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關注比較多的是學生閱讀能力中的解碼能力、語言知識和閱讀理解能力,文化意識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文化意識主要的發展目標是感知和理解,培養小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有圖片環游和閱讀圈。
【關鍵詞】文化意識;圖片環游;閱讀圈
【作者簡介】丘雯娟,廣州市番禺區珊瑚灣畔小學。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包含“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大要素。閱讀能力由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四個方面構成。其中,被教師關注比較多的是解碼能力、語言知識和閱讀理解。我們不難看到,在很多教研場合下,很多教師給我們展現的都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解碼能力、語言知識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而文化意識的培養則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意識主要指的是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層次,包括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較和文化鑒別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在實際的閱讀和教學過程中,我們強調文化意識不是抽象存在的,文化的感知、理解、比較和鑒別都應該是基于文本內容進行的。文化本身是抽象的,文化既有外在的表現形式也有內在的表現形式。外在的表現形式如建筑等,而內在的表現形式則蘊含在文本中。不同的文化,所用的文字和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沒有文化意識,那么理解文化就十分困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文化意識主要的發展目標就是感知和理解。
我們深知,世界上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甚至同一個國家,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在外語教學中,如果沒有文化意識的滲透,學生將難以理解國外的知識與文化??梢?,文化意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既然知道了小學生文化意識的發展目標是感知和理解,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便應該牢記這兩個目標,尋找合適的方法和機會對小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培養。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培養文化意識的方法有圖片環游、拼圖閱讀、持續默讀和閱讀圈等。
這四種常用的方法各有其特點。接下來筆者會舉例子說明如何使用圖片環游、閱讀圈以及持續默讀這幾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世界各國的文化不盡相同,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會造成對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理解,因此,了解各國的文化背景很有必要。下面以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三級下中的Don't Forget Your Homework為例,談談如何利用圖片環游來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Don't Forget Your Homework講述了男孩Sam在愚人節的有趣經歷,呈現了西方節日的文化背景,同時突出了“人與社會——傳統節日”的主題。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封面和封底,猜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第二至第八頁的圖片環游,可以感受到Sam急切地趕往學校的心情。通過第九至第十三頁的圖片環游,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什么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呢?通過第十四至第十七頁的圖片環游,學生能夠知道路上沒有人的原因——那天是星期天。同時,教師可以在這里設置問題:既然是周日,那為什么Alex還要叫Sam起床趕去學校上學呢?學生討論之后,通過第十八至第十九頁的圖片環游,學生能夠得知這天是愚人節,Alex跟Sam開了個玩笑。教師此時可以提問以下幾個問題:
1.如果你是Sam,你會不會生氣?為什么?
2.在中國,你是怎樣過愚人節的?
3.為什么在星期天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呢?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的發言,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第一,星期天,也叫星期日,是一個星期的第一天。西方教國家的人在星期日休息,到教堂做禮拜。
第二,每年的4月1日是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是西方社會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印度的歡悅節有相似之處。
在歐美國家,這一天,人們以多種方式開周圍的人的玩笑,上當者得知是愚人節后才恍然大悟,所以這一天總是能夠引出許多笑話,不過某些玩笑也會因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甚至衍生成為謠言。但是,玩笑最晚只能開到中午12點,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矩。
學生了解了以上文化背景知識再去理解這個故事,便會比之前簡單得多。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為什么星期天會一個人都沒有,也能夠理解Sam不生氣的原因。
