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是英語學科的基礎組成,關系到整個英語學習情況。如果學生詞匯基礎薄弱,那么在閱讀、寫作等方面均會陷入困境,影響整體水平提升。對此,英語教師可從多方面優化詞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詞匯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謝才生,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對教師教學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詞匯作為英語學科不可缺少的組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從多方面加以優化,改變以往詞匯教學存在的不足,提高詞匯教學質量。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信息技術在此背景下也實現蓬勃發展。詞匯作為英語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舊運用板書形式為學生展示知識點,學生只需記憶,整個過程較為單一枯燥,長此以往消磨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積極性?,F代多媒體技術的功能較為強大,可直接再現視頻,尤其能直接表現教學中難以運用語言闡述的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與此同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能以圖片、動畫形式表現復雜知識,簡化學生理解難度。運用多媒體技術還能在原有基礎上拓展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例如英語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直接還原英語詞匯外國人溝通交流情境與實際情況,促使學生明確詞匯含義與使用方式?;蜃寣W生在多媒體協助下模仿代表性較強的詞匯,深化對所學詞匯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詞匯教學效率。
二、巧借支架教學,減輕理解難度
支架式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最近發展區為指導的教學形式,應用于詞匯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欲望,簡化英語詞匯理解和記憶難度,提高詞匯教學效率。教師借助支架式教學能明確學生知識與思維發展情況,并在學生原有知識與經驗基礎上調整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英語詞匯水平。
首先搭建支架;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學首要步驟,其搭建質量關系到整個支架式教學效率。英語教師在搭建支架時應最大限度為學生清除可能遇到的學習阻礙,促使學生能順利進入下一個學習步驟??v觀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經常會出現無法理解的難度性較大的詞匯,因而需要教師為學生解決障礙,維持學生探究英語知識興趣的同時順利進入設想情境。相關研究者認為,英語教師在搭建支架中可運用預習瀏覽文本和提問等方式將學生注意力吸引至新知當中,促使學生在思考中理解詞匯以及解決難題。也有研究者認為,搭建支架在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前,即根據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教學內容、學科特征等詳細分析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需掌握的學習能力,基于此明確應為學生提供的教學條件和學習順序,從而選取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的支架類型。一般學習支架可分為向導、建議、問題、范例、圖表等多個類型,從手段方式劃分可分為借助于案例、圖示、影像資料等為主的媒介支架、以任務為目標導向的任務型支架和能為學生提供練習作業、實際操作、實物的材料型支架,英語教師只有明確結構層次與知識類型才能更好地搭建支架,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以單詞“agree”為例,該單詞含義為“同意”,前綴dis-表示否定含義,可構成新詞disagree(不同意),-ment為構成名詞后綴,disagreement為“意見不同,不一致”。英語教師在上述教學中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角色,積極鼓勵和指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詞,引領學生沿著支架不斷前進。
其次進入情境;進入情境是支架式教學第二個步驟,英語教師在該環節需注重貫徹落實情景教學原則,換言之結合學生學情和教學詞匯創設情境,讓學生仿佛如身臨其境版學習知識,刺激多重感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一般將學生吸引至課堂情境中有多種方式,如為學生展示實物或呈現圖片、視頻、歌曲等,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式,唯一目的在于將學生引入與該單元所學詞匯有著緊密聯系的情境當中。在此過程中需要指出的是,英語教師要為學生選取真實化教學材料,即在學生認知范圍內或緊貼學生日常生活,避免出現超出學生學習能力范圍的高難度詞匯。與此同時英語教師還可在該環節中為學生展示材料或設置與主題相關的學習任務,若學生無法憑借自身學習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可翻閱英語教材和輔助資料。
第三獨立探索;基于支架式學習的獨立探索即學生在英語教師指導下進行課內外自主學習。學生進入情境后可獨立探索明確分析和解決問題方式。英語教師在該環節中需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掌握運用詞匯方式。例如在閱讀單元詞匯后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單詞構成,再劃分單詞的派生詞、合成詞、單純詞等類型,隨即開展課內學習,課后可通過運用字典詞典和工具書方式歸納學習,在獨立探索下認識單詞的構成、用法與意義等。
