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軍
摘要:學科育人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價值,所以挖掘學科的育人功能、凸顯學科育人的價值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熱點。但在日常教學中,各種育人素材和育人機會旁落的現象屢見不鮮。基于此,本文從數學學科育人的現狀入手,從學生、數學和教學三個維度闡述了數學學科育人的意義,最后從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活動和數學思想這四個方面著手,提出了學科育人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學科育人 ? 數學教學 ? 策略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教師的根本職責。學科教學是育人的主陣地,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培養”的發布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凝練,都昭示著每個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并落實于日常教學中。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絕不應該僅僅是傳遞知識的載體,更應該以其獨特的學科特點,擔負起學科育人的使命,并由此審視當下的數學教學,才能固本清源,守正致遠。
一、學科育人的失落——數學教學的現實折射
長期以來,數學學科具有嚴謹的邏輯體系和高度的理性精神,所以教師一直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甚至異化為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是這種忽視了學生對數學學科完整性體驗的做法,必然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懷,導致數學教學失去了教育的價值和育人的本質。
1.漠視數學內容的育人內涵
數學教材從未讓育人的材料缺席,不僅在“你知道嗎?”環節中拓展介紹了一些數學史和數學文化,還在整個教材編排過程中,處處滲透著育人的素材。如在《年月日》中,通過一些特殊日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圓的面積》中,對學生滲透“近似與精確”“有限與無限”“量變與質量”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中,讓學生感悟“事實勝于雄辯”的道理……
然而,在很多教師心中,育人是思政教師、班主任的任務,與數學課關系不大。在強調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的片面理解下,他們對教材中蘊含的育人因子視而不見,導致學生缺乏對數學本質的追求。
2.忽視數學課堂的學生立場
在執教“平行和垂直”時,教師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活動:“兩支鉛筆掉在地上,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圖形?”讓每個學生動手操作一下,并把典型的圖形畫在紙上,可是到了展示的環節,教師預想的“垂直與平行”沒有出現。
為什么會這樣呢?根源在于教師的一廂情愿。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很較真,看到什么就畫什么,而扔鉛筆的活動未必會出現標準的平行和垂直現象,教師用成人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使教學成了一件與學生無關的事情。
3.輕視數學教學的過程價值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方法求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很多學生通過量角器量出各個角的度數,并把它們加起來得出答案。但由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方法等存在誤差,導致各個小組測量的三角形內角和在175度~185度之間,并非是精確的180度。
其實,學生用測量的方法不能準確得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正好是對學生進行育人引導的契機。如果教師利用這一機會告訴學生數學研究講究嚴謹,用測量的方法確實會產生很多誤差,所以選擇更科學、更嚴密的論證方法勢在必行,那么方法的引導就水到渠成,數學的理性精神也隨之產生。
二、學科育人的意義——數學教學的內在訴求
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數學成為人們口中的“思維的體操”。不僅如此,數學還是一種理性的精神。因此,無論從學科本身、學生的需求,還是從教學的要求,數學教學都體現著育人是教學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本質所在的性質。
1.學生:數學學科育人是生命成長的需要
學生是在成長中的人,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營養”。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計算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空間想象的能力等,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分享,而這些才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營養。
2.數學:數學學科育人是學科價值的體現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數學除了教給學生適應今后生活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之外,還傳遞了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理性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求真品質、孜孜不倦的向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尚美意識。而這些才是學生數學素養的綜合體現,是學生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3.教學:數學學科育人是教育內涵的豐富
教學是師生雙方一段共同的生命旅程,任何教學都是一種教育,也都是價值教育,教學失去教育、失去價值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學。數學教學會因為有育人價值的存在,而熠熠生輝。
三、學科育人的策略——數學教學的實踐重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而每門學科都應該有獨特的育人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數學教師每天開展的教學活動都是在育人。于是,教師要思考教學內容、活動設計、評價方式等在蘊含知識的同時,是否承載著思想方法,滲透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從而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使命。
1.知識育人:回歸數學學科育人的最初樣態
傳授學科知識是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學習方式。而教材作為數學知識載體,是貫徹執行國家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的重要承載,也是教師推動數學教學,增強學生學習效果,落實育人目標的重要陣地。
(1)利用教材顯性的育人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排一些人文的數學史料,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欲望。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產生探究知識欲望,還可以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挖掘知識隱藏的育人價值
