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晶
摘要:素質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涉及德育和科學文化素質兩方面。美術素養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更是民辦高校教育類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本文通過分析民辦高校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現狀及問題,提出強化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美術素養 ?教育類專業 ?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J20-05
一、概念界定
(一)藝術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產品,其通過影響人的意識潛移默化的作用于社會,可以對人的道德、情感、思想等產生影響。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電影、書法、攝影、雕塑、建筑、文學、曲藝、電子游戲等。
(二)美術素養
藝術素養指人對藝術的感受、理解、想象、體驗、評價的能力,是對藝術的認知和修養。具備藝術素養主要是具備藝術的基礎知識與審美能力,它就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于“美術素養”概念的界定為:“是指學生學習了美術課程及相關知識之后,所形成的美術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維、表達、設計、審美、評鑒和參與人際交流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及其所伴隨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個性品質”。
(三)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歷史積淀厚重,文化資源豐富。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新時代陜西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
二、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國教育大會進一步完善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實施素質教育”到“發展素質教育”,這是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上的重大變化,也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國教育的一項中心工作。素質教育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美術教育作為實施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高校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藝術作品、藝術活動,使學生理解藝術作品內在深層次的含義,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清晰的認識。在美術作品中,蘊含著關于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欣賞藝術作品以及體驗藝術活動,使學生能夠發現這些內在美,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發現美的途徑之一,審美認知能力是指通過藝術實踐活動,讓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人生、社會和自然,提高對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美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審美意趣,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理解、創造,形成一定的審美觀念。美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多體驗不同的藝術活動,感受不同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所傳達出的理念,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提升自己的美術素養,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積極參與到美術教育的活動當中去體驗。
(三)使學生更富有創造力
藝術思維作為看世界的一種方式,不同于哲學思維,藝術思維更側重于感性,其元素是直覺、情感、形象等非理性的。美術教育可以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富有創造力是藝術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實施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由其美感經驗獲得創造力,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藝術是千姿百態、百花齊放的狀態,在我們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出具有特色的藝術家,關鍵點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美術教育,可以喚醒孩子心中對美的感受,用藝術思維來看世界。
三、民辦高校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現狀及問題
民辦高校教育類學生美術素養的現狀,我們在s高校大一至大四年級共一千余人中,選取部分學生,對他們進行美術素養的抽樣調查,并結合其在美術課堂中的表現,我們得出民辦高校教育類學生美術素養的現狀及問題表現為:
(一)美術理論知識和技法基礎薄弱
美術基礎理論,以美術欣賞、創作、美術作品、美術家等為研究對象。教育類專業的學生不是通過藝術考試進入大學的,與美術專業的學生不同。大部分教育類專業的學生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術訓練,有少部分同學并沒有參加過任何藝術興趣班,學生美術素養偏低。對于基本的中外美術史論了解較淺,觀察能力、造型能力是美術活動的基礎,要想完成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首先應該具備觀察能力,要觀察物體的基本特征,如物體的大小、高低、寬窄等。接下來需要具備造型能力,造型能力偏重于表達,即將所觀察到的事物特點用畫筆勾勒出來,比如物體的透視、明暗關系等。訓練造型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是素描,速寫是素描的一種形式。對于教育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可通過速寫來提升造型能力。速寫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可以表現出繪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對事物的感受,可以記錄生活中轉瞬即逝的場景,為之后的美術創作積累素材。
(二)對美術的認識較片面
認為美術僅僅只是“畫畫”,其實由于教育類專業的特殊性,除了畫畫之外,美術課所涉及的內容還包括紙藝、布藝、粘土、綜合材料等。學生不僅僅要了解基本的材料,還要具備觀察、想象、設計等多方面組成的美術素養。教育類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基礎教育的師資儲備力量,應該認識到美術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生寫寫畫畫,更要認識到美術教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促使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美術教育,可以將自身對于世界、社會的理解表達出來,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素養,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同時通過繪畫還可以及時發現兒童情緒的變化,如果繪畫的線條混亂、重疊,顏色呈暗黑系,表明其目前情緒不佳。如果繪畫的線條柔和,色彩亮麗,表明其目前情緒良好。兒童從最簡單的線條涂鴉開始,就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從最初漫無目的的無心之舉到有設計的圖案,其創造力也在不斷發揮。
