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德育功能雖然得到了更多的認可與重視,但由于很多教師缺乏德育教育經驗,對德育滲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相關德育滲透工作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相關教學實踐經驗,圍繞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具體策略展開了探討,希望能夠對素質教育視角下小學英語教學的德育功能發揮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英語;德育教育;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馮國菊,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四小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新思想構建德育教育大課堂”(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757) 的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小學作為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初始階段,一直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但由于常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性較強,很容易因說教與理論強調過多而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要想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就必須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通過自然的德育教育延伸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施加影響,使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而從小學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對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相關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現狀
1. 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小學英語教師雖然能夠認識到德育滲透的重要性,同時也愿意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但由于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想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實現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就必須要在知識、技能傳授與核心素養培養方面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用于德育滲透的時間往往十分有限,而在德育滲透時間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的情況下,小學英語課堂上的德育教育自然就會逐漸變得流于形式,很難發揮出其應有的育人價值。例如在教學準備階段,有些教師雖然會設定明確的德育目標,但對于德育目標的實現卻很少會進行深入研究,即便德育內容能夠與小學英語的課程內容聯系起來,實際上也只是采用另一種方式進行“說教”,同樣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同。
2. 教師缺乏德育經驗。德育與智育雖然看似并無太大差別,但從教學方法、教育形式等細節來看,仍然存在很多不同,如果教育者未能掌握德育教育的相關技巧方法,或是對德育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那么即便其具有很強的教學能力,也同樣很難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而當前小學英語教師普遍存在的德育經驗問題,正是其德育教育能力不足的直接體現,并使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效果受到了極大影響。例如有些教師在德育滲透過程中仍習慣于對德育內容進行語言講解、反復強調,認為只要能夠將“道理”講清楚,就能夠讓學生對德育內容產生認同感,但卻未能意識到小學生與成年人在思維方式、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最終不僅未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反而還讓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較大打擊。還有些教師忽視了個人言行對學生的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未能為學生做好榜樣,有時甚至還會出現與課上所強調德育內容背道而馳的情況,這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同樣是非常不利的。
3. 缺少量化評價標準。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教育工作,教師必須要結合相關教學實踐經驗來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教學策略,才能夠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尤其在基于小學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中,教師更要開展持續性的教學反思、教學總結,以彌補自身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然而從目前來看,由于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尚未形成統一的量化評價標準,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往往很難對德育滲透效果作出準確評價,而面向德育滲透的教學反思、教學總結等工作,也同樣無法再為教師的德育教育水平提升提供支持。
4. 德育滲透不夠自然。從德育滲透的形式來看,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雖然可以結合教材內容來進行德育延伸,但由于現階段小學英語教材中的部分內容與德育教育的聯系并不密切,教師很難從中找到課程內容與德育內容間的聯系點,因此課堂上的德育滲透有時會顯得比較生硬,并不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面對這種略顯生硬與刻意的德育教育,學生對德育內容的認同感也有所下降。
5. 德育教育不受重視。在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當前小學英語教師對于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有了明顯提升,但小學生在面對德育教育時,卻仍然缺乏足夠的重視,常常存在德育教育無關緊要的思想,認為在課上只要掌握所學知識內容即可,一旦教師展開德育教育延伸,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參與度下降、學習態度隨意等問題,而在這樣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態度下,德育滲透自然就很難取得理想效果。
二、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 重視德育教育落實。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想讓教師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滲透,首先要由學校及教育部門對教師落實德育滲透工作進行引導,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延伸與滲透,同時將德育滲透納入教師的考核評價標準中,由學校、教育部門共同對教師的德育滲透情況展開評價,并對取得良好德育滲透效果的教師予以獎勵,為教師提供完善的德育滲透制度保障。同時,對于教師自身來說,也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將有效實現德育滲透列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中,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德育教育設計,以保證德育教育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2. 提高德育教育能力。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相比有著很強的特殊性,要想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的德育滲透,教師必須要對德育教育的特點擁有全面認知,同時正視自身在德育教育經驗、能力上的不足,通過參加相關培訓活動、堅持自主學習、加強教學實踐反思等方式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教育能力,深入學習德育知識,為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效果的有效提升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例如在進行“Shopping”這一單元的教學之前,教師就需要對正確消費觀念等相關德育知識展開全面學習與深入研究,以加深自己對消費觀念、消費心理等方面知識的理解,同時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對奢侈浪費、從眾、求異等消費行為進行約束,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為學生做好榜樣,之后于課堂上展開與消費觀念相關的德育滲透,引導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這樣一來,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與德育教育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德育滲透效果自然也可以得到保證。
3. 完善德育評價機制。從長期滲透德育教育的角度來看,教師要想提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效果,需要對當前的教學評價機制加以完善,將針對德育教育的德育評價機制建立起來,并借此對每節課的德育滲透效果展開多元化、綜合性評價,以明確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不足,并對相關德育教育策略進行改進。例如在學習“Work quietly!”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滲透,通過相關教學活動教導學生注意在公共場所遵守相關行為規范,以免對他人造成影響。而在完成德育滲透一段時間之后,則可以再次組織學生通過同學互評、自評等方式來進行行為規范遵守情況評價,指出自己或其他同學存在的課上隨意打鬧、教室內大聲喧嘩等行為,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認清自身不足,同時也能夠準確了解到學生對德育內容的理解、內化情況,以便于找到德育滲透的不足,改進德育教育策略。
4. 深入挖掘德育因素。為實現自然的德育教育滲透,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還需以教材為核心,對教材內容中潛藏的德育因素展開深入挖掘,之后再以這些德育因素作為切入點,實現從課程內容教學向德育教育的轉變。例如在學習“How do you feel?”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上的情景對話作為切入點,圍繞對話雙方的關系、原因展開分析,之后再逐漸引出關心他人、詢問他人狀態、了解他人情感等德育因素,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他人感受,學會主動關心、幫助其他同學,建立親密的同學關系。另外在教學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以關心同學、朋友為主題的情景對話,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情景劇表演,進而通過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實現對德育知識的內化。
5. 創新德育滲透形式。面對學生對德育教育缺乏重視的問題,小學英語教師還需主動對德育滲透形式加以創新,結合德育內容來組織各種實踐活動,或是創設一些真實度較高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德育知識與德育教育的重點凸顯出來,使學生能夠逐漸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例如在學習“My family”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與家庭生活相關的視頻,同時在此基礎上創設“感受親情”等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的細節,并聯系自己親身經歷的各種家庭生活事件,從細微之處感受家人間的深厚情感,最后再教導學生珍視親情,對父母長輩心懷感恩。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德育滲透中感受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明白要感恩父母長輩、珍視親情的道理,而其對于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必然會隨之得到顯著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雖然仍存在不少的問題,但對于教師來說,只要能夠在德育因素挖掘、德育教育能力提升、德育評價機制完善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應對策略,就必然能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現有效的德育滲透,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羅梅.巧用“空中課堂”,搭建“德育方艙”——談小學英語在線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學教學研究,2020(24):34-36.
[2]梁蕊.挖掘教材情感滲透——小學英語德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0(6):50-51.
[3]吳鐘琴.挖掘英語德育資源,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談小學英語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有機德育滲透[J].英語畫刊(高級版),2020 (16):117-118.
[4]張瓊.小學英語德育滲透的現狀透視與變革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95.
[5]魏彩萍.立德樹人內化于心——淺析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名師在線,2018(1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