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忠友



[摘要] 課后練習系統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編者依據課標、學生特點及文本特點精心編制的。教者要認真分析,探尋其言語密碼,使之成為設計閱讀課堂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窗口”。以統編教材課后練習為例,探討在教學中借助課后練習來設計教學,以此提高學生檢索、推理和評價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 統編教材;課后練習;閱讀能力
根據國家、省、市各級閱讀測試方向,“閱讀能力”考查主要針對學生在文學類或實用類兩種文本情境中的四種閱讀能力,即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評價鑒賞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從知識傳授走向閱讀素養培育,促進學生深度閱讀,有效推進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如何培養這些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練習,設計閱讀課堂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培養這四種高階思維能力,做到教、學、評的統一。
一、依課后練習,培養檢索信息能力
有效提取信息是閱讀能力中最基礎的一項,指從文中獲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包括提取顯性信息與推論出隱性信息兩個層面。如下表,統編教材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這種能力,從課后習題的設置就可以看出,這種能力以語文要素的形式滲透在習題中,為教師在教學時指出了目標與方向。它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教會學生閱讀。
統編教材知識編排有體系、有層次。從低年級開始統編教材課后練習就注重要求教師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要求的難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升的,“提取文中明顯信息——根據課文信息做簡單推理——提取信息并進行簡單比較——整合復雜信息”,有梯度地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奠定了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借助課后習題,教給學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做到循序漸進,穩步提升。
1.圈點勾畫,動手動腦。一年級上冊與下冊所呈現的都是一種單一的檢索信息。不同的是一年級上冊提取課文中的明顯信息,從單一的材料中檢索單一的目標。尋找的范圍已經圈定,尋找的目標非常明確,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后練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從文章中圈畫出“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這一關鍵語句。圈圈畫畫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提取信息的過程。
2.圖文對照,直觀形象。到了一年級下冊,這種能力的難度有所增加,不僅要求學生能圈畫出相關詞句,還要作簡單的推理。如在執教《小猴子下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題,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步,圖文結合,提取信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圈畫信息并說說小猴子下山以后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第二步,圖文對照,完成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結構特點,借助表格整理提取信息。
第三步,借助插圖,復述故事。教師出示課文插圖,仿照句式“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___,看見__________,非常高興,就____________”說說故事情節。
第四步,看圖聯想,推斷原因。出示課文第5幅插圖,觀察小猴子的動作,猜一猜它的神情;教師出示最后一段,說說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
以上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圈畫文本中的明顯信息,然后思考“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這個問題,通過理解明白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否則一事無成”的道理,從而推進學生深度閱讀。
3.問題引領,直指核心。到了二年級上冊,就出現比較性檢索,這不僅要求學生圈畫關鍵詞句,要對于同一問題進行比較、判斷,才能決定取舍。如教學《曹沖稱象》時,教師根據課后練習,引領學生在課末討論:“課文提到的兩種稱象的辦法,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就需要提取出官員的辦法,比較它們之間的不同。經過有價值的提取,學生從“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說明曹沖的辦法是切實可行的,而其他官員的辦法從“有的說”和“曹沖聽了直搖頭”等看出是不可行的,從而悟出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觀察、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此外,隨著年級升高,檢索信息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從單一檢索到多項信息檢索,從直接提取到間接提取,從比較檢索到推理檢索……難度呈現遞增的趨勢,要求教師憑借課后習題,采用不同的手段,使這一要素得到有效落實,從而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打好基礎。
