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摘要】“9的乘法口訣”是表內乘法教學內容中最后一部分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乘法口訣的經驗和思路。如果教師仍以熟記口訣為教學目的,學生可能學得淡然無味。鑒于此,筆者對學生的前測進行分析思考,尋找學習起點,精準定位學情;橫向、縱向分析比較各個版本的教材,精選教學內容,精準制定目標;最后在課堂教學中聚焦學生生長點,精準施教。筆者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旨在精準施教,讓學生學得有寬度、思得有深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乘法口訣;教學策略
在重視教育的當前,學生的學習渠道多元,獲得知識的方式多樣化。很多知識在教師教學之前,學生便已了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學生會了,教什么?怎么教?基于此,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要精準把握學情、教情,優化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如此才能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再發展。
一、找尋學習起點,精準定位學情
“9的乘法口訣”是學生在掌握1~8的乘法口訣之后學習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學習口訣的經驗,也具備了基本的對口訣的解讀能力,甚至有些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已經熟記于心。為了了解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及其表示的意義的掌握情況,以便準確把握學情,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前測。
(一)找認知程度,剖析現狀
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是學習新知的一個重要前提。對于“9的乘法口訣”,學生已經掌握了些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都是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之前,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前測。
前測數據顯示,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淺層的記憶上,大部分學生能用畫圖和算式表示出其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把教學目標簡單地定義為熟記“9的乘法口訣”,否則,對已經掌握口訣的學生來說,學習將變得索然無趣。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多維度地認識“9的乘法口訣”。前測數據顯示,學生對“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和“七九六十三”這三句口訣的記憶障礙最大。如果教師以這三句口訣為切入點,以任務驅動方式推進學生思考交流,可以完善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的認知,更有助于學生熟記和理解。
(二)尋情感發端,關注差異
在對學生進行認知程度的分析時,教師也需要掌握學生的情感態度,要關心他們對學習知識的想法和感受。對于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關注,捕捉他們的生長點。
前測數據顯示,有3%的學生感覺“9的乘法口訣”這個知識點比較難。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給予他們盡可能多的幫助,利用同伴互助、互評等方式促進他們的交流、合作,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樹立學習信心。
二、精選教學內容,精準制定目標
基于以上對學生情況的分析與思考,為了更加精準地制定教學目標,筆者對人教版教材中“乘法口訣”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并對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理和比較,希望可以厘清教材脈絡,生成教學資源。同時,筆者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精準施教。
(一)厘清教材脈絡,明確教學目標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模型,以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乘法口訣。比如,在“8和9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內容中,教材呈現了“數軸”模型。內容編排上,將連加的結果以動物連跳的形式一一在數軸上呈現,表示數軸上的點對應了其中某一個數。借助這個數軸模型,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思考乘法口訣并理解其意義。此外,教材沒有給出全部的乘法口訣,只是示范性地寫出一個,留出了更多的空白部分讓學生自己探索其中的規律。學生探究了乘法口訣“產生”的過程,便能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
教材在編排“7~9的乘法口訣”上,是層層遞進的:“7的乘法口訣”是通過列表的方式呈現的;“8的乘法口訣”是在數軸上以小狗連跳的方式呈現的;“9的乘法口訣”是在數軸上以袋鼠連跳的方式呈現的。教材從表格呈現到數軸呈現,對學生的抽象能力逐步提高要求,同時突出了連加計算的結果,也就是乘法口訣中的積。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9的乘法口訣”要求的教學是前面所有乘法口訣知識的拓展和延伸,要求學生能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同時掌握抽象概括能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生成教學資源
筆者發現三個版本的教材各有異同:人教版“9的乘法口訣”是以單獨教學內容編排的;蘇教版將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整合在一起,在安排“9的乘法口訣”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安排了根據口訣求商的內容;北師大版將“8和9的乘法口訣”合并起來。三個版本的教材創設了不同的主題情境,但都沒有給出完整的口訣,意圖讓學生自己探索,經歷每句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乘法口訣的理解和記憶。三個版本的教材也都在“你知道嗎”或練習中呈現了手指記口訣的活動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方法,使他們更深入地體會口訣中的含義,并熟記口訣。
人教版教材以中國傳統活動龍舟賽為主題引入教學內容,延續了“8的乘法口訣”的袋鼠跳格的方式,建立了數軸模型,讓學生逐一算出連加9的結果。筆者認為,在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口訣的情況下,“9的乘法口訣”的教學要結合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聯系,使乘法的意義變得更加清晰,從而加深學生對乘法的認識。
蘇教版教材將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整合起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9的乘法口訣”,還要求學生能根據口訣求商。教材以五角星圖引入,用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完成表格。教材“想想做做”第1題是讓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將1個9與10比較,2個9與20比較,并說說有什么發現。這一題將“9的乘法口訣”與整十數聯系起來,并找尋其中的規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9的乘法口訣”很有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探究精神。
北師大版教材創設了買籃球、足球的生活情境,要求學生利用學習乘法的經驗完成買1~9個籃球和足球所需要的錢,并完成表格。在教學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探索、感悟。筆者認為,基于前面學生學習乘法口訣的經驗,教師無須按部就班地讓學生記口訣,可以利用一句口訣設計探究活動,引發學生對口訣的深度思考。
三個版本的教材的設計和編排各有特點,但主旨都是讓學生經歷口訣形成的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
三、開展課堂演繹,精準實施教學
教師如果不能在課堂上準確地捕捉學生的生長點,精準施教,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那么,再好的設計都將變成空談。鑒于以上分析與思考,筆者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
(一)任務驅動,深度理解
師:老師在課前小調查中,發現大家記不住的是“六九五十四”和“七九六十三”兩句,你有哪些好方法能幫助大家弄明白“六九五十四”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記住這句口訣?
學生嘗試,全班交流。
畫圖法(見圖1):
6×9=54
加法計算:9+9+9+9+9+9=54
6+6+6+6+6+6+6+6+6=54
推算法:
(1)先算5×9=45,再加上一個9,5×9+9=54。
(2)先算7×9=63,再減去一個9,7×9-9=54。
【反思】在充分分析學情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知識盲區進行精準定位,選取“六九五十四”這句口訣設計探究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一部分學生選擇了畫圖呈現;一部分學生利用加法計算得出,還有一部分學生具有深層思維能力,他們利用前后口訣進行推算。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的認識不只停留在記憶層面,而是更深入地理解了口訣本身的意義,以及乘法的意義。學生的思想交流與碰撞在教學效果上遠遠優于教師的講授,他們還可以把個體的認知轉化成群體的認知,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對口訣的認識從淺顯走向深刻[1]。
(二)比較觀察,豐富規律
師:仔細觀察“9的乘法口訣”,你有什么發現?
生1:積的個位一個比一個小1,積的十位一個比一個大1。
生2:積的十位和個位相加都等于9。
生3:積的十位數字都比前面的數(乘數)少1。
……
【反思】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質疑、交流、討論[2]。“9的乘法口訣”中蘊藏的規律很多,不論學生發現的規律是表面的還是深層次的,都是他們個性的展現,所以教師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說出自己找到的規律,還要追問他們是如何找到規律的,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規律背后隱藏的數學本質。
綜上所述,教師要精準地定位學情,理解學生、分析學生、研究學生;精準地把握教材、鉆研教材、優化教材、活用教材;精準地開展教學,面向全體,關注差異,聚焦成長,才能精準施教,讓學生學得有寬度、思得有深度。
【參考文獻】
高仕杰,王邦林.“9的乘法口訣”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8(11):41-42.
沈海玲,黃龍玲.瞄準數學素養精準教學設計[J].小學數學教育,2019(1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