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發展,人類文化融合的程度不斷提升,民族文化的傳承逐漸成為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標志。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戲曲文化,其戲曲生存模式和未來的發展態勢也發生了變化。本文對當前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現代化生存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從湖南戲曲的新媒體存在形式出發,研究新媒體時代其生存發展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現代化生存的發展路徑,為我國戲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現代化生存模式
中圖分類號:J8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02
0 引言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對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湖南少數民族戲曲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以來提供了大量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再加上地域、技術、受眾等原因,湖南部分少數民族戲曲受到強烈的文化沖擊。新媒體時代下,如何促進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現代化生存與發展,是當前對中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播效率,成為當前戲曲文化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1 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文化藝術作品正呈現出多樣化、現代化、快餐化的趨勢。由于戲曲傳統的展演方式,相對老套的故事情節以及距離化的表演形式,相當一部分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會產生距離感[1]。與此同時,隨著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網絡時代下成長的青少年對于外來文化存有相當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因此,如何在采取積極的措施宣傳、保護和傳承我國戲曲文化的基礎上,促進戲曲形成現代化的生存模式,成為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
素有戲劇大省之稱的湖南,現有儺戲、苗戲、陽戲、辰河高腔、荊河戲、巴陵戲、花燈戲、侗戲等少數民族戲曲,這些劇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的瑰寶[2]。但湖南少數民族戲曲人才流失,戲劇傳播手段落后,以及戲曲自身缺乏一定的時代創新,導致戲曲傳承青黃不接,現代化生存與發展陷入困境。所以,為挽救湖南少數民族戲曲這一文化遺產的命運,我們應該懷著樂觀主義的精神,采取積極有效的舉措,致力于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
2 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種類
湖南少數民族戲曲主要有儺戲、苗戲、陽戲、辰河高腔、荊河戲、巴陵戲、花燈戲、侗戲等多個少數民族地方劇種,是中國戲曲界的藝術奇葩。其中陽戲、苗劇、侗戲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3]。
湖南少數民族戲曲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不乏大量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例如:陽戲是民間小戲劇種,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地區。常以縣定名,如鳳凰陽戲、吉首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等。苗劇是少數民族劇種,它是在苗族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其原形是苗族民間歌手坐在火塘邊自拉自唱,并做些比擬動作,初創時叫苗語劇、苗劇或苗戲,1982年正名為苗劇。侗族劇種發源于貴州,1952年由廣西三江縣傳入湖南通道侗族聚居區。由于侗戲以侗語侗調演出,通俗易懂,所以深受侗族群眾歡迎。
3 新媒體時代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發展模式
新媒體設備加速了網絡資源的融合,充分借助移動互聯設備,對促進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播與現代化生存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當下社會中新媒體基本可以分為互聯網新媒體、手機新媒體和電視新媒體三大類。
3.1 互聯網新媒體
媒體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名詞,即以移動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內容平臺。也就是說,凡是在互聯網上可以傳播信息的渠道,都可以稱為新媒體[4]。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意味著科技的進步,更是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體現,對我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互聯網新媒體的主要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圖文媒體與視頻媒體,按信息互動方式可以分為在線和離線狀態。
3.2 手機新媒體傳播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通信設備的更新迭代,4G、5G技術的發展,使得手機報、手機電視、微信公眾號等都成為我國新媒體的代表,從而出現了以手機為傳播載體的新型傳播模式。觀眾可以通過手機資訊了解與欣賞戲曲唱段;戲曲表演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戲曲文化的表演;戲曲傳播者也可以通過手機實現對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傳播,利用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讓廣大社會群眾共同參與到相關少數民族文化的宣傳與交流中來。弘揚民族戲曲,不僅能很好地促進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生存與發展,更是對民族文化深層次的闡述。
3.3 電視新媒體傳播模式
隨著網絡信息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廣播電視新媒體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移動電視和戶外新媒體的應用則更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信息傳播智能化。湖南少數民族戲曲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對戲曲文化進行宣傳,從能夠讓更多的人對湖南的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產生興趣。戶外新媒體的傳播較之傳統的戲曲展演方式,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傳播范圍較為廣泛。公交、地鐵、航空等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都是電視新媒體的重要傳播場域。它將新媒體的傳播范圍優勢最大化,也實現了戲曲文化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成為實現戲曲現代化生存的一個重要途徑。
4 新媒體時代下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現代化生存困境
4.1 少數民族戲曲文化傳播手段陳舊
雖然近幾年人們使用新媒體設備的程度較高,但是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相關文化的傳播效果仍舊不佳,主要是由于戲曲本身傳播的手段相對陳舊。一門好的文化藝術是需要有與時俱進的、快捷迅速的傳播渠道來進行宣傳。湖南的少數民族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積淀,但其古老與傳統的藝術形態難以激起當下年輕人的興趣。局限于鄉間地頭與村舍屋前的古戲臺,拘泥于舞臺展演的方式,少數民族戲曲與受眾存有距離感與間離感。即使是在傳播媒介高度發達的今天,偏離新媒體傳播的形式、沒有形成較為統一先進的傳播體系,少數民族戲曲依然無法實現大范圍傳播,更難長遠地發展下去。
