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山
摘 要:在初中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儲備愈發完善的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逐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教師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之余,對學生應用歷史思維看待、思考問題的能力愈發重視。因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對構建新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尤為關鍵。文章以此為背景,探究初中歷史在新課改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改;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3-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09
初中歷史作為學生初步接觸系統化歷史知識概念、思考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演變歷程、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精神與民族情感的重要課程,在新課改驅動下被賦予了更多的教育功能,即在原有的歷史知識傳導功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知識思考分析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深度學習創造基礎條件。
一、初中歷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
在新課改影響下,初中歷史已經不局限于以往單一的歷史知識點灌輸形式,而是基于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與生活接觸內容,以歷史知識為核心,構建多元化知識體系,以此促使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因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勢必要精簡傳統歷史教學結構,重新分配課堂時間資源,保證在不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代化發展,并為教師滲透各項教育內容創造有利條件,綜合提升課堂教學收益。
二、初中歷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新課改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已經有效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觀念中,但在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未將基于新課改衍生的課程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聯系起來,導致課堂教學內容與新型教學目標落實工作有所沖突,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無法遵循科學的認知發展規律,吸收轉化課程知識,削弱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工作的實際成效。
(二)師生認知差異較大
受歷史課程知識認知水平與課程學習經驗差異影響,針對課程知識轉化效率,教師與學生往往呈現較大的認知差異,部分教師在針對性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時,將部分必要的知識傳導或延伸環節進行縮減,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無法鞏固學習基礎以及建立基本的知識體系框架,不利于學生構建課程知識與教師滲透的教育內容的聯系,為學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認知負荷,在影響學生課程知識吸收轉化效果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新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建立認同感,削弱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一)構建多元化課堂學習情境
處于初中學段的學生,受自身年齡特征影響,其在校內學習中呈現較強的個性心理,并具備明顯的學習偏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態度與效率影響較大。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提升新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內容。
與以往單一的知識導入情境不同,新型多元化課堂情境體系能夠針對學生自身生活環境與性格特點,提供更貼近自身生活或興趣愛好的歷史情境,并引導其及時進行思維延伸,按照教師的設計思路延伸課程知識內容,更有利于教師滲透各項教育內容,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1]。同時,基于多元化課堂學習情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通過具體課堂情境內容,深入思考歷史發展規律與自身生活的聯系,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歷史情感態度、社會責任感、民族觀念等,為其整體課堂學習提供完整的轉化框架,提升其知識內化效率,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合理設置問題梯度與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認知障礙是驅動學生自主思考知識內容,構建新舊認知結構聯系的重要元素,而課堂問題是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生成與課堂知識遞進順序的認知障礙的關鍵。因此,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課堂問題設置,是教師全面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與傳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簡單問答形式的問題設置不同,新型問題設置形式側重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認知發展動態出發,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以降低學習差異性不良影響與無效思考內容比重為導向,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思考框架,以此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目的性與有效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2]。同時,該問題設置方式能夠兼顧各學習層級學生的問題思考模式,以此激發全體學生思維活躍性,促使學生提高課堂反應速度與溝通頻率,在知識信息傳遞效率提升的影響下,達到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除此之外,該問題設置機制與學生自身認知結構變化發展過程更貼近,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減少不必要的知識信息轉化工作,有效降低實際認知負荷,便于學生有效發揮自身工作記憶(短時記憶)作用,高效處理由課堂問題引發的知識信息,為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創造有利條件。
(三)引入思維導圖
在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下,引入新型學習工具同樣也是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思維導圖憑借自身在思維具象化與可視性方面的優勢,成為當下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新型學習工具,并且針對知識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思維導圖在課堂學習中能夠發揮更多作用[3]。因此,思維導圖是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各個環節,可通過直觀觀察思維導圖框架與知識內容構成,明確課時學習重點,及時梳理總結出課時知識脈絡,進而形成相應的學習側重。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更具目的性與高效性。同時,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有效把握自身課堂學習進度,便于及時調整自身課堂注意力,將課堂學習精力向課堂知識重難點傾斜,以此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率,進而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思維導圖也能為學生有效總結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傳統歷史教學模式中的課堂總結形式相比,思維導圖的知識總結環節無疑更具效率,并有利于學生借助其深入思考課堂知識中蘊含的歷史發展演變規律,改變其以往利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儲存轉化歷史知識的形式,借助思維導圖與圖示記憶方法的關聯性,在降低記憶負荷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實現課堂教學效率與效用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