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對“核心素養”建構的重視,作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當前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仍缺乏趣味性、針對性、實用性、創新性和多樣性等。教師優化作業設計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探究:創設情境,巧設 “趣味性”;因材施教,凸顯 “層次性”;走進生活,踐行“實用性”;緊扣熱點,彰顯“創新性”。以此,讓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成就感,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增強英語學習興趣,進而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作業設計;趣味性;層次性;實用性;創新性
【作者簡介】蔡素惠(1980.12-),女,福建廈門人,廈門市翔安區實驗學校,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教學研究。
當前的新課改要突出 “立德樹人”和 “核心素養”的建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英語課程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四大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即英語學科承擔著這四大素養的培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續和補充,是鞏固、拓展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家庭作業是培養學生綜合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載體,因此,在落實核心素養時,教師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更要對學生的課堂、課后作業提起重視(陳林,2015)。
一、小學生英語作業中尚存在問題
筆者隨機對所在區內幾所學校30名四、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調查歸納表明,目前英語作業設計尚存在著一些弊端:
機械重復抄寫的多,缺少趣味性;
作業“一刀切”,缺乏針對性;
作業題型處于“書面”狀態,缺乏生活性;
作業題型較老舊,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
因此,從優化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實用性、創新性四方面策略進行探究,力求設計出更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作業,讓學生真正愛上作業、主動作業。
二、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1.創設情境,巧設“趣味性”。興趣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考慮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賦予作業優化設計中更多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有趣情境中參與作業。
傳統小學英語作業中經常使用“聽音畫圈”“聽音判斷”“讀讀選擇”等較為機械命令式的語句作為題目,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失去興趣。教師可以通過題目引導語或穿插圖片創設情境,巧妙賦予題目更多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PEP三年級上冊Unit5-Unit6 作業設計如下:
(1)Listen and judge.小朋友們到動物園參觀并做記錄,請你幫他們聽一聽,小動物的數目與圖片是否相符,相符的選“A”,不相符的選“B”。
(2)Listen and choose.我們三個好朋友今天過生日,一起來聽聽他們幾歲啦,聽聽他們在生日大餐想吃些什么吧。認真聽,根據他們的介紹從方框里選擇正確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在以上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生們能積極參與課后作業,實現目標語言能力的鞏固與提高。
2.因材施教,凸顯“層次性”。新課標指出“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水平和興趣不盡相同,因此,在作業優化設計中也要注意區分個體作業差異性,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和自主性。
例如:上完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3 “At the zoo ”Part B(該課主要要求學生掌握“It has”句型)以后,筆者設置如下作業:
(1)★ ?Read and copy.你能讀一讀并按照四線三格正確位置來寫寫以下句子嗎?
1)It has a long nose.
2)It has a short tail.
3)It has small eyes and big ears.
(2) ★★Can you guess the riddles: What is it?
It has small nose and small ears.
It has a fat body. ?It is black and white.
It likes bamboos.(竹子)
What is it? ? ? ? ? ? ? ? ?(Panda)
It has long tail.
It has long arms and long legs.
It can climb (爬)the trees. It likes bananas.
What is it? ? ? ? ? ? ? ? ? ?(monkeys)
(3) ★★★Can you make a riddle by yourself?
分層布置方式: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題型作業,至少完成一種題型。
以上作業從易到難,學生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取舍作業,這充分考慮了學優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的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倡導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同時也體現了作業的開放性,促進思維品質靈活性和推理能力的發展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3. 走進生活,踐行“實用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的確,語言來源于生活,語言最終又要運用于生活。例如:PEP三年級上冊學完學習用品和數字單元后可以設計作業,如圖1、圖2所示。
圖1給文具貼標簽和學生2為運動員找編碼在生活中真實存在,孩子們能感受到真實的生活氣息,并興致高昂地參與作業,這樣取材于生活優化設計出來的“實用性”的作業練習,不僅能鞏固語言知識,使語言學習內化為語言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用語言做事的能力,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4.緊扣熱點,彰顯“創新性”。喜新厭舊是人們的心理特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學生更是如此。作業的主體是學生,要讓學生主動完成作業,老舊的作業題材或題型容易使學生疲勞困倦,因此,作業自身是否具有創新性極其重要。作業設計除了融入學生生活,經常取材于生活,還要提煉于生活,有所創新,才能讓學生樂此不疲。例如,在學習完PEP五年級下冊Unit 1“My day”后,筆者設置以下作業進行鞏固和拓展閱讀:
Read and write.用以下詞匯補充出鐘南山的diary日記:
鐘南山這一時代熱點人物一出現,學生們便興致勃勃地認讀起這新穎的作業來,并很快能結合上下文語境選對詞語進行書寫,直至把短文補充完整。通過作業,學生們也了解到每一份職業的艱辛而偉大。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致敬2020年全國人民一起抗擊新冠疫情戰役中的最美“逆行者”,引導學生像鐘南山爺爺一樣爭分奪秒地做事做人,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結合疫情設置作業,恰到好處地進行了特殊時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思想的滲透,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
綜上,小學英語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續和補充,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立足學生主體地位,恰當掌握好趣味性、層次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四大作業優化策略方向,方能準確把脈教學的成效,讓學生在作業與評價中獲得成就感,變“要我做”為“我要做”,進一步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陳林.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以PEP《英語》三(下)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9):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