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粉霞
摘要: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從樹立“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營造輕松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這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 創新思維 ? 培養
創新思維是新穎獨特的一種思維活動,包括發現新事物、揭示新規律、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時的突破常規是創造思維的具體表現。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比數學知識更加重要的是數學思維方法,尤其是數學創新思維,這才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和根本目的。教師教學生學數學,并不是單純地教會學生解某一道數學題,或者是考一個好成績,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問為什么,要讓學生懂數學,學自己身邊的數學,并運用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在教會學生基本數學知識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形成數學模型,從而得到結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全面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創新思維。
二、營造輕松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運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會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枯燥乏味,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論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還是在緊張的考場上,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越緊張,越煩躁;越輕松,越活躍。”因此,教師應盡量和學生成為朋友,在課堂上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大膽闡述自己對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或者解法,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感受學習的快樂,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在這樣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解題靈感會不斷迸發,思維的火花也會不斷點燃。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1.情境引入,畫龍點睛
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還能有效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突出一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過程中,筆者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明今年10歲了,而小明的媽媽今年才過了自己的第8個生日,請問小明的媽媽今年多大了?”問題剛一問完,學生們立刻議論紛紛,大多數學生都會說:“這怎么可能?難道小明今年10歲,而媽媽才8歲?”只有極個別學生陷入了沉思。看見學生眾說紛紜,筆者再說道:“學了這一節課,你們就能解答這個問題了。”接著,筆者揭示課題,隨著新知識的學習,伴隨學生的熱烈討論、積極思考,這一問題得到了完滿的解答。
2.觀察探究,發現新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善于觀察的學生總會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新知。當然,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能力。首先,教師要向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其次,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提示予以指導,并充分借助直觀教具,便于學生仔細觀察。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筆者會在一根細線的一端系上一個小球,然后抓住另一端,甩動小球,使它旋轉成一個圓。筆者如此反復操作幾遍,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紛紛發言:“小球旋轉形成了一個圓”“我還看見好像有無數條線”……學生這些回答相當于概括出了圓及半徑的概念。
3.質疑求異,舉一反三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疑問是思維的源泉,是創新的基石,所以善于提問的學生總能在平常中發現神奇。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分數初步認識”時,筆者會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張長方形紙片,然后運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再讓學生通過動手折疊的方式發現這些折法的共同特點。反復嘗試后,有一個學生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結論:“只要折痕通過長方形的中心,就能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貫穿教學始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改進,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黃家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