第四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支架式教學重要步驟之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合作、愉悅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師生在此過程中互為支架,其中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師則扮演指導者與啟發者角色。也有研究者指出,合作學習是當前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支架式學習同樣需發揮合作學習作用。學生在獨立探索環節可能會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就凸顯合作學習重要性。不同思維在合作學習中相互碰撞,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思考方向,提高學習效率。
第五效果評價;大部分學生在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兩個環節均可順利完成英語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教師在該環節中應注重發揮主體多元化作用,傳統單一方式也不適用于評價學生。初中英語教師可讓各個小組以口頭形式相互評價,學生自主點評自身學習情況,教師再給予評價和補充。教師在效果評價環節應注重點評學生思想感情變化,指出學生不足后再鼓勵學生進步,當學生感受到自身價值和進步后則會激發持續學習英語的動力,大幅度提升英語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積極性。
三、運用思維導圖,突出教學層次
思維導圖是一種由線條、圖片、文字、箭頭等組成的邏輯圖像,具有顯著的主次分明、中心突出以及便于聯想發散、記憶整理等特征。目前很多英語教師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詞匯教學當中,充分彰顯學生個性,實現真正意義層面高效自主學習。
毫無疑問,一節高質量的思維導圖詞匯課十分生動立體,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夯實學生詞匯基礎,更能在完成當堂學習任務的同時發展學生其他英語技能。事實上,詞匯教學并非單獨存在,當前很多英語教師在潛意識中已形成詞不離句與句不離篇的思想觀念,因而教師需結合學生學情合理選取詞匯案例,促使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呈現詞匯理論,提高詞匯教學效率。首先案例呈現;本文以Unit 1 Topic 3“The World has Changed for the Better”為例,該章節為詞匯復習課,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風雨哈佛路》視頻,再運用思維導圖what-why-how to change主線闡述liz故事,基于此復習與該單元有著緊密聯系的詞匯,并提煉出故事主線和形成文本,引領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自主完成口語表達和寫作,明確留守兒童社會問題以及學會珍惜家庭生活。在導入環節方面,先為學生呈現一張表現無家可歸的圖片并提出問題:“Do they have their homes?”,直接引出詞匯homeless與電影“Homeless to Harvard”,再為學生介紹主人公Liz,讓學生觀看完視頻后進行填空,最后呈現drug、steal、shelter三個復習詞匯。呈現詞匯環節方面,先提出問題:“what was homeless?”基于圖片講解主人公Liz在外流浪情況,隨即復習period、homeless、earn詞匯。再提出問題“Why was she homeless?”,指導學生聽短文填空并分析Liz在外流浪原因,復習illness和value兩個詞匯。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How to change?”,講述主人公Liz在紐約時報幫助下順利進入哈佛學習,復習manage、college、continue、development四個詞匯。在鞏固練習方面,英語教師為學生呈現Homeless to Harvard文本,并結合中考命題方向背誦重要語句和完成完形填空。在思維導圖中將話題設為留守兒童,再以what-why-how作為主線指出留守兒童現狀、原因以及需采取措施。教師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說出關鍵詞并串聯該單元所復習單詞,達到連詞成句和連句成篇目的。
初中英語教師在上述教學中緊抓文本主線呈現清晰思維導圖,將國內留守兒童問題與貧民窟哈佛經歷相結合,邏輯清晰,情感豐富,最重要將導入-呈現-鞏固高效銜接,學生在理解和記憶單詞知識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英語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單詞和詞組寫作,達到輸出目的,一定程度也深入思考現實問題,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如果教師想要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就需要緊抓關鍵和突出重難點。所謂教學層次即教學目標與課堂任務,上述案例就有清晰的教學層次,其中what-why-how突出教學思路與重難點,明確告知學生該如何高效選取信息。案例分別設置掌握相關詞匯,運用聽、說、讀、寫方式敘述故事,學會珍惜家庭生活。對應的課堂任務為認識主人公Liz,回憶所學單詞和完成完形填空與圍繞留守兒童寫作等,整個案例涉及詞匯、語篇等知識點,貫徹層層遞進與由易到難原則,符合初中生認知規律,更有效提升學生英語綜合能力。
四、結語
總之,初中英語教師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積極優化詞匯教學方式,全面調動學生參與詞匯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形成系統化詞匯學習體系,提高詞匯教學效率,為更高層次和高水平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與技能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王凡.探究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文庫,2020(19):152+154.
[2]王丹.試論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 2019(13):176.
[3]趙春燕.淺談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 2020(14):45-46.
[4]李軍.以興趣引領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分析[J].校園英語, 2020(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