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發展定位與教育應對

2021-08-14 05:27:00許艷麗余敏
中國電化教育 2021年8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

許艷麗 余敏

摘要: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深刻影響著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與培養。新智造時代的工作世界將發生工作設備智能化、工作內容復雜化、工作關系協同化等顛覆性變革,驅動著技術技能人才做出升級、轉移、參與、集中和前進等轉型選擇,明晰發展定位,成為超越者、避讓者、協作者、專精者以及創新者。然而,傳統職業教育存在人才培養定位單一化、人才培養過程孤立化、人才培養方式遲滯化等突出問題,難以回應技術技能人才發展轉型的時代訴求。對此,新一代智能制造呼喚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定位、培養過程、培養方式進行調適。以智能制造發展為依據,強化多元職業發展意識;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推動融合發展體系建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科學引導信息素養發展。

關鍵詞:新一代智能制造;工作世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CJ434

文獻標識碼:A

培養適應新智造時代T作世界的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與重要使命。近年來,以大數據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群體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戰略性突破,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給制造業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重塑制造業領域的工作世界。正如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未來工作的文獻綜述》(The. Future of Work:A LiteratureReview)所言,新興技術的發展對工作世界的影響是多維度與多方面的[1],具體包括改變工作任務、工作環境、技能需求等。作為制造業突破性發展的堅實支撐,技術技能人才應順應工作世界的變革,做出正確的轉型選擇,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2021年3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2]。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積極回應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的時代訴求,培養學生適應工作世界所需的職業能力,助力制造業跨越式發展。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新智造時代的工作世界變革,厘清技術技能人才的轉型選擇與發展定位,分析職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以及探討職業教育如何應對等關鍵性問題,以期為我國技術技能人才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提供建議與啟示。

一、新智造時代工作世界的變革表征

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技術變革幾乎都會引發新一輪工作革命,工作世界因其與技術更迭關系最為緊密而成為變革先導[3]。勞動生產是工作世界的核心,技術轉變必然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深刻變革,同時也促進生產關系的深度變化[4]。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模式下,新智造時代的工作世界變革主要表現為工作設備智能化、工作內容復雜化和工作關系協同化。

(一)工作設備智能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賦能工作設備,實現其智能升級。新智造技術的融人使設備不僅具有強大的自我感知、計算分析和控制能力,而且能夠深度學習、產生知識與運用知識,即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5]。一方面, “人工智能”改變了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推動生產力整體躍升。智能化工作設備承擔原有生產的同時,取代并延伸制造環境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實時監測生產過程,判斷生產狀況,優化生產調度,形成自學習、自感知和白控制的制造模式,實現產品制造的高質與高效。另一方面, “人工智能”拓寬工作空間,使工作設備的內涵發生本質性變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技術的深度集成與融合,打破時空壁壘,構建出“人一機一信息系統”多維工作空間。智能化工作設備通過計算智能和感知智能進行指令學習與知識運用,模擬人的邏輯思維,以原有知識為生長點,進行知識的橫向傳播和縱向發展,加快各環節信息對接,實現全面互聯、信息共享。

(二)工作內容復雜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革新工作內容,復雜特性顯著增強。第一,智能技術變革工作方式,促使工作內容復雜化。新智造技術的介入,設備開始大規模地取代人力勞動。在勞動者直接工作對象由零件轉變為智能設備的過程中,看似工作內容簡單化,實則難度升級,勞動者需理解智能設備的工作原理,根據任務需求靈活操控智能設備,變更工作模式,推進個性化生產。設備復雜性的增加,勞動者工作內容的復雜度也不斷攀升。智能設備運行中會出現各種難以預計的困難,比如糟糕的系統設計、設備故障、無故停機等,此時勞動者不再是簡單的操作者,生產任務完成之外,還需應對各種技術難題,保障設備的高效運行。第二,智能技術整合工作過程,使得工作內容復雜化。智能化生產是一種高度集成式生產[6],通過模糊工作界限,改變工作過程,擴大職責范圍,工作內容已然不同。新智造時代工作過程去分工化,智能工廠不存在崗位劃分基礎上的具體內容分配,也不存在明確的工作領域限制。勞動者不拘囿于生產操作,而是融人產品全生命周期,運維整條生產線甚至管理整個生產車間,在智能技術的輔助下開展遠程工作,實現生產服務一體化。智能化生產推動單一崗位向崗位集群轉變,不同工作交叉融合,工作內容復雜度增加。

