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悅
摘 要:文章從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的價值,并針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案例法提出解決的策略:圍繞“大概念”設計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大概念作為一種高位的、核心的思想和概念,能夠組織知識、促進遷移和培養高階思維,避免博物館實地考察過程中的知識碎片化、理解淺層化和認知低階化,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實地考察;大概念
2007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第21屆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代表大會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修訂,認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將教育作為博物館的第一功能。由此可見,教育不僅是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更是它的首要目的和功能。
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強調,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學校,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豐富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內進行實地考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但博物館中展品眾多,以上海博物館為例,其常設展覽有雕塑、青銅、陶瓷、書法、印璽、繪畫、家具、玉器、錢幣、少數民族,每個展廳著力體現各藝術門類的完整發展歷史,體系之完整、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①。而從眾多展品中選擇適合的教育資源,卓有成效地組織學生在博物館內進行學習成為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
1 開展博物館實地考察的意義
1.1 博物館實地考察的概念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終身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學校教育的局限,繼而開始尋求通過與學校之外的教育機構—博物館的合作來改進傳統的學校教育。
在英語的語境下,“museum”被界定為“各種與科學、歷史、藝術等教育有關的公共機構,如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歷史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在現代中文的語境中,“博物館”側重于文化類的、靜態類的專門博物館,并不包含動物園、植物園等場所。在本文中,作為筆者研究對象的博物館的含義更傾向于英語語境中的museum,不僅包括科技館、天文館、美術館等在內的封閉性的場所,也包括動物園、植物園等露天場所。
博物館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是一種非正式教育,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開展可劃分為觀眾參觀前、中、后三個階段,博物館實地考察被視作是博物館教育活動的中間階段,在一些研究中也會使用“學校實地參觀”“場館學習”等概念來表述這一活動。
博物館實地考察是博物館教育最普遍的活動形式,其一般組織形式是學生團體在教師的組織下,在博物館內進行考察學習。在博物館內學習,其作用不僅僅是支持課堂教學,博物館作為一種新興的非正式學習環境,提供了比傳統學校環境更為多樣的學習途徑和方式。
1.2 博物館實地考察的教育價值
從短期影響來看,實地考察對學生認知學習具有積極影響,如對事實或概念的學習。另外,博物館實地考察同樣對社會和情感學習也有積極影響,如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增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改善學生對某一主題的態度。
從長期影響來看,博物館實地考察在具體的社會情境和內容的記憶上對學生具有持久的影響。研究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能夠回憶起早年博物館實地考察的事實和細節,如展覽名稱、參加的活動和導覽內容等。這些記憶提供了“有意義學習”的證據,即對認知信息的長期記憶,可用于未來需解決問題的任務。
毫無疑問,博物館內的環境為構建非正式的學習場所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設計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使其學習結果有效是至關重要的。
2 博物館實地考察存在的問題
雖然越來越多的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在博物館中開展實地考察活動,但在教育實踐中存在著普遍性問題,阻礙了其學習結果的有效化。
2.1 知識碎片化,難以形成整體認知
博物館中藏品豐富,教師希望在實地考察中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到所有的知識點,常常會不分重點地對每一件展品進行講解,致使博物館實地考察如同走馬觀花式的博物館半日游。因為強烈的“認識知識點”的情結,學生學到的是太多零散和龐雜的知識,很難在連續的整體中去構建知識,教學容易陷入細枝末節中,學生無法形成對實地考察活動的整體性認知,從而偏離博物館實地考察的教育目標。