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各領域蘊含著濃厚的育人價值,如“數與代數”的育人價值體現在讓學生認識到數、符號是刻畫數量關系的重要語言;方程、等式是刻畫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數的擴充和關系認識的增加,其實就是人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縮影。“統計與概率”領域知識的育人價值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學會制作和應用統計表與統計圖,還能讓學生在數據統計處理的過程中,認識在現實生活中統計特有的作用和意義,提升學生搜集、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和水平。“圖形與幾何”領域的育人價值在于,引導學生把握平面圖形的特征和平面圖形間的內在聯系,真正掌握其中蘊含的轉化思想。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對知識內部聯系的認知與開發,豐富了學習的內涵。
數學知識并不是冰冷、生硬的代名詞,每一個知識背后都蘊藏著前人不斷探索的歷程,前仆后繼追求真理、真知的足跡,以及在這一領域繼續進行的深度探究和發現,這些才是學習數學知識應該有的樣子。
2.技能育人:根植數學學科育人的學科本質
數學的基本技能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訓練而形成一種動作和心智的活動方式。《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 也就是說,數學基本技能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理解掌握,而這應該建立在理解操作程序、步驟,以及必要的訓練和重復的基礎之上。
(1)在技能掌握過程中探索育人功能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生要學習很多技能,如與測量有關的尺、量角器的運用;與計算有關的進位加、退位減、豎式除的方法;與操作有關的圓規、三角尺的使用等,都是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基本題材。但如果教師采取“多快好省”的灌輸方式,并輔以大量的訓練,就浪費了這些素材的育人價值。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教師可以還原知識的創造過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設計角的度量工具,經歷和實現工具發明的再創造。如此一來,如何正確地度量角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2)在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夯實育人功能
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往往需要經過反復訓練,小學生也是如此。但是,訓練必須講究方法。教師采用加大訓練量,甚至采用錯一罰十的懲罰措施,常常會出現事與愿違、事倍功半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制訂符合自身特點的訓練目標,拾級而上,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3.活動育人:突出數學學科育人的學生立場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對于一個可能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動,他將感到一種本能的沖動,因為這正是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這段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活動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途徑,也是數學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
(1)在活動設計中體現育人導向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項活動都必須要有規則的約束,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數學活動也不例外。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事先規定必須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活動。在每次開展小組學習時,教師要讓每個成員展現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并且在匯報時以小組代言者的身份進行匯報。又如在開展自主學習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經歷獨立思考、探究的過程,再互相交流。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數學學習的文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學習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培養。
(2)在活動過程中體現育人功能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無論在活動的目標確定、內容安排、組織形式上,還是在最后的水平評價等方面,都要給學生留下適當的空間,才能使每個學生在經歷有效數學活動之后獲得新的發展。如在教學“按比分配”時,筆者呈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用300元錢購買禮品和布置教室以慶祝兒童節,你打算怎樣分配?”然后,筆者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并說明分配的理由。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再通過展示討論,最終得出了按比分配解決問題的方法。
4.思想育人:彰顯數學學科育人的現實意義
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學生在學校接受的知識,通常在出校門后不到一兩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思想、方法卻能隨時隨地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數學教學必然是在學生獲得知識、感悟思想的同時,伴隨著育人價值而產生,給予學生看待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素質。
(1)在數學思想感悟的過程中體現育人價值
數學思想的形成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大概到具體的過程,是學生通過不斷重復、不斷深入思考,逐步感悟的過程。如分類思想貫穿整個小學數學學習,從最初對實物的分類到后來對數、形等數學對象的分類。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遵循“先設定分類標準,再按照不重復、不遺漏的要求”的原則。不同的知識內容體現出了相同的數學思想,無疑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產生啟示。
(2)在數學思想應用的過程中體現育人價值
任何知識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顯示巨大的生命力,數學思想也不例外。當學生以開放的視野來觀察數學思想是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自然會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如當學生看到一直被人們詬病的“進出水管問題”可以解決類似“汽車站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乘客運完”這樣的現實問題,其中蘊含的是數學模型思想。這些數學思想在現實中的應用,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知識的力量,并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
教書是一種途徑,育人才是最終的目的。當教育者都在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時,學科育人更體現出了它的重要性。數學學科應該通過數學的知識、數學的技能、數學的活動和數學的思想達到育人的目的,實現數學教學與學生生命成長的雙向轉化和雙向建構。
參考文獻:
[1]成尚榮.用好統編教材,實現學科育人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8(8).
[2]吳亞萍.學科教學育人價值的開發與轉化[J].人民教育,2016(Z1).
[3]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動教育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百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