(三)工作關系協同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重塑工作關系,協作特征明顯。一是智能設備之間協同性增強。智能制造的關鍵是構建信息物理系統,實現軟硬件高度集成化[7],增強設備間的聯通性,使其成為生產制造中新的勞動主體,加快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整合,進行協同化生產。二是人機關系從對立走向協同。智能設備釋放智能進行勞動替代并推動勞動者個性發展,加快人類簡單機械性勞動向智慧創造性勞動轉變,兩者形成智能聚合,人機對立被打破。智造場域中物聯網與服務聯網將信息物理系統和人員聯接,實現人機協作一體化[8]。三是人與人之間協作化趨勢凸顯。一方面,雖然簡單T作被智能設備取代,但新一代智能制造沒有帶來真正的無人工廠[9],反而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責任和困難,他們需要承擔更多非常規性的任務,面臨更加無序紊亂、不可預測的情景。個體智能具有局限性和異質性,無法獨自承擔眾多復雜任務,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仰賴同伴間的協同互助。另一方面,新智造時代扁平式管理模式取代傳統垂直式管理模式[10],不同部門、不同職能、不同專業的人組成工作團隊,注重成員間的協調合作。

二、工作世界變革下技術技能人才的轉型選擇與發展定位

新智造時代工作世界變革驅動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對智能技術、工作世界及自身優勢有清楚的認識,明確智能增強,擁抱轉型是獲得持久就業力的有效策略。智能增強是指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的優勢互補與能力互增[11],實現智能增強的轉型方式有升級、轉移、參與、集中與前進[12]。技術技能人才需結合智造需求選擇轉型方式,明晰發展定位(如表1所示)。

(一)超越者:技術技能的升級

超越者是指技術技能人才對接新智造時代工作世界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技能的升級與高移。一方面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駕馭智造環境中出現的各種智能技術和設備;另一方面在原有技能的基礎上推動技能高移,發展高端技能,提升管理素質,保障智能系統的高效運行。

第一、新智造時代工作設備智能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工作對象變為智能機器與智能技術,工作環境變為機器、數據、算法、技術架構出的智能信息空間。技術技能人才快速適應新工作業務,需要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理解智能設備的運行機制,熟知智造原理,融會貫通各項新技術形成組合優勢,彌補傳統業務和智能業務之間的差距。

第二,新智造的發展取代了部分操作層面的勞動者,催生了智慧層面的勞動者,倒逼技術技能人才從簡單操作轉向復雜勞動。工作升級意味著工作任務從操作特定設備升級為監控生產系統和分析智造數據。面對復雜度不斷攀升的工作內容,為更好地完成工作,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建立全局觀,發展高端技能,提升管理素質,全方位分析問題,對生產系統與數據系統進行測試、分析、校正與優化,綜合把握整個工業生產鏈的產能與效益。

(二)避讓者:工作領域的轉移

避讓者是指技術技能人才避開智能設備的優勢,轉移到機器無法施展的工作領域,展現智慧優勢,差異中尋求發展定位。一方面在新智造領域中選擇新的工作;另一方面發揮人類特有的智能優勢,從事實現個性發展的工作。

一是工作世界的變革使技術技能人才從機械繁重的任務中脫離,擺脫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分離的困境,重新領會勞動的價值。智能設備進行職業替代的同時,創造出新職業,引導技術技能人才從事新工作。20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制造類新職業[13]。其中,人工智能訓練師是一種典型的適合避讓者的職業,他們通過算法編寫、數據標注和動作演示訓練智能設備,實現物質生產勞動與精神生產勞動的統一。

二是面對智造環境中不斷增加的不確定性和復雜度,技術技能人才需發揮特有的智慧優勢,轉而從事復雜性、靈活性、智慧性與社交性工作,實現其個性發展。復雜性和靈活性的工作是技術技能人才面臨混亂無序、解決路徑不明的智造工作情景,依賴直覺和智慧綜合研判并靈活應對。智慧性和社交性的工作是工作過程中技術技能人才發揮主觀能動性,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建立情感聯系,開展協作互動,推動智造任務的高效完成。

