興趣培養體系,重點在中華美育、科學素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方面豐富培養內容。深化供給側改革,堅持“鞏固、淘汰、創新”六字方針,科學完善中心興趣培養項目結構,支持跨學科、融合課程研發,提倡開展工作坊、設計體驗空間、研學等更加開放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腦科學指導下的少年兒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評估,為兒童興趣培養提供科學依據與支撐。大力推進中心線上課程的開發與引進,創新中心傳統教育服務體系。
三、“大國少年”興趣培養教育規劃
(一)內涵梳理
“大國少年”重視育人價值引領,重視國家認同、文化傳承、責任擔當、奮斗精神、實踐創新等品格能力培養,體現了奠基健康人格,培育家國情懷,融入文化傳承,突出實踐育人,貫穿深厚的歷史文化,立足當下,放眼世界深度思考,感悟文化自信,樹立自強自立、奮勇向前的勇氣與大器胸襟。其中,“大國少年”教育格局之“大”涉及:教育寬度大視野,教育遠度大志向,教育厚度大胸懷,教育高度大格局。“大國少年”價值導向之“國”,體現在國家認同、民族自豪,心明歷史、腳踏大地,責任擔當、服務社會、人文情懷、實踐創新。
(二)系統規劃
這是一項教育體系工程,需要系統規劃、并行實施,以研究為引領、以活動為實踐,涉及中心多個教育領域工作的協同合作,例如包括教育研究、主題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師資建設等。在兒童興趣培養教育版塊,我們的工作路徑是:首先,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來優化教育結構,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加強跨界融合的課程研發,提升綜合素養培養;其次,強調自主學習,凸顯獨立自強的品格能力;再次,強調各類學習的實踐應用,體現新時代少年兒童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四、“大國少年”興趣培養融合課程示例
(一)融合性場景化研學課程:《少年穿越古典中國》
本課程是從德育行為“高度”進入的愛國、民族、文化自信的筑魂工程,培養落地在祖國大地的大國少年,其關鍵詞是中華文化、德育美育、場景教育、線上線下。該課程的特點包括:
首先,聚焦“少年東方教育”,強調東方文化母題教育。立足中華五千年文明,目標是提升“國家”文化自信力,是一項文化基因培基工程;第二,強調“場景化”沉浸式教學,從“知行合一”塑造中國童年“身心”模式,體現研學課程的獨特優勢與重要價值。從教室到真實“場景”中體驗、感悟、學習、內化,這種親身經歷的過程與體悟,與僅僅在課堂中抽象的概念理解大不相同;第三,加強不同學科間融合創新,融通各“項目教學”,例如科技、國學、戲劇、影視、武術等多種興趣培養學習類別,在融合性的場景中立體化體驗學習;第四,強調星海空大地教育,培養大教育格局與視野。不僅是歷史的廣闊視角,更有天地之間的大空間,從祖國山河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深遠,體會祖國大地教育的重要價值;第五,“遠距對接”線上連線。通過“課堂-現場-線上”時時、處處連線,實現時空貫通,體現萬物互聯時代、全民影像時代的當代話語表達體系。
(二)課程版塊的系統融合創新:兒童視覺藝術課程體系
兒童視覺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外教育中傳統且經典的興趣培養類別。如何在已有基礎上系統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責任擔當?本案例的關鍵詞是多元融合、自主學習、學以致用、社會責任。
基本模式:中心兒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采用“N+6”模式,其中第一個“N”是指學期學制性學習,即我們通常指的春季學期,學習內容主要是專業基礎,綜合性學習;第一個“6”:接續第一個N春季學期的是暑期的第一個6周,學習內容包括多元選擇性的各類融合創新的短期選修課程,兒童可以依據自身興趣愛好來自主選擇性學習,在原來春季學期固定學習的基礎上,個性化拓展個體學習的寬度與廣度;第二個“6”:是開啟的是第二個“N”學制性學習的“大概念”“大主題”以創作為導向的專項學習,主要目標是主題性創作與學以致用,在這個學習過程進入社會實踐,體現社會性責任擔當。第二個“N”:在之前“融合拓展”“社會實踐”基礎上,反思、梳理自身優勢與不足,繼而轉向下一個穩定的學期學制學習,繼續加固深化專業能力。
突出優勢:下面具體介紹兩個“6”的突出優勢。第一個“6”是兒童自主選修的各類融合性課程,體現融合創新、兒童參與,促進個性化發展。首先,尊重兒童成長規律。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習特點,開發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融合性選修課程。第二,進行不同層級、不同范疇的融合創新。同時,還有許多超越視覺藝術領域的跨界融合,例如與音樂、舞蹈、戲劇等其他學習領域的融合等選修課程,更是進一步打開視野、豐富體驗、激發靈感;第二個“6”是在秋季學期前的“大概念”“大主題”性質的主題性創作課程,強調學以致用、責任擔當。雖然起點是兒童的興趣愛好,但是逐步升華到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力量、投身建設的一種能量。此外,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類課程,都強調兒童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在學以致用中走進社會、走進人民。
五、結束語
為什么要如此強調課程融合性、實踐性?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是育人的重要方針。校外教育的優勢是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同時具有較好教育融合的創新空間。實踐,引導兒童服務社會、體現責任擔當,是“德”;融合,培養兒童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提升“才”,只有德才兼備才是新時代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