4.2 少數民族戲曲傳播內容缺乏創新和過度包裝
創新是文化藝術發展的推動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利用新技術進行傳播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由于戲曲自身的藝術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傳統戲曲當中的故事情節以及距離化的表演形式使得很多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產生距離感,所以創新戲曲現代化發展模式和傳播手段是提升少數民族戲曲傳播效果的關鍵。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有50多個民族,大多數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東山區,人口為657.53萬,約占全省總人口數的10.21%。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要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就要從內容上進行創新,更應該保持戲曲文化傳播的先進性。創新,并不是從根本上去改變少數民族戲曲,而是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更新其文化展現形式。然而目前,大多湖南少數民族的戲曲文化依托于當地旅游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戲曲文化被過度消費娛樂化,甚至奇觀化,背離了少數民族戲曲的基本文化內涵。所以對于少數民族的戲曲文化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傳播真正的少數民族文化。
4.3 少數民族戲曲相關人才缺失
戲曲市場的不景氣,戲曲演員的成才艱難和綜合全面的素質要求,導致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少。弘揚戲曲文化本身就是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戲曲的學習需要從小就付出諸多的努力,但從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來看,戲曲事業發展前景不明朗,相當一部分有抱負和高素質的戲曲人才離開了戲曲舞臺。人才的斷層與流失已經成為戲曲行業里不爭的事實。專業戲曲表演人才的缺失、戲曲創作人才隊伍的逐漸萎縮,使得地方戲曲發展面臨瓶頸,更制約了少數民族戲曲等優秀中華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5 新媒體時代下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現代化生存策略
5.1 統一思想、強化少數民族戲曲文化傳播意識
少數民族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戲曲的改革和創新,對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年輕人深受西方文化沖擊的影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反而不深,而對于中華民族發展而言,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才是現代文化發展的根基。因此統一文化思想,強化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意識是少數民族戲曲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通過各種新媒體形式,強化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是尤為重要的。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的保護與傳承作為重點內容融入專業課講授中,并帶領學生來到湖南湘西地區,拍攝瀕臨滅絕的大庸陽戲、瑤族高腔等少數民族戲曲。作品《辰河遺韻》就講述了懷化辰河高腔起源、發展、文化傳承與當下逐漸消亡的困境。該作品獲得了湖南省第一屆青年文化藝術節微電影銀獎,在優酷的播出點擊率排名中名列前茅,同年入選法國巴黎短片電影節開幕單元。該作品的創作不僅在大學生群體中受到討論與關注,更是文化出海講述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的故事,傳播了中國多民族文化。戲曲這一古老的藝術是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注重發展和創新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與交流就會陷入困境,民族認同感將會弱化,這對社會的穩定性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5.2 搭建新媒體文化平臺,促進少數民族戲曲生存與發展
少數民族戲曲的傳播一定要充分結合新媒體時代的設備來進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家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比如對網上購物,網上資料查詢,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新媒體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加快了網絡資源的融合性,對于少數民族的戲曲現代化生存模式而言,充分借助移動互聯設備加強戲曲的傳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例如,戲曲表演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戲曲文化的傳播,利用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讓廣大社會群眾共同參與到相關少數民族文化的宣傳與交流中來,這些都能夠很好地促進少數民族戲曲文化的生存與發展。
5.3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戲曲人才,加強戲曲創新
每一種地方戲曲,都是曾經的“流行文化”。地方戲因為浸透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折射出民族和地域的文化風采,成為滋養一代又一代湖湘人的精神家園。對于湖南少數民族的戲曲文化而言,它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戲曲文化的傳承本身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學習戲曲需要從小就付出諸多的努力,所以國家首先應當加大對少數民族戲曲表演人才的扶持與培育,加大戲曲傳承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例如提升少數民族戲曲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幫助其實現更多的合法權益等來鼓勵人才的輸入。其次,加強戲曲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少數民族戲曲編劇人才的培養為抓手,鼓勵戲曲編劇人員創作與時俱進的戲曲作品,融合時代精神,體現時代風貌。
6 結語
湖南少數民族戲曲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了大量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獲取資訊更加快捷和方便。對于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的傳播而言,增強文化傳播的意識的同時還要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來實現傳播途徑的有效優化,加大對戲曲文化人才的培養支持力度,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湖南少數民族戲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學恭.湘劇研究的奠基之作——范正明先生湘劇系列書籍讀評[J].理論與創作,2011(03):89-90.
[2] 表雪飛.用藝術澆灌人生——記湘劇表演藝術家蔣天祥[J].藝海,2010(08):11-12.
[3] 晁永蘭.新媒體背景下計算機網絡應用研究[J].中國報業,2014(16):95-96.
[4] 易紹華.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47-51.
作者簡介:楊莉(1977—),女,湖南冷水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