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民間文學類作品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視頻形式對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作與傳播的現狀,探究短視頻傳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間文學再生的破局之路。短視頻用雙重視角深化敘事,借用新媒體對其進行開發選擇和科學利用,從而弘揚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現代化特色,有利于傳達深蘊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關鍵詞:新媒體;短視頻;民間文學類非遺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1 民間文學類短視頻創作現狀
現代社會網絡普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在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很多東西容易被大眾忽視,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慢節奏生活的代表,它是中國燦爛輝煌歷史的見證。而如今,傳播信息的方式變得多元化,單一通過文字傳播降低了傳播的實效性、及時性、便捷性[1]。要想實現對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就要緊跟時代潮流,將文字轉變為視頻也是將故事轉變為視聽語言。以抖音為例,在非遺領域抖音已經建立起非遺傳承人體系,以抖音為宣傳平臺招募非遺傳承人。截止于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有250萬用戶發布了有關非遺內容的視頻,其中超過六成都是“90后”,發布內容中非遺手工藝品占比較高,民間文學類作品也不能落后。現在抖音已經成為最大的非遺傳播平臺,“一段短視頻,穿越時代,穿越脆弱,為人類歷史留存珍貴底本”。抖音更是推出了“全民參與非遺話題”“當非遺遇見抖音”等話題,其中詞條“我變臉比翻書還快:讓人人都有變臉絕活”達60億次播放,詞條“要笑出‘國粹臉:做1秒的京劇大師”達26億次播放,詞條“皮一下很開心:皮影戲從未如此流行”達29億次播放。抖音特效中的非遺貼紙也沒有落下進度,有1850萬個視頻使用過“京劇武旦”特效,有410萬個視頻使用過“川劇變臉”特效。我們可以看出大眾對于非遺的尊重與興趣,因此我們更要抓住時機,將民間文學類非遺以短視頻形式進行傳播提上日程。
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時期,文學不再是社會工作的重心。民間文學因其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缺乏傳播載體,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受到較大阻礙。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和脆弱性,讓許多珍貴的民間故事在追求現代化發展進程下逐漸失傳甚至消失[2]。即使是在學校、在課堂上出現相關話題,老師們會直接默認同學們熟知民間文學故事,所以就不再進行講解。以上問題都體現了民間文學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如何保護、傳播、傳承民間文學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梁祝故事以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為脈絡推動情節發展。例如在英臺的形象塑造上,英臺代表了舊時代封建家庭對女子的壓迫,在傳統社會中,英臺遭受了各種不平等待遇、歧視以及束縛。沖破傳統的枷鎖,具有反抗精神也是對故事后期其人物形象轉變的一個鋪墊,人物性格決定人物動作,因為英臺有勇氣沖破禁錮,追求夢想,同樣也有勇氣追求愛情甚至為愛情赴死。前期的鋪墊讓觀眾對故事結局深信不疑,這在人物塑造中就可以稱之為“讓角色開口說話”“讓角色掌握自己命運”。在故事的敘述中運用了人物推動情節發展,進行雙重視角深化敘事,反映民間文學作品的民間情感與審美情趣[3]。
2 民間文學類短視頻創作特征
近年來,由于手機、電腦等互聯網終端設備的逐漸普及,大眾的娛樂方式日益豐富。短視頻傳播作為新的熱點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因其具有傳播快捷、成本低廉、形式多樣、人人都可參與等特性,且能夠通過自主拍攝、發布視頻獲取流量盈利,所以在各行各業都得到廣泛應用。在短視頻軟件大量涌現的現在,以抖音為例,由于創作、剪輯視頻較為簡易,發布視頻的門檻較低,形成了“用戶即是作者”這一創作現狀。優秀作品能夠擁有極高的播放量和廣大的群眾基礎,獲得更多資源,進一步鼓勵同類視頻的創作。
如今,民間文學依托短視頻傳播已經頗有成效,例如抖音中“歷史奇聞故事”“歷史趣味說”“醉國風”等賬號,通過講述各種古代故事傳聞、演繹國風故事、分享傳統服飾及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讓粉絲們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這些賬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制作精美的短視頻將民間文化、傳統故事以幽默風趣和易于理解的口吻進行傳播,從而收獲大批忠實的粉絲,達到傳承、傳播、發展、創新的目的。但道阻且長,民間文學傳播的形式創新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通過對相關創作者群體的分析發現,大多數僅是愛好者而非專業者,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人物造型單一化,缺乏創新,優質內容較少,涉及少量低俗內容以及刻意對粉絲們的迎合[4]。
一方面,形式的單一往往是因為一種形式被認可而導致的“模仿熱”,本質上是缺乏創新、盲目從眾的心理作祟,這就意味著需要一個專業的傳承人或者由官方建構專業化、系統化的內容。另一方面,由于內容質量普遍不高,往往因勢利導,對所發布的內容不加辨別,本質上是對文化的一種過度消耗。這就需要我們尋找真正的民間文學傳承人,以更加專業、權威的口吻優化、構造視頻內容,保持文化的原生態[5]。同時,針對個體創作的隨意性可以采取豐富應用場景等方式加以規范。例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打造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通過“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等多重演繹,構造更加正規、輝煌的應用場景。
如今抖音中會出現視頻內容“不均勻”的問題。第一個“不均勻”是冷門的民間故事鮮為人知,熱門的民間故事創作領域已經飽和。要探求所有民間文學,稍作整理進行格式化的傳播,這就需要著眼于冷門故事,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創作者“去利益化”。第二個“不均勻”主要體現在口耳相傳形式難以適應現在的發展狀況。民間文學應該抓住短視頻發展機遇,讓口耳相傳不同于古代的“說書人”形式,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達到“千人對話,萬人對話”的文化共享熱潮。
3 民間文學再生的破局之路
