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摘? ?要: 審美教育是中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提高語文審美素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語文教學和審美教育的融合,借助語文教材和教學課堂引導和培育學生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實現語文教學中美的教育。首先反思當前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現實,結合語文課程中的審美因素,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實施策略
藝術大師羅丹曾明確表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善于發現是實現創新的重要前提。在語文教材中到處都充滿美的對象。語文學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學科,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加強審美意識教育,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功能,是當今語文教育改革必須思考、解決的首要問題。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究與實踐。
一、關于審美教育的現實反思
近年來,審美教育雖然已經引起不少語文教師的重視,但在探究和實踐過程中往往存在諸多誤區:
(一)“熟視無睹”,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審美教育。
受傳統應試教育體制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學側重語文知識和技能,忽略審美教育。一些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和升學率,強硬進行知識灌輸和理性化訓練,忽視學生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
(二)“敷衍塞責”,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停留在表層。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將審美教育僅停留在審美認知領域,或認為審美教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簡單的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美。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美感一定是很單純、脆弱的。當學生帶著這種簡單的審美素質走出學校時,很難適應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一旦不能認可美丑雜陳的社會現實,就可能迷失生活方向。
(三)“以偏概全”,在語文教學中片面強調審美教育。
對很多事情,人們往往過于“專一熱情”,甚至走過頭,不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嘗試進行審美教育,但往往過于強調“規范化”的審美教育,未根據學生能不能接受、要不要接受的特點,一味注重審美陶冶情操的功能,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綜合化發展,難以促使學生在豐富審美情感的過程中保持個性。
二、語文課程中審美因素的探究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大部分篇目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朗朗上口、極富哲理或情感,還蘊含大量的美育資源,基本囊括所有美的表現與美的形式,可將其視為一個完善廣泛的美的體系①。
縱觀語文教材包含的文章和知識,可謂包羅萬象、一應俱全,涉及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等內容。實質主要是社會美,比如人物美、勞動美等。
在形式上,偉大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描述的意境是其他語言無法企及的。收納在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語言運用尤為講究,大部分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最重要的是各有千秋、百花齊放。
作為語言符號的漢字,包含各種各樣的美育因素。可以說,語文課中的語言文字美,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豐富的審美因素為我們開展審美教育活動、豐富學生情感、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等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越條件。
三、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策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呢?
(一)轉變審美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加強審美意識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對美的追求越來越強烈,由于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制約,往往不能正確地鑒賞美和評價美。究其原因之一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語文教學從審美觀到道德情操的培養,相比于其他學科,的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教師首先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讓學生清楚什么是美,衡量美的尺度是什么,指導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要善于運用教材中豐富多彩的美育內容,找出喚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點②(181-187)。通過分析課文內容和人物,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體會文章描寫的人物形象美、景物美、意境美,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引導學生逐步塑造健康積極的審美觀。
(二)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趣,體現審美教育的愉悅性。
寓教于樂是美育的基本特點。愛因斯坦曾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審美方面,學生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個體差別,但也呈現出一定的共性,即具有審美的積極性和潛在性,所以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學生思維特征、教學內容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積極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比如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保爾·柯察金的堅強勇敢……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帶領學生深入細致地分析文章中的語言,以此勾勒并描述人物形象,鼓勵學生在語言賞析中明確文章內涵、挖掘主題情感,引導學生逐步達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并塑造健康積極的審美觀,促其正確分辨美與丑③(24-26)。
(三)挖掘教材審美因素,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
中學語文教材涵蓋各種名篇佳作,均彰顯了藝術家的審美理念,體現了他們獨特且豐富的思想情感,不僅是最合適的審美對象,還為美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深入領悟作品中蘊含的情,全面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各種審美因素,充分彰顯審美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并在和諧愉悅的審美心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審美體驗,引起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得到升華。
譬如,在開展“荷塘月色”教學時,教師可向孩子們用生動的語言、細膩的手法口述書中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簡談荷香月色中淡雅靜謐的自然風物美,恬淡且打動人心的情美,之后,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文,逐字逐句地分析語言和意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其境之中,真切地認識、體會如文所描述那般靜謐恬靜的美景及美情,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個人審美體驗。基于此,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過程中,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及相關表現手法,繪制一幅夏夜青蛙唱月圖,由此實現學生審美體驗的有效遷移④(72-73)。
