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宇辰 孫琦



摘要:當下正處于信息化時代,新媒體廣告設計以動態化、互動化等優勢逐步成為廣告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設計藝術學的角度出發,以新媒體廣告發展現狀為背景,對當下新媒體廣告的設計現狀進行探索分析,提出在新媒體廣告語境下視覺動態設計的必要性,并結合案例探究新媒體廣告的視覺動態實踐方式,挖掘其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廣告設計;動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F71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1 新媒體廣告相關理論
1.1 新媒體廣告概念的界定
在傳統媒體中,我們通常把廣告看作一種將產品信息傳遞給消費者的宣傳手段[1]。而在當下新媒體的大環境中,廣告的內涵也有了一定的豐富發展[2]。新媒體廣告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在數字媒體設備上呈現,具有雙向互動、精準定位、個性化等特征,在受眾與廣告主之間完成互動交流的一種新型傳播形式[3]。
1.2 新媒體廣告的發展現狀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為廣告業提供了更有效的傳播平臺[4]。當下,互聯網媒體、手機媒體等傳播形式發展迅速[5],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它們不僅具有數字化技術的優勢,也具有定位精準化帶來的個性特征。在新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廣告信息傳播煥然一新,信息流動性更強,世界的聯系也更加密切[6]。新媒體憑借自身優勢填補了傳統媒體廣告的缺陷,以一種嶄新的傳播形態遙遙領先于傳統媒體[7]。
1.3 新媒體廣告的傳播優勢
第一,目標針對性強[8]。新媒體廣告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準確定位到潛在的消費者或目標群體,可以根據其需求進行分類,傳輸消費者需要的信息。第二,有效到達率高[9]。新媒體廣告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對受眾進行細化,再分別投放廣告,它的到達率因此得到了提升,這也為廣告主節省了大量資金。第三,能實現雙向互動交流[10]。新媒體廣告能夠吸引受眾主動體驗廣告或廣告中虛擬商品。
2 新媒體廣告語境下的視覺動態設計探索
2.1 視覺動態設計的含義及必要性
視覺動態設計是一種從動態視覺理念出發的整合性設計,包含動態媒體和靜態媒體[11]。如今人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廣告媒體,長期處在信息傳達的狀態下使人們對挖掘廣告信息的深層內涵失去了興趣,這時就需要一些短暫的感官刺激引起人們對廣告信息的注意[12]。在新媒體時代,最能引人注意的是動態的視覺形式,它能給人更真實的認知[13],同時保持消費者的記憶,從而有效提高廣告到達率。
2.2 視覺動態設計的發展趨勢
視覺動態設計已經步入了新階段,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14]。從紙質媒介到電子媒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動態設計產生了極大影響[15]。當下的動態設計與新媒體融合共生,沒有界限可言,是一種跨領域交叉的綜合性學科設計[16]。這要求設計師與時俱進,要求社會多方位培養跨界綜合型設計人才,促進未來設計市場的蓬勃發展[17]。
2.3 新媒體廣告語境下視覺動態設計的實踐方式
2.3.1 動態交互設計
動態交互設計本質上是人與技術進行的本能的互動[18]。新媒體的交互性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進行實時、人際、個性化的互動。動態交互的新媒體廣告設計形式充分利用了視頻、動畫等表現形式,將消費者融入廣告中,不斷重復的互動環節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奇妙的多感官體驗[19]。例如,D&AD創意節設計的視覺形象系統(圖1)中,創作者研發了三維數字繪圖工具,讓大眾可以參與其中共同創建該創意節的視覺標識,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一特別的軟件畫出自己的創意,作品提交后通過虛擬現實的形式進行展示,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20]。
(圖片來源:網絡)
2.3.2 整合媒體設計
整合媒體設計在協調設計和市場關系的基礎上采取整合設計的思維引導設計實踐[21]。多種媒體的整合運用能夠大范圍地涵蓋目標受眾,為其帶來豐富生動的多感官體驗[22]。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不斷交融,使品牌視覺設計逐步從平面、二維、靜態邁入立體、三維、動態的表現形式[23]。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底撈的智能餐廳(圖2),餐廳中分別投影出6種不同的場景,使用戶在用餐時也能置身于投影儀投射出來的場景之中,獲得沉浸式體驗。
(圖片來源:網絡)
2.3.3 多感官體驗設計
伴隨新媒體的發展和運用,新媒體廣告需要通過一些刺激點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一些新的發展策略便應運而生[24],如將電聲光技術運用到廣告設計中,賦予其廣告創意,最終形成多感官體驗的綜合技術交互傳播形式。例如,新百倫運動鞋的品牌廣告(圖3)主體就是一雙新百倫的大鞋,它在不同的光影下產生的效果不盡相同,這些光不時地變動、閃爍,色彩鮮艷,引人注意,同時光影的行動路線同鞋子的外形相互貫穿,通過燈光將鞋子的所有優點都展現了出來[25]。
(圖片來源:網絡)
2.4 新媒體廣告語境下視覺動態設計的應用價值
2.4.1 受眾體驗價值
在體驗經濟背景下,受眾能積極參與到廣告傳播的過程中,并在此過程中接收信息進行雙向互動,增強對其樂趣的體驗[26]。新媒體廣告作品不僅可以滿足受眾的參與興趣,同時也能滿足其多方位的審美需求[27]。也就是說,人們在接收廣告信息、欣賞廣告藝術的同時,還可以將廣告體驗同個人需求相結合,進行延展運用。