短視頻傳播形勢下民間文學傳播方式的轉型,無疑是當前民間文學再生的破局之路。但是在傳播中形式不宜過于簡單,要對非遺抱持尊重與重視的態度,要優化傳播方式,結合非遺本身的特點以及傳播困境,打造精品特色短視頻內容。短視頻傳播下的互聯網新生態無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在商業領域也要重視從弘揚非遺的角度去做市場營銷,拓展新領域豐富市場前景,足夠尊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核一定要落實,生產一定要把控”,優化商品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定要保證好產品的質量。
首先,例如將《活佛濟公》中濟公衣衫襤褸、活佛濟世的經典形象運用到市場營銷中,將故事中的“濟公藥丸”商業化成為企業品牌,成立“濟公食品旗艦店”銷售喉寶片、糖果等農業副產品,使消費者能夠在購買產品的同時領會“活佛濟公”相關民間文學故事的文化底蘊,創立獨特的企業文化IP。在物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傳播的更新換代是歷史必然的選擇,要依據非遺本身的“二次生長”的延伸性,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商業再造價值,將傳統非遺文學真正帶到大眾身邊,在領略傳承的基礎上讓觀眾在生活中選擇最好的非遺可持續傳承方式。
其次,傳承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就要重塑經典,在故事架構不變的條件下對其進行創新,例如人物形象的重塑。既然是經典,就意味著不管是在什么時期,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故事人物原型。其實對于愛情的執著追求現代的人們一點也不遜色,只是時代更迭,人們會用現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將經典對焦到現實中每個人身上,取得大家的共通點,在短片中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引起共鳴,得到大眾的認可。
最后,中國優秀民間文學作品是底蘊深厚、特色獨具的文化資源,通過短視頻形式對其進行開發選擇和科學利用,傳承者應立足抖音,從“動態畫面”“動態音效”以及“動態內容”三個方面提煉非遺“賣點”,基于潮流熱點對非遺內容的形式進行創新,再根據自身特色創造個性化的動態體驗,提高擁有廣泛受眾的短視頻產品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喚起大眾對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增強保護、傳承意識,順應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勢,緊跟國家政策,與時俱進,讓傳統文化在今天重新綻放光彩。另外,由于抖音在外國的走紅,利用抖音平臺進行民間文學類非遺傳播能夠讓中國優秀民間文學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視野,能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抖音受眾范圍較廣,無形中擴大了國際影響。
基于大眾通過短視頻傳播對民間文學有全新的了解認識,激發大眾對于弘揚和保護非遺的信心,擴大傳播范圍激發社會價值[6],社會和諧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目標。通過短視頻對民間文學進行二次創作,將非遺中的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生產力,推動大家積極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自我素養提升的同時,還能進行深刻的社會思考,形成社會合力,讓社會具有心理認同感,共同保護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4 結語
本文只以抖音傳播為例,但其實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形式和媒介多種多樣、紛繁復雜。除抖音之外,還有快手、西瓜短視頻、B站、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多個傳播平臺。社交軟件已成為一傳十、十傳百的佳話,更是在延續古代人“口耳相傳”的辦法,只是在現代社會速度會提升千萬倍,使傳播非遺民間文學不再是難題。
在短視頻創作的基礎上要注重文字視聽化的轉變,將書面文字、口耳相傳的故事轉變為視頻的傳播形式就要運用視聽語言去重塑。在優化敘述故事的基礎上還要保證原有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形散而神不散,但人物原型不能丟棄,人物性格創新和現代化更不能缺少。在創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場景的呈現十分重要,是評定民間文學再生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的決定性因素。借用新媒體對其進行開發選擇和科學利用,弘揚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現代化特色,傳達深蘊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在保證形式和結構合理的情況下優化內容,從短視頻跨界到微電影也充滿了無限可能。
民間文學類短視頻傳播大大縮減了大眾了解民間文學故事的時間,這與現代都市“時間緊、任務重”的快節奏生活相契合,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同時也是全民普及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機遇。對于學業緊張繁忙的學生來說,抖音的短視頻影像讓表達更直觀,且并不是一味灌輸故事結構,而是讓人在影像領域對民間文學故事有全新的認識。在紙質閱讀過程中大眾會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場面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畫面。由于每個人對作品的認知不同,所以心中所想的就是自己最滿意的場景和人物形象,但這種畫面沒有辦法實現全民共享。反過來,短視頻一旦批量生產也會出現分歧,可能在人物形象的設計上會和大眾的心里想象有所偏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觀眾的想象空間,這個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我們要保護、傳承、傳播民間文學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勢,緊跟國家政策,與時俱進,讓傳統文化在今天重新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胡佳.非遺的短視頻傳播現狀及策略——以抖音短視頻為例[J].視聽,2020(10):148-149.
[2] 謝遵明.新媒體視域下移動短視頻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以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為例[J].視聽,2020(10):149-150.
[3] 安文龍.新媒介環境下民間故事傳承與傳播途徑探索[J].東南傳播,2019(11):81-84.
[4] 鮑揚,王文.“非遺”的“抖音”現狀解析與路徑優化[J].電影評介,2019(14):110-112.
[5] 朱銀霞.非物質遺產短視頻傳播效果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6] 馬悅.非遺紀錄片中傳承人故事的影像化表達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0.
作者簡介:宋興(2001—),女,遼寧錦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