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祖敏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各界對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強人文關懷,將人文理念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有效融合,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基于此,本文論述了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旨在進一步優化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關鍵詞:人文關懷 ? 高校 ? 教育管理
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不僅能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提供支持,保障學生的切身利益,還能實現學生與學校共同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深入分析與探究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勢在必行。
一、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相關問題
1.缺乏人文理念
目前,在落實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很多高校還存在缺乏人文理念的情況,以人為本的意識較為薄弱,管理工作以統一管理或軍事化管理的方式為主,不夠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情況在班級教學管理中最普遍,因為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強制性手段,要求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怎樣完成目標。這樣雖然能夠完成教育管理的相關目標,但是會激化師生矛盾,且由于師生間未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單向的教育管理活動不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甚至激發學生的叛逆心理,嚴重影響教育管理的效果。
2.教育管理模式較為僵化
在落實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部分高校還在運用層級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育管理者始終處在主導地位,容易出現工作懈怠,甚至腐敗等情況,若不能及時地反饋及處理相關問題,會降低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高校考核體系不完善,單一的考核體系導致教育管理質量難以有效提升,且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無法發揮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文關懷理念的有效落實,致使教育管理工作存在嚴重的形式化問題。
二、人文關懷視域下強化高校教育管理的具體措施
1.轉變教育管理理念
在落實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原則,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相關的管理活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
首先,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主體意識薄弱,在學習過程中大多處在被動地位。因此,學校應該鼓勵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生加強引導,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升課堂教學的活躍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逐漸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加強教育目標的層次建設。學校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既要在教學活動中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之間的客觀差異,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挖掘學生的潛能,又要積極組織校園活動,使學生的課外活動能夠有相應的平臺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可以利用評優評先及學分獎勵等方式,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參與相關的校園活動,并在活動中展示自身特長,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最后,對學生的需求保持關注。在落實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學校不僅要了解學生的物質需求,還要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換而言之,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還要關注學生的課余生活和興趣愛好,通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學生能夠認同和工作教育管理工作。
2.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高校應該改進層級管理模式,下移管理權,并在明確各院系發展需求的同時,合理配置校內資源,以此提升教育資源的利用率;第二,高校應該加強建設教育評價隊伍,用于評價各專業教學情況,確保各項教學任務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落實。
在考核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依據期末考試成績實施考核,還要根據學生互評及學生自評進行綜合評價,高度重視形成性評價。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能夠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質量。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視人文關懷理念的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秦晶.人文關懷視域下的現代高校教育管理[J].知識文庫,2017(1).
[2]魏華.人文關懷視域下的現代高校教育管理[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41).
(作者單位: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