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強 牛曉茹
【摘? 要】初中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既是難點也是重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長河中流傳下來的瑰寶,也是我們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所在。教師在傳授文言文知識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結合傳統文化一起學習,在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讓學生牢記繼承和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每一個國人的使命。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121-03
【Abstract】Chinese language and writ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are both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for students. It is a treasure handed down in Chin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essence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al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study together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e their literary literacy, and let students keep in mind that it is the mission of every Chinese to inherit and sprea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Earl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文言文作為古代歷史語言的載體,是經歷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經典文學,內容本身還包含了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而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語文能力的關鍵時期,文言文的學習比重并不少,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更應該將傳統文化和文言文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教學,逐步滲透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和文學能力。
一、當代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現狀
初中文言文涉及各類通假字、虛、實詞、古今異義等學習,讓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生澀難懂的文字絆住。如若沒有好的學習方法,難免會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產生心理落差,導致學生陷入“難學—不感興趣—不想學”的被動學習狀態。由于初中文言文同樣是考試內容的重點,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背誦和翻譯”學習為主,整個教學方式缺乏創意。學習文言文除了考試之外,更應該成為學生注重傳統文化精神、培養文化內核的重要方法。而僅僅依靠“背誦式”教學只會讓課堂變得越來越乏味,沒有創意的教學,只會導致讓學生“背死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忽視了文言文學習中的文學架構,又何談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和鑒賞能力呢?
二、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一)通過文言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蘊
初中正是學生進行文言文系統學習的開端,也是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學興趣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通過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文言文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理解中國歷史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使學生在學習中完善個人品質和人格。這樣,學生在逐步深入學習文言文中,能夠感知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提高文學水平。
(二)不忘歷史文化,注重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
中華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初中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容易舍本逐末,追求形式文化。所以,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這對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回歸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素質教育已經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切切實實地落在教學的方方面面。而文言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宣揚,更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從學習文言文中理解文化背景、思想精神,并從中受到優秀文化精神的啟發,在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三、傳統文化與初中文言文教學融合的措施
(一)以教材為基礎,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講述相關傳統文化知識
初中文言文的講解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是重任,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來教導學生理解文章、注釋、背誦精華、學習文章內涵等,采取的方法往往是翻譯背誦,即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給學生,學生做好筆記死記背誦。這樣既浪費了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學生的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仍舊一知半解。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初級階段,每篇文章中均涉及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學生要想理解學習文章中的思想內涵,必定躲不過傳統文化知識作鋪墊。而光靠翻譯背誦的方法,便是將傳統文化知識從文言文的學習中割裂開,弱化了傳統文化在歷史中的存在,學生缺乏對文化的認知,學習文言文難度會更大。而根據文言文教材中的內容,將當時的一些文化歷史背景的重點提煉給學生,能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中意境的表達和文章核心,這才是因材施教的最佳方式。
例如,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材中關于文言文《桃花源記》的學習中,語文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則桃花源記的朗讀音頻,帶領學生一起沉浸在朗讀的氛圍里,感受陶淵明筆下的語言之美。之后講述我國東晉末年時期國家政權分裂、戰爭不斷、民不聊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包含陶淵明本人志氣不得施展的理想抱負,滲透進文言文教學中,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內涵思想。之后引導學生掌握古今異義“鮮美、交通”、一詞多義“處處志之、尋向所志”等文言文詞匯含義,站在歷史文化背景的角度為學生展開一幅作者虛構的百姓安居樂業的畫卷,其中傳達對美好生活向往及對當時東晉末年戰亂的批判之情。而學生通過學習《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也滲透式地學到了東晉末年的一些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內涵。
(二)利用科技技術展示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如今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網絡科技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而這種方法同樣可以利用到文言文課程的教學中。在文言文學習中會出現大量晦澀難懂的詞匯,而且與現代文中詞匯用法不一致,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感覺枯燥無趣。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再在其中穿插平述傳統文化的知識,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而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科技,如多媒體課件、視頻、音頻的多樣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將知識可視化,營造出學習氛圍。學生感興趣的同時通過視聽等多個感官學習文言文知識,既有趣又高效。當文言文中涉及一些傳統文化知識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尋找傳統文化素材,靈活地運用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與文言文學習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疏通文義,也不會讓課堂教學顯得過于生硬、突兀。
(三)結合傳統文化,巧設情景導入文言文學習
初中的文言文均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及體制,也是后世從中吸取經驗的文學瑰寶。但因為時代的不同,如何能讓學生深刻感受文言文中文化環境及歷史場景呢?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教師需要巧妙地設置一些情景體驗來還原歷史場景,或視覺上感官體驗,或是現實中的情景,縮短學生學習中的距離感,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沉浸在文言文中的學習中。學生在體驗過程中能理解作者的感受,引發共鳴,站在作者的角度主動思考問題,再以旁觀者表達觀點,將文言文知識融會貫通。而語文教師則需要在情景中引導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意識到文言文的學習并不難,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加強對當時傳統文化背景的認識,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組織相關傳統文化活動,促進文言文學習
結合文言文中傳統文化節日,或是歷史故事、人物展開一場主題活動,能幫助學生相互交流和學習,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促使學生對涉及的文言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文學邏輯。文言文中很多故事發生在傳統文化的節日或是因為傳統節日抒發的情感,比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文化節日一直延續到現代生活,也正說明了傳統節日中蘊含著從古到今的寄托和精神。組織相關的傳統文化活動,一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做到人人能參與;二是能趣味性地展開文言文學習,利于傳統文化知識的宣揚。學生參加活動時各抒己見,發表看法前必然對文言文進行了一定的學習,學生還可以拓展一些與活動相關的其他文言文。文言文活動的舉辦,應以文化傳播為基本目的,教師需要在合適的時間段內合理科學地分配活動任務。
(五)拓展學生的文學積累,提高學生表達寫作能力
語言文化是相通的,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的中各位名流學士的寫作手法、文學結構及累積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提高自身的表達寫作能力。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量,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課外時間閱讀一些教材中沒有的經典文言文,或是看一些文化素養較高的節目,而這些文章或節目中必然會涉及優秀的修辭表達手法及傳統文化風俗知識普及。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好筆記,記錄下自己認為優美的句子或形容,有條件的可以背誦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一過程便是語文綜合素質積累的過程。
四、結語
對于初中生來說,剛剛學習文言文時雖然感覺晦澀難懂,但是累積學習到一定的程度后會發現文言文中迸發的傳統文化知識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靈活運用當下的便利條件為學生提供優良的課堂教學環境,高效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學中,做好文化的引導者和傳播者。
參考文獻:
[1]薛小鳳.詩情畫意進課堂——傳統文化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滲透融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3).
[2]鐘洪.淺析儒釋道思想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08).
[3]李靜.淺談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11).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