(四)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創造課堂的和諧美。
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協調就是美,反之就不是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創造和諧有趣的美的環境,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優美的環境中探尋和領悟語文之美。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保持自然教態,注意個人言行舉止,向學生展示儀態美;用語規范、準確且生動有趣,向學生展示語言之美;板書要整潔、規范且極具條理性,為學生展示藝術之美;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準確全面地了解心理波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實現師生間的友好化、平等化互動,合理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向學生展示智慧美⑤(126-128)。一言蔽之,要促進學生在民主和諧的環境下學習知識、理解美和情。
(五)借助電教媒體手段,豐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形式。
在語文審美活動中,教師科學合理地使用電教媒體,將語言蘊含的情感信息和以圖片或者視頻等形式展示的感情信息相融合,增強對學生的感染性,促其更深刻地體會和領悟“情感的美”。在深切體驗、自主分析后,體會其中所蘊含的“理性之美”,加深對審美對象中蘊含的“味外之旨”的審美認識⑥(176-178)。學生借助電教媒體,突破文字的障礙很快進入課文情境,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喚起豐富的想象,由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轉化,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享受審美愉悅,身臨其境,感受意境美。
在學習完“桂林山水歌”后,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桂林山水景色的視頻,學生陶醉于迷人的景色、優美的旋律之中,不僅形成了難以言喻的審美愉悅之感,還加深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在學習“米洛斯的維納斯”時,通過多媒體技術投影出斷臂維納斯雕像的各個側面,同時配以貝多芬的經典之曲——《致愛麗絲》,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自行體會斷臂維納斯身上彰顯的生命力,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增強其表演能力。
(六)延伸課堂,讓學生擴大審美實踐范圍。
社會猶如一個大語文課堂。語文教師在開展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將審美范圍進一步擴展至日常生活之中,學會審視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和現象,能夠明辨是非,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不可只拘泥于課堂之上,應放松自我,進入生活之中,保持敏銳的探索意識和發現意識,熱衷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學會關愛照顧他人,促其在廣泛的審美實踐中提高審美水平并形成健康積極的審美觀。
(七)以寫作為突破口,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寫作是學生描述美、創造美的最佳途徑。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適當地加強寫作訓練,以此為切入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和現象,從中探索美、領悟美。在寫作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升華生活中的美。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指導學生觀察美、啟發學生想象美、引導學生表達美、創設作文情境引導學生創造美。根據教學實踐,筆者了解到加強寫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能夠在強化學生創造意識的同時,增強其實踐能力。
四、在語文審美教育中關注學生個體感性的發展
現代教育呼吁主體性。主體性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審美教育的失落。語文教學應擔當起這個重任,在開展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性發展,釋放學生的天性與個性,促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以適應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
(一)激發學生審美主體意識。
在實施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鑒賞優秀文學作品,感受語文之美,受到美的熏陶,打破原來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審美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主導者,發揮美育特有的深化認識、陶冶情操、平衡情感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及審美感知、審美鑒賞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使學生的生命個體實現真、善、美的統一,喚起學生運用自己的審美觀學習創造,喚起每個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激發起他們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使教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⑦(8)。
(二)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力的機會。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審美教育中重視學生個體感性的發展,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應注意進行引導、激發,讓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在充分考慮學生個性、思維等相關特征的前提下,積極為學生打造利于釋放個性、開展自由活動的空間,激活學生應有的判斷力,讓學生的個體感性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健康發展。
(三)鼓勵學生發現美、觀察美。
語文學習離不開發現,唯有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善于發現,才能夠領悟語文的內涵與真諦,才能夠達到特定的理想境界。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并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分析問題,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令其在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下高效高質地開展學習,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習慣和偏好進行描述和創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只有按照上述方法開展語文審美教育,才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個性,促其潛能和優勢得到深入挖掘與發揮,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實現個人家價值、超越人生境界。
通過研究與實踐,有理由相信,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整合,能夠達到以美啟真、以美怡情的目的,為素質教育的推進搭建一個平臺,為培養創造型人才開辟一條道路。
注釋:
①韋金杯.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②白忠明,潘忠.試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8(05).
③徐鴻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3).
④江文歡.初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實施[J].文學教育(上),2020(11).
⑤王強.審美教育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3).
⑥張和貴,張克香.現代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
⑦趙俊蘭.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教學策略探討[J].才智,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