2.2 理解淺層化,難以實現知識遷移
在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時,為了追求活動的趣味性,很多教師往往會簡化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導致學生常常停留在淺層學習層面,缺乏對活動有意義的深刻思考,較少理解知識背后所蘊含的邏輯根據、思想方法和價值意義。雖然學生在博物館實地考察過程中的體驗是有趣的,但在知識表層化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實現知識遷移。
2.3 認知低階化,難以培養高階思維
高階思維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具備高階思維的學生是終身學習者,他們有能力分析新的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時,特別注重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往往忽略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去理解知識。低階知識是一種事實性的、孤立性的、顯性化的知識,長此以往,難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以上三個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次成功的博物館考察活動都應是精心準備的結果。因此,開展博物館實地考察時教師應當采取合適的方法來設計活動、選擇教育資源,筆者認為“大概念”是教師可以進行嘗試的一個視角。
3 基于“大概念”的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
3.1 “大概念”的定義
大概念(big ideas)也被翻譯為大觀念、核心概念等,起源于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的學科結構。隨后,一些教育學者沿著這一思想不斷思考、探索,讓“大概念”的思想不斷成熟。
在科學學科方面,溫·哈倫編著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中提出了學生應該掌握的14個科學中的“大概念”,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構成的”“物體可以對一定距離外的其他物體產生作用”“生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等,該書認為“大概念”是一種上位的、抽象的、概括的概念,幫助學習者理解科學活動的本質,避免學習經驗的支離破碎,并且可以運用于新的情況,具有廣泛的普適性。
在人文學科方面,美國在2014年公布的《國家核心藝術標準》中基于“大概念”提出了藝術學習中的“持續理解”和“基本問題”,旨在幫助學習者圍繞“大概念”將知識按照某種邏輯進行組織,形成集群性思維能力,避免知識的碎片化。該標準認為,圍繞“大概念”組織和整理思維的能力是“專家型學習者”和“初學者”的區別之一。
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將“大概念”定義為“一種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強化思維,連接不同的知識片段,使學生具備應用和遷移的能力”①。
綜上所述,“大概念”是一種上位的、核心的思想和概念,能夠統攝下位的概念,將相關的知識聯系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強化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探究,使之具備應用和遷移的能力。
3.2 “大概念”是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的有效載體
鑒于如今博物館實地考察存在的問題和大概念的定義,筆者認為大概念的教育理念是博物館實地考察的有效載體。以2020年在上海舉辦的“《日出·印象》莫奈展”為例,提出基于大概念的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
3.2.1 利用大概念組織知識
利用大概念組織知識指教師需要圍繞大概念選擇博物館中的教育資源和知識點,使之成為一個連續的整體,而非離散的經驗,以促進學生的持久記憶和深度理解。
首先,教師應圍繞大概念進行教育資源和知識點的選擇。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博物館實地考察學習前,需要思考本次考察學習的大概念,圍繞大概念的需要挑選合適的教育資源和知識點,這是教師對博物館教育資源和知識慎重選擇的過程。其次,教師需要圍繞大概念將知識進行整體性地連接。圍繞大概念組織知識并非在外部形式上強行拼湊,而更應該體現知識內在的整體性,建立以大概念為統領的具有邏輯內聚力的知識體系,將知識有機地聯結起來,這是對知識進行深度組織的過程。
教師組織學生去“《日出·印象》莫奈展”實地考察時,大多根據時間軸,把每一幅作品都講解一遍,然而因信息量龐大且知識點離散,教學效果較差。不妨設置一個大概念,如科學發明對印象派藝術表現具有深刻影響,以此教師選擇適合的作品和知識點設計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印象派的作品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原因:這一切都與當時的科學發明有關,照相機發明后,“畫得像”不再是藝術家的主要任務,藝術家開始探索藝術的本質,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洞察世界;管狀顏料的發明讓藝術家再也不用在室內苦苦研磨顏料,帶上便攜的管狀顏料可以輕裝上陣去戶外寫生;而蒸汽火車和蒸汽船的發明使藝術家得以了解亞洲和非洲藝術,這也為印象派的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