2.4.2 廣告傳播價值
新媒體廣告讓消費者能夠實時接收信息,其形式也比以往老套傳統的廣告更加引人注目[28]。新媒體廣告之所以能實現如此迅猛的發展正是因為其具有視聽等多種元素,這比圖文時代單一的廣告更具互動性,因而更易被大眾接受[29]。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日益多變的心理需求,以更加新穎獨特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可以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30]。
3 結語
新媒體廣告作為新時代新興的媒體廣告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廣告媒體的傳播方式,也加強了與受眾之間的聯系,拓寬了廣告設計的發展范圍,使其更加多元化、動態化。視覺動態設計在新媒體廣告語境下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動態與靜態元素的融合滲透、多元化的視覺形式,呈現出一種多方位的跨學科綜合性設計,我們應充分挖掘其設計內涵,為未來設計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常陽光,楊杰.視覺傳達設計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趨勢分析[J].大眾文藝,2018(19):87-88.
[2] 康露露,孫琦.地鐵廣告與互動媒體技術[J].藝海,2020(04):88-89.
[3]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20):84-85.
[4] 石曼,孫琦.新視覺媒介下的視覺轉譯與表達[J].大眾文藝,2019(17):63-64.
[5] 韓思童,汪瑞霞.從NASA到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品牌提升路徑研究[J].藝海,2020(04):54-55.
[6] 黃亦菲.淺析數字媒體交互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72-173.
[7]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學科的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08):51-52.
[8] 張苗苗.新媒介視域下的受眾媒介依賴分析——以抖音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97-98.
[9] 蘇長志,楊杰.展示媒介下的品牌互動性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0-151.
[10] 甘思文,湛磊.淺談視覺影像互動裝置設計——以室內影像互動裝置作品為例[J].藝術科技,2020(17):86-89.
[11] 董曦月.新聞類短視頻的社會價值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99-100.
[12] 李靜怡.新媒體思維下的公益傳播設計探索[J].藝術科技,2020,33(23):55-56.
[13] 羅東然,石靖敏,徐雷.體驗式空間中“人設性”探討[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2):120-121.
[14] 夏愛愛,汪瑞霞.論傳播媒介嬗變下空間展示的設計轉向[J].藝術科技,2020(21):135-136.
[15] 徐金鑫.淺談展示設計中的新媒介設計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71-172.
[16]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17] 吳言,李雪艷.從傳統哲學生態觀看現代景觀可持續發展設計[J].設計,2018(21):33-35.
[18] 黃婕,張雨,黃瀅.兒童交互電子書視覺系統設計有效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120-121.
[19] 楊杰,劉平.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創新設計思維研究[J].設計,2020,33(03):74-75.
[20] 張潤楠,湯箬梅. AR/VR數字化技術下對環境空間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69-70.
[21] 吳成煒,曹磊.沉浸式設計理念及應用實踐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08):65-66.
[22] 曹越.金壇刻紙傳承中的數字媒體藝術應用探究[J].藝術科技,2020,33(21):107-108.
[23] 李雯露.國潮復興背景下老字號品牌設計創新與活化路徑探析[J].藝術科技,2020,33(23):39- 40.
[24] 梁家昱,彭俊.淺析零食品牌卡通吉祥物的設計策略[J].藝術科技,2020,33(23):7-8.
[25]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26] 石鑫,李雪艷.基于Processing平臺的聲音可視化運用[J].藝海,2020(10):102-103.
[27] 雷浩然,何佳.基于情感體驗下的傳統工藝品設計創新探析[J].大眾文藝,2019(15):102-103.
[28] 徐婧,梁晶.虛擬現實技術在住宅設計與展示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11):48-51.
[29] 尤心培,李雪艷.梁志天設計符號的批評與評價[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52-53.
[30] 劉沙沙,何佳.文旅產業背景下農產品品牌設計的情感表達[J].藝術科技,2020(08):9-12.
作者簡介:武宇辰(1998—),女,安徽蚌埠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孫琦(1975—),女,江蘇無錫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