二、依課后練習,培養整體感知能力
整體感知是指形成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它是四大能力中承前啟后的一環,這一環節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獲取信息的準確與否、全面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在整體感知能力上的表現。[1]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有整體意識,用對方法,讓教學中這一環節保質保量完成。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培養整體感知能力是統編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設計的。從單元語文要素及課后習題不難發現,這一能力按“句——段——篇”序列編排。低年級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一般特點,建立起句子的概念;到了中年級,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并逐步培養學生通過句子概括段落的能力;而到了高年級則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及基本方法,并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有前后勾連的意識,明確整體感知能力的進階序列,把整體感知的環節保質保量完成。
《趙州橋》屬于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了解一段話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本課的課后練習題都直擊語文要素,第1題是從理解層面出發強化上述學習目標,而第2題則是從運用層面出發進一步鞏固學習目標。教學時,可以利用課后這兩題作業設計進行教學。
師:對于第3自然段,畫出描寫趙州橋美觀的語句,并想想作者是如何寫清楚的。(學生交流匯報)
生1:我畫的句子是課文的第二句,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三種龍的不同姿態,從而把“精美”寫具體。
生2:作者用“相互纏繞”“相互抵著”“回首遙望”“雙龍戲珠”等詞語把龍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生3:作者最后還寫出了自己的感受,讓我們體會到圖案的精美。
師:同學們,作者正是運用了這些詞語描寫了龍的不同姿態和動作,并用上關聯詞“有的……有的……還有的……”把幾種姿態連接起來,最后又用“似乎……真像……”讓讀者覺得圖案栩栩如生。
師(課件出示趙州橋石欄上精美的圖案):這么美的圖案,你們能讀出來嗎?(學生邊看邊依據課文練說)
師:現在請同學們按照剛才的方法,試著寫自己還想刻哪些圖案,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學生互相練習)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這一段的開頭與后面幾句話存在怎樣的關系?
生4:后面幾句話是圍繞第一句話來寫的。
生5:我發現這一段與文章中第2段的構段方式是一樣的,都是總—分關系。
師:是的。你們真會觀察思考,第3自然段與第2自然段都采用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希望同學們今后能運用這種方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
師(出示第3題):同學們,如果你是導游,面對中外游客,你會怎么介紹趙州橋呢?并用上“世界聞名、雄偉、創舉、美觀”等詞語。
教學中,教師運用課后兩道作業來設計整個教學流程,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課后第2道作業目的是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是如何把“精美”寫具體的。學生邊讀邊思考,抓住“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等感受到橋雕刻圖案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隨后教師通過展示圖案幫助學生再現畫面,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體會;最后再引領學生關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悟出本段與第2自然段一樣采用總—分的寫法。同時,讓學生明白,這樣圍繞一個中心寫文章,文章就更有層次感、邏輯感。而出示課后第3題,則讓學生當小導游,從運用層面進一步鞏固學習目標。
三、依課后練習,培養形成解釋的能力
形成解釋是利用文本信息對相關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這需要學生閱讀時不能局限于初步印象,要對文本有更進一步的思考。這一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特定的信息,而且要通過聯系前后文的方式來理解。[2]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不僅結合具體語境解釋重要詞語的意思和作用,還需要將文章的內容與自己的既有經驗建立聯系,能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對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觀點、態度等做出解釋。這項能力是閱讀理解的核心,但又是學生缺失的。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課后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例如,在執教《月光曲》這一課時,我們借助課后練習題第12題,作為任務驅動來引導學生形成解釋的能力。
第一步:根據課后習題,形成學習單。
第二步:依單自學。可以選擇一個人物,展開研讀。
第三步:交流所學。教師根據學生交流,隨機補充,指導他們有感情朗讀。
(1)盲姑娘的三次“說”。
第一次:熱愛音樂,渴求聆聽。依托兩個“!”,讀出熱愛與渴求。
第二次:乖巧懂事,善解人意。重點讀“隨便說說”,體會雖真心流露,但她為了安慰愧疚的哥哥而這樣說。
第三次:富有靈性,懂得音樂。理解“純熟”的意思;通過聯系《伯牙鼓琴》一課,理解“激動”中的贊嘆與猜測。
(2)貝多芬的三次“聽”。
一聽琴聲:對茅屋彈琴的人感興趣。