當然,在教這個繪本之前,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愚人節的相關信息,如起源、習俗等。在授課的時候,老師同樣使用圖片環游法。由第十四至第十七頁的圖片環游,學生能夠知道路上沒有人的原因——那天是星期天。同時,教師可以在這里設置問題:既然是周日,那為什么Alex還要叫Sam起床趕去學校上學呢?學生討論之后,應該能猜出是愚人節。通過第十八至第十九頁的圖片環游,學生能夠驗證他們的猜想。此時,教師再讓學生來敘述他們知道的關于愚人節的起源、習俗或故事,學生就能夠把他們搜集到的信息分享給同學。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感知和理解國外的文化,同時還能培養學生檢索信息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閱讀圈又稱文學圈,是一種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享受閱讀的方式。
閱讀圈包括6個角色:閱讀組長(discussion leader)、總結概況者(summarizer)、文化連接者(culture collector)、實際生活聯結者(connector)、單詞大師(word master)、篇章解讀者(passage person)。以北極星分級繪本閱讀第二集下中的繪本World Book Day為例,談談如何在一個課時內使用閱讀圈來進行繪本閱讀教學。
World Book Day是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二級下的一本故事類讀物,全文 157 詞。本文為記敘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朋友們幫助Jacob完成巫師裝扮的過程,并描述了Jacob 從難過到展露笑容的情緒變化。
其他角色不精講,講講這個文化連接者如何在閱讀圈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學生們在讀這個繪本的時候,會關注到故事發生的日子是世界讀書日,在這一天,孩子們都會模仿自己喜歡的角色。然而,在中國,在世界讀書日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并沒有模仿自己喜歡的角色。這就是文化差異。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此時,學生們沒有任何的知識背景和搜索工具,只能靠自己的理解來猜測這其中的緣由。老師可以在最后交流的環節,把問題拋給學生,集思廣益,看看能否有學生知道。如果沒有任何一個學生知道,這時候,老師便可以告訴大家這其中的緣由。
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提前去查找關于世界讀書日的資源,在討論交流環節,讓孩子們共享自己找到的資源,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世界讀書日,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2004年開始,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了實施以“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為宗旨的“知識工程”,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全國公眾都知道世界讀書日。
在英國,往往把讀書日慶?;顒犹崆暗?月6日舉行。據統計,每年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顒颖阋殉^1000項,其中包括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
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別的國家是如何過世界讀書日的。如,韓國政府一般在4月23日會發行世界讀書日紀念郵票,讓當地的孩子把閱讀和寫作的風氣,通過一枚枚精美的郵票,隨信件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在拓展了其他國家在世界讀書日的活動后,教師還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討論在中國,我們應如何把世界讀書日過得更有中國的特色。此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吸收國外文化的精華,去除他們文化中的糟粕,過有中國特色的世界讀書日。
持續默讀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另一種有利的方法。持續默讀的主導者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在閱讀后不需要報告或匯報,只是單純地享受閱讀的時光。持續默讀只需要每天花五到十分鐘,但要有組織、有規律地進行。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要把握好持續默讀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前期要盡可能地搜集更多的書籍,而且這些書籍要跟學生的能力相當,不能太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最好是讓學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的這個難度。同時,教師選的書籍不能太少,建議在四到五本。
在開始前,教師要和學生商量好默讀的時間,利用每天早讀或午讀的十分鐘,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圍成一個圈,書本放在桌子上,由學生選擇喜歡的書本進行默讀,默讀期間不說話,教師也隨機參與一組,一起默讀。當大家都默讀完一本以后,相互交換,直至小組內的每個孩子都看完這四到五本書。此時,教師可以布置一項任務,讓孩子們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尋找背后的文化,下一次默讀時間,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們能夠接觸的文化就更多了,由于每個孩子都看過那幾本書,所以,在別的孩子說的時候,也能夠深有體會,從而增進對國外文化的了解,文化意識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滲透。持續默讀需要花費的周期比較長,也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持續默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以及閱讀素養,只要教師能夠把握好閱讀內容的質量,對于學生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文化意識的途徑是豐富的,教師要立足培養小學生文化意識的目標,使用多種方法靈活地滲透文化意識,切莫忽視文化意識在培養小學生閱讀素養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王薔,敖娜仁圖雅,羅少茜,陳則航,馬欣.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王薔,陳則航.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