四、民辦高校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現狀的成因分析
(一)美術素養重視程度不足
應試教育作為我國的主流教育體制,高中學習主要以文化課為主,學校對于美術課不太重視。部分學校將美術課當作課外活動課,美術課可上可不上,致使學生對于美術課有認識誤區,僅僅將美術課當作休閑娛樂的課程。在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上,不能引起學校領導和學生的重視,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練習美術基本功,造型能力是美術活動的基礎,以致使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對美術的基本技法了解較少。
(二)高中美術教學模式單一
在高中美術教育階段,學生的美術素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美術功底。作為美術教師,其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教師,美術教師所需具備的綜合素養包括文學素養、書法素養、繪畫素養等。在我國中學美術教師的師資結構中,尤其在偏遠地區,全校美術師資數量較少,加上部分學校美術教師是兼職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美術教學的質量。由于教師美術課教學模式單一,部分學校的學生只知道美術中所涉及的畫畫一種形式,而忽略了設計、雕刻、手工等多種形式。美術教師在掌握自己專業最基本的技法技能之外,還需將文學、書法、設計等素養集于一體,只有這樣才能在美術領域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五、提升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策略
(一)重視美術理論知識
畫家陸儼少曾說過“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他將讀書、繪畫、書法聯系在一起,強調要重視繪畫之外的功夫,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技法。因為讀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而品質又會反映到藝術作品當中。一幅作品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個人對于藝術的感知、感受、理解,正如我們經常提到的“書卷氣”,就是內在氣質的外在表現,作品中的書卷氣得益于平時讀書的積累。如果僅僅只重視藝術作品技法的重要性,而忽視了讀書,那么就會成為“畫匠”。有思想、有內涵的畫家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才能將自身對于世界的認識、見解、反思用畫筆表現出來。正如宋代書畫家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學不足,終不能妙”。“識淺”指的是修養,“學不足”指的是學問,知識、學問影響著書法家的藝術作品。當代畫家張大千曾說過:“如果希望成為一個畫家,詩、書、畫、印務必樣樣精通”。我們要重視美術理論知識,如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藝術概論等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教育類專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初步的認識,但僅僅停留在表面,對其內在含義沒有深刻的理解,有時僅僅是對于圖像的臨摹,沒有了解圖像背后的深刻內涵,會使藝術作品流于表面。雖然教育類專業不是培養藝術家,但教育類學生作為未來基礎教育工作的師資儲備力量,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有一定的積累。在教育類專業美術課程設置中,可以適當降低難度,在課程中講授最基本的美術理論知識。
(二)素描訓練
素描是美術的基礎,也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在教育類美術課程中,將素描作為基本功的訓練手段,可以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構圖能力、觀察能力。畫素描的第一步是觀察,通過觀察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的耐心。通過對幾何體的觀察,可以了解物體的光影、透視關系,進而鍛煉學生的空間感。素描關系其實就是研究物體在光源下所產生的黑白灰等明暗變化。練習素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明暗素描,明暗素描是通過光與影在物體上的變化,體現對象豐富的明暗層次。另一種是結構素描,結構素描的特點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素描是一種工具簡單、表現豐富的造型形式,它可以完成從初級到高級的造型學習任務。在中小學會涉及到用線條制作板報、描繪幾何圖形等,這些與素描有很大的關系。幼兒園、中小學美術活動會涉及到簡單的線條組合、圖畫辨識等,以及對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的辨識,在素描活動教學中,可以訓練學生的動手協調能力,有助于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我們在教育類專業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認識到素描更深層次的作用,使素描能更好的在教育類專業中發揮作用。
(三)融入傳統手工制作
傳統手工藝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民辦高校教育類專業美術課程中,可以加入手工制作環節,比如剪紙、折紙、超輕粘土、繩編、布藝、廢舊材料等。將中國傳統的手工藝融合到課程教學中,手工制作因材料的多樣性,成為幼兒園、中小學進行美術作品創造的有效途徑。在進行手工制作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手腦并用、手眼協調,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在制作過程中調動了感官活動,如左右手、手與腦的協調等,也有利于學生意志力、專注力、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將傳統手工藝加入教育學專業的美術課程中,可以構建多元化的美術教學形式。
(四)參觀及舉辦美術展覽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教育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培養起正確的審美觀,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觀美術展覽,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從中感受到藝術作品的內在內涵,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美術素養。除此之外,教育類專業學生可以在學期末舉辦美術結業展覽,此舉對學生也是一種鼓勵與支持,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
六、結語
民辦高校教育類專業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通過美術理論知識、素描、手工制作等方面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水平,為之后的工作儲備力量。民辦高校應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藝術創造力,為我國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程明太.美術教育學畫[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9.
[2]趙洪恩,辛鶴江.藝術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劉建東.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7(02).
[4]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吳爽.幼兒教師藝術素養現狀調查及成因分析——以重慶市幼兒教師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2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