二聽對話:姑娘雖窮,但愛音樂,且善解人意。決定為她彈剛才的曲子,滿足她的渴望。
三聽到贊嘆: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得音樂。決定為知音再彈一曲。
第四步:練習表達。用自己的話,連貫說一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建議用上“因為……又因為……”。
課后練習第一題,編者希望以課文為例,培養學生形成解釋的能力。但本文相關信息分散在文中,而且貝多芬對遇到知音的那份情感相對學生來說很難理解。這些特點,都決定學生對“為什么彈一曲又再一曲”形成解釋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又非常適合用來培養和訓練學生利用文本信息和聯系生活積累形成解釋能力。課堂中教師可以借用課后作業為驅動任務,整個設計圍繞問題,步步深入,積極調用前面所學課文幫助理解,充分培養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這樣學生的形成解釋能力才能夠不斷提升。
四、依課后練習,培養評價鑒賞能力
評價鑒賞能力是對文本主題意向、思想內容或語言表達形式作合理評價、鑒賞。它是閱讀能力中較高級別的能力,包括閱讀評價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學生在文本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等,對文章的意義或價值做出判斷。鑒賞評價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鑒賞評價的方法,為學生設計一些閱讀評價鑒賞的訓練。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其評價鑒賞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具體分析,統編教材課后習題中有大量的評價鑒賞能力訓練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小學階段評價鑒賞主要有以上四種類型,其中語言的鑒賞在“語文園地”安排得比較多。低年級主要是低層次語言鑒賞能力,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到了四年級即逐步培養語言評價鑒賞能力;鑒賞表達能力的培養相對較難,主要出現在中高年級,它需要在課堂中,在教師引導下,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才能完成。統編教材課后練習題是編者精心設計的,體現了教材特點與語文要素,教師完全可以借助這些題目,在課堂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評價鑒賞能力。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練習:課文第2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這道題是對文本內容表達形式的評價,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本道題來培養學生的評價與鑒賞能力。
師: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痛擊來敵”這部分,畫出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做批注。
生1:我畫的是描寫班長馬寶玉的句子,這句話運用神態、語言描寫,表現了班長的冷靜善戰。
生2: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振林,從動作和語言描寫可以看出他的勇猛。
生3:我從宋學義“扔”“掄”等動作描寫中體會到人物的疾惡如仇。
生4:我還從文中對胡德林和胡福才的神態描寫中體會到兄弟倆的專注和認真。
師:是的,剛才大家從每位人物的細節描寫中體會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這種寫法就是場面描寫中的“點”。那么文中除了有點的描寫外,還有哪些語句讓你印象深刻呢?
生5:我關注到本段中最后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體會到戰斗場面的激烈。
生6:本段1、2兩句話是對五壯士的概括描寫,描寫了一個團隊戰斗的場面。
師:是的,像這樣對群體的描寫就是“面”。我們把這種寫法叫點面結合。(出示課后第3題)請大家交流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生7:運用點面結合描寫,既讓我們感受到戰斗的激烈,也能體會到五壯士壯言、壯行。
生8:從點的描寫當中我體會到五位壯士的不同性格,對面的描寫使我們對整個戰斗場面有所了解,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師:是的,這就好似這部分的描寫,讓我們明白了點面結合的好處。下面我們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寫一寫生活中的場景。(小練筆并交流反饋)
“痛擊來敵”這個部分是點面結合的典型范例,以上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場面描寫的好處,體會五壯士的壯言、壯行。同時,巧妙利用課后習題,引導學生評價鑒賞文章的表達方式,培養學生的評價鑒賞能力。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再通過小練筆,將寫作與課文的學習有機融合,有效促進學生讀寫遷移。
總之,隨著閱讀教學評價這個“牛鼻子”發生了變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課文這個“例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課后練習是編者精心設計的,體現了教材特點和語文要素。所以,教師可以憑借課后練習題,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系統的研究”(項目編號:FJJKXB20-75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洪玲玲.閱讀教學必提“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課后練習教學體會[J].新教師,2020(01):28-29.
[2]閆勇.利用文本和生活 培養形成解釋的能力——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老人與海鷗》的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