3.2.2 利用大概念促進知識遷移
利用大概念促進知識遷移指學生在博物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通過大概念建立知識體系、深度理解知識,將新信息匯集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中,能使學習者理解過去發生事情的意義,也有助于在新的情境中應用該知識。
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日出·印象》莫奈展”時,設置了“科學發明對印象派藝術表現具有深刻影響”的大概念,學生在實地考察后意識到,藝術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變革。有學生還回憶起幾年前參觀過的達利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展,正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的理論奠定了超現實主義藝術的理論基礎。在欣賞畢加索立體主義作品時,學生若不了解當時物理學界對于空間、時間和物質等觀念的研究,不可能真正理解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基于這樣的認識,學生能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藝術學習,深刻思考這些藝術流派產生的原因,理解藝術并非與世隔絕,而是社會的產物,同樣反映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因此,有效的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不能為了活動的趣味性而讓學生停留在淺層學習層面,而是應該注重活動設計的深刻性,立足于大概念,促使學習者能夠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乃至最終更為廣泛的遷移。
3.2.3 利用大概念培養高階思維
在博物館實地考察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而非停留在現成的結論或答案上,在活動伊始,就應讓學生帶著大概念去思考,創建有意義的學習。
組織“《日出·印象》莫奈展”實地考察時,很多教師往往會將美術語言和作畫技巧作為教學重點,著重讓學生欣賞每一幅畫的美術語言,讓學生模仿其作畫技巧,停留在低階知識的學習上,而忽視對作品思想的探究。須知藝術與思想有關,藝術家通過美術語言和作畫技巧來表達思想和洞察世界。
圍繞“科學發明對印象派藝術表現具有深刻影響”的大概念,學生在欣賞莫奈作品時,不單單停留在基礎的美術語言和繪畫技巧上,會一直帶著高位的概念去分析這些外顯的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印象主義者具有更便利的條件在戶外作畫,他們以直接經驗為主,反叛當時學院派的繪畫程式,使用大膽的筆觸、明亮的色彩,快速捕捉眼前真實的世界,作品的速寫風格又折射出當時世界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劇烈變革,美術語言和繪畫技巧成為他們準確表達思想和洞察世界的工具。
正如19世紀的評論家朱爾-安托萬·卡斯塔納雷(Jules-Antoine Castagnary)在回顧1857年的官方沙龍時寫道:“沒有必要去回顧歷史、在傳說中尋找庇護,或是喚起想象的力量。美就在眼前,而非頭腦之中;美就在當下,而非過去,美在真實,而非夢幻。”①以莫奈為首的印象主義者的確在用自己的行動喚起一場“忠于真實”的革命。繼而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美是什么?你從莫奈作品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真實?莫奈如何在畫面中表現世界的快速變化的?如果讓你來表現當今的世界,你會用哪些美術語言和繪畫技巧?這些問題都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可引導學生不斷地思考、討論、質疑、碰撞,也應允許問題懸置。
在這場圍繞大概念的博物館實地考察過程中,諸如美術語言和繪畫技巧等知識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作為工具,幫助學生觀察、探究、表達對大概念的理解,從而培養其高階思維。
4 總結
綜上所述,基于博物館實地考察的教育價值、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大概念定義和特征的分析,筆者認為圍繞大概念設計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可以有效地組織知識、促進遷移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博物館實地考察的學習結果有效化。
然而要有效地開展博物館實地考察活動,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觀念和行為的轉變。教師在博物館實地考察過程中是一個關鍵的角色,其觀念和行為對于改進博物館實地考察效果、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僅僅將博物館實地考察視作學校課程的補充,僅為一次休閑的娛樂活動而非良好的教育活動。筆者建議大概念的教育理念應貫穿博物館實地考察前、中、后三個連續的階段。實地考察之前,教師應充分梳理知識點,提煉大概念,圍繞大概念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概念的先行組織者;在實地考察中,教師應圍繞大概念開展教育活動;在實地考察后,教師也應當及時跟進,圍繞大概念加強考察過程中新建立的聯系,為將來的學習提供經驗背景。這樣才能將大概念切實地落實到博物館實地考察中,提升博物館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