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國家社會穩定和民族地區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高校在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明晰影響思政教育的各方因素,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最終構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118-02
【本文著錄格式】蘇躍飛.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118-119.
對于我國而言,少數民族群體是一個特殊群體,少數民族大學生更是具備特殊性,他們大多數來自偏遠落后地區,在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民族性點。進入高校以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對學生的思想價值也帶來了影響。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維護國家社會穩定、民族地區建設、校園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
(一)新舊文化的碰撞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經過長期歷史的積淀形成了獨有的民族傳統文化,深深影響著本民族人民,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從小生活在民族聚居地區,在本土社會風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家庭教育、語言文字的熏陶下,民族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其中。進入高校后,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和被動接受著新的生活方式、思想內涵、文化氛圍等洗禮,這與他們從小接受的生活環境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沖突,導致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難以從辯證的角度去看待本民族文化、也無法從正確的視角去觀察先進文化。新舊兩種文化的沖擊和碰撞會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產生困惑,從而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難度。
(二)西方文化的滲透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西方國家建立的聯系越來越深入,不僅西方先進的技術進入我國,西方文化也逐漸傳入進來。一些西方國家為了自身利益,開始鼓吹西方一些資本主義思想和民主思想,逐漸對我國青少年進行思想滲透。上個世紀出現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重大政治事件,對我國邊緣政治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這些地區與鄰國之間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受到他國文化的影響,這些思想會導致少數學生出現思想滑坡,乃至影響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
(三)教育方式的單一
思政理論課堂作為傳統的教育手段在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依然占據首要位置,這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個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但往往由于授課方式單一,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缺乏針對性的內容,因此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難以調動,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要由輔導員負責面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這類群體,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管理,缺少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針對性的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體系和方式。
(四)網絡信息的難辨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模式、學習活動,這對于少數民族而言,更是如此。由于互聯網環境有著復雜性,少數民族大學生相對來說辨別能力較弱,在日常生活中極容易被網上散布的負面思想所腐蝕。與此同時,我國針對網絡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未能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網絡活動存在自由性和自主性,使得一些黃色、暴力等內容有了更多的傳播途徑。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
(一)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力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指導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的、正確的、行之有效的理論。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主要陣地之一,應當肩負起人才教育和培養的使命,深入研究思政教育工作的內涵,創新教育方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要為各少數民族地區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使其成為我國建設的中堅力量,不僅能夠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也能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貢獻。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力度
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當今國內外形勢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就必須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把其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結合起來,加強他們對多民族統一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和認識,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深厚情感深化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統一中,使之在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前,能夠堅定愛國主義的理想信念,摒棄既往認知中狹隘的民族觀念,把思想意識統一到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的認知中。高校通過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三)加強宗教觀與民族觀的教育力度
少數民族地區宗教氛圍濃厚,宗教生活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信仰伴隨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如果被人利用宗教建立極端非法組織或者制造極端事件,極易歪曲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甚至滋生不利于安定團結的事件發生。所以,高校應當對學生進行高強度的民族觀教育,特別是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可以利用實際案例、社會考察、理論學習等多種方式,在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系統的、全面的了解宗教政策和黨的發展觀方針,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導地位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第一課堂,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當前嚴峻的形勢和背景下,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不斷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充分發揮其堡壘作用。利用課堂教育使學生系統地、全面地開展學習,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其中,保證課堂為學生傳達正確的時代精神。在教育方法上,借用各類載體和教育手段,有針對性地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布置課堂參與任務,提高課堂互動性,有意識地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加深課堂上各民族學生的了解與交流。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還應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積極性,理論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作用。
(二)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的陣地功能
高校基層黨組織是吸納優秀大學生的重要陣地,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結合各少數民族的特點,成立專門面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黨建組織,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宣傳陣地功能,全面系統地開展黨的理論學習,加強對新時期的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使少數民族大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黨的理解和黨的知識的掌握,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歸屬感。高校基層黨組織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動態,關注他們的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給予實時的幫助和解決,以實際行動增強其愛黨愛國的信念。與此同時,高校基層黨組織在學生黨員發展過程中,要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參加業余黨校學習,搭建各類黨組織活動平臺,將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逐漸發展成黨員,這也是保證少數民族學生與黨組織相接近的必要條件。
(三)打造少數民族大學生社團的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社團這一平臺,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鼓勵他們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擴大人際交友范圍,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和其他同學增進信任和了解,而且可以在社團活動中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增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高校也可以培育成立各少數民族大學生社團,由專人負責培育和管理,充分的了解與尊重每個民族獨有的文化,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學生自發組建的社團平臺,將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
(四)構建全媒體網絡思政教育的新載體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載體,同時也需要高校具備更高的網絡教育能力來與之應對。網絡既可以讓人增長知識、獲取資源、開拓眼界,也可以傳播不良信息來侵蝕學生的思想,通常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的地區信息較為閉塞,同時采用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十分單純的思想,在面對互聯網后,缺乏良好的抵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薄弱,在面對不良信息時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高校需具備專業的網絡監管技術,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網絡運用要有整體把控和管理,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杜絕網絡信息的安全隱患。同時,高校應不斷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網絡安全意識、輿論引導、網絡突發事件處理等信息技術能力,及時阻止不利國家和民族統一和發展的不良信息的傳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網絡思政教育陣地。
參考文獻:
[1]王大慶.精準思政背景下新媒體嵌入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山西青年,2020(12):55.
[2]金黎瓊,周書.“雙隊伍”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內地高校少數民族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6):107-108.
[3]李浩然.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及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3):108-110.
[4]張姍.新疆職業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4):179-180.
[5]馬永騰.網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影響及思政教育對策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6):66-67.
[6]羅海燕,鞏立超,徐文成.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挑戰及優化策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1):26-26.
作者簡介:蘇躍飛(1977-),男,浙江蒼南,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處長,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