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歡歡 岳紅萍 羅芳 李霞 廉陽秧



摘 ?要:目的 ?評價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行根治性手術前運用新輔助化療的療效。方法 ?制定納入標準,檢索國內外數據庫,收集整理文獻,評價文獻質量,提取相關數據用統計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與直接行根治性手術進行比較,術前運用新輔助化療能夠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減少術后淋巴結轉移;降低復發率。結論 ?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在根治性手術前使用新輔助化療可提高患者預后。
關鍵詞:新輔助化療;宮頸癌;Meta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7.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017-02
宮頸癌是危害性極大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國際婦產科聯盟將ⅠB2期和ⅡA2期宮頸癌定義為局部晚期宮頸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1]。新輔助化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最早由Frei于1982年提出,并將其用于宮頸癌的術前治療。我國宮頸癌臨床診療大數據調查項目顯示至2018年13年間國內34家三甲醫院收錄30665例LACC患者,其中17.6%的手術病例術前采用NACT,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但高麗君等[3]在循證醫學報道中提出術前運用NACT與直接手術后放療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無改善。因此,對于LACC患者術前是否需要NACT還存在爭議。本研究主要通過搜集國內LACC病例實施NACT相關報道,對重要預后指標進行分析,探討NACT在LACC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選取RCT實驗;FIGO分期限定ⅠB2期和ⅡA2期宮頸癌患者;治療組采用NACT+RS,對照組采用RS。
排除標準:數據不全及重復發表的文獻;無對照組或對照組為非手術治療的文獻;非國內醫院收治患者的文獻。
1.2 ?檢索策略
查找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Web of Science、知網、萬方等數據庫(1982年1月~2020年1月);檢索詞“Cervical Cancer,Cervix Neoplasm,neoadjuvant chemotherapy,stageⅠB2,stageⅡA2”“宮頸癌,新輔助化療,宮頸腫瘤”;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對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二次檢索,對相關綜述的參考文獻進行手動檢索。
1.3 ?文獻篩選
1.3.1 ?資料提取
檢索結果導入“endnote”軟件,由2名參與研究者根據標準對文獻進行獨立篩選,隨后交叉核查,若意見不一致則征求第三方意見。
1.3.2 ?提取內容
(1)基本信息:題目、作者、發表時間、研究設計類型、樣本量;(2)干預措施:術前運用NACT。(3)結局指標:從文獻中直接獲得5年總生存率(OS)、淋巴結轉移(LMN)、局部和遠處復發(REC)。
1.3.3 ?文獻質量評價
篩選文獻根據改良后的Jadad量表進行質量評價,包括隨機化序列的生成、隱藏、盲法、退出4個方面,評分在1~3分歸為低質量,4~7分規為高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RevMan5.3軟件進行Meta分析。使用M-H法進行統計,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數資料采用優勢比(odds ratio,OR)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計算出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對納入研究進行臨床異質性和方法學異質性分析,采用χ2檢驗和I2檢驗分析納入研究結果的異質性,若P<0.1或I2>50%時,則認為結果存在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次檢索共有339篇英文文獻,60篇中文文獻,二次檢索RCT文獻包含6篇英文文獻0篇中文文獻,通過對指標的人工篩選,最終納入3篇RCT研究(n=270)[4-6]。
2.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估
根據Jadad量表對納入文獻進行評分,2篇是RCT高質量文獻,1篇低質量文獻,基線均有可比性,試驗組為NACT+RS,對照組為RS,見表1。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OS
3項研究(n=270)均比較術前運用NACT與單純行手術治療后OS的差異,各項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0%,P =0.89),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NACT組在OS高于RS患者(OR=1.86,95%CI:1.08~3.32),見圖2A。
2.3.2 ?LNM
3項研究(n=270)均比較術前運用NACT與單純行手術治療后淋巴結轉移,各項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0%,P =0.65),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NACT組在LNM上低于RS患者(OR=1.86,95%CI:1.08~3.32),見圖2B。
2.3.3 ?REC
3項研究(n=270)均均比較術前運用NACT與單純行手術治療后術復發率,各項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14%,P =0.31),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NACT組在REC上低于RS患者(OR=1.86,95%CI:1.08~3.32),見圖2C。
2.4 ?發表偏移評估
3項國內RCT實驗文獻中都采用盲法,其中有1項方案缺少隨機方法的操作說明,有2項分配方案隱藏方法不當,但其設計的偏倚并不能顯著影響分析結果。
3 ?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NACT+RS的方式運用于LACC雖然能夠減少因放療后出現的并發癥,但由于缺少足夠數量的長期RCT實驗證據支持,在國外的meta數據分析文獻中,并未能獲得足夠證據得出NACT+RS優于直接RS的結論。
本研究為進一步提供臨床療效的依據,以NACT+RS治療LACC的療效作為指標,嚴格限制納入和排除條件,運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已經發表的3項國內臨床RCT類型研究。結果顯示對于LACC患者RS前使用NACT治療,可以提升5年生存率,降低淋巴轉移和腫瘤復發率。
綜上所述,在我國記錄并發表的RCT研究文獻數據中運用meta分析,結果顯示對于LACC患者RS前使用NACT治療可提高LACC患者的預后。但由于RCT文獻數目偏少,隨機設計還不夠完善,其分析結果仍有必要加入更多更嚴謹的RCT實驗數據進行補充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陳春林,李朋飛.從中國宮頸癌真實世界研究臨床大數據看宮頸癌術前化療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11):1185-1189.
[2]陳蘭,廖科丹,陳春林,等.中國大陸部分地區局部晚期宮頸癌治療狀況調查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11):1247-1252.
[3]高麗君,成龍,劉霄,等.新輔助化療對Ⅰ、Ⅱ期宮頸癌患者預后的Meta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8):102-106+119.
[4]Cai HB, Chen HZ, Yin HH. Randomized study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versus primary surgery for stage IB cervical cancer[J].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2006,32(3):315-323.
[5]Chen Huijun, Liang Chuan, Zhang Lei,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of modified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stage IB2 to IIB) cervical cancer: randomized study[J].Gynecologic oncology,2008,110(3):308-315.
[6]Wen Hao, Wu Xiaohua, Li Ziting, 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 multiple neoadjuvant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stage IB2 to IIA cervical canc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ynecological Cancer Society,2012,22(2):29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