(三)協作者:智能轉型的參與

協作者是指技術技能人才參與制造業智能轉型,與智能設備以及勞動者協同工作。一方面體現為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的結合,另一方面表現為集體智慧與集體創造。

其一,智能設備的啟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業生產率,但效率的可持續性得不到有效保障,需要技術技能人才的協作。發達工業國家制造業的演進歷程表明, “復雜自動化設備效率的充分實現有賴于多個層面上機器與勞動的協調。[14]”即人機協同對工業生產鏈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的結合不但能提高效益,還能實現智能增強。日本制造業中良好的人機關系,既增強了設備用途的柔性,又推動人才技能升級;而英美由于人機隔閡,不僅經常出現控制模塊與生產制造過程不匹配情況,而且人才技能喪失傾向凸顯,導致自動化設備產業發展緩慢[15]。

其二,智造場域中工作情景復雜,存在知識、技能、素質等跨界因素,工作關系協作化趨勢增強。技術技能人才需在了解各主體智能優勢的基礎上開展互助協作,既發揮個體智能優勢,又能突破個體局限,發揮集體智慧的超智能力量。與此同時,面對眾多綜合復雜的工作內容,集體成員對復雜問題進行創造性思考,借助集體創造高效完成跨界性工作。

(四)專精者:技能品質的集中

專精者是指技術技能人才對接各智造環節掌握精湛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具備較高的專注度,發揮務實肯干、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

一是新一代智能制造高度倚重專精者精湛的專業技能。一方面,在制造型企業的現實工作情境中,不論是工作設備還是產品制造總存在細小部件的安裝與調換,技術技能人才專業化、嚴謹化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能夠高度保障生產制造的質量;另一方面,制造類企業為增強競爭力,不僅承擔常規產品的加工,而且加工特種產品和復雜零件,這類產品無法完全借助智能設備生產,需要手工操作參與,技術技能人才精湛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操作經驗能夠有效應對復雜的操作程序。

二是變革后的工作世界尋求技術技能人才卓越的職業品質。首先,智能設備雖然具有“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人類智能,生產鏈的高效運作離不開技術技能人才高水平的專業能力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復雜變化的工作內容需要技術技能人才運用專注的職業品質,條理化明晰工作內容,基于經驗對工作進行創造性思考,反哺改進工作效率,靈活應對非常規性問題。最后,制造業的跨越發展不僅需要新技術的引領,還需要傳統技能的傳承。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發揚堅守和傳承的精神,不斷鉆研新崗位技能的同時,傳承傳統技能,推動傳統技能創造性發展。

(五)創新者:思維觀念的前進

創新者是指技術技能人才運用創造性思維孕育出新觀念,付諸實踐,取得新成果。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創新活動,一方面要增強對新技術的敏銳性,緊跟時代前沿,革新技術,改進工藝,優化產品;另一方面提高對新應用的洞察力,拓寬發展思路,促進優秀成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應用。

第一,新智造時代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產品創新和工藝改進。一方面,新一代智能制造的誕生催變了制造業生產模式和工作內容,傳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變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為更好地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技術技能人才應調動創新活力,增強產品設計及其性能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制造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產品層面的創新改進,更離不開工藝層面的創造提升。技術技能人才應參與智能生產線改造,革新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益。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制造業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協同發展是一個國家創新績效提升的重要基礎[16]。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是核心競爭力。

第二,在新技術交叉融合的發展態勢下,我國制造業不斷涌現出與新智造發展相適應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技術技能人才需具備深刻的敏銳度和洞察力,深入新一代智能制造全流程,融人新發展理念,拓寬新發展思路,以創新視角最大化提升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度與應用率,促使新產品和技術在推廣應用中不斷實現更新、升級與創造。

三、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對職業教育變革的呼喚

新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的轉型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我國職業教育建立并運行于傳統工作世界及其技能需求基礎上[17],單一化的培養定位、孤立化的培養過程、遲滯化的培養方式已難以回應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的新訴求,成為制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一)培養定位單一化無法滿足技術技能人才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的驅動力。現階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受傳統慣性思維束縛,缺乏與新智造時代工作世界的信息交換,難以有效滿足變革后工作世界對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多樣化的需求。

一方面,技術技能人才類型定位單一化與需求多樣化的矛盾。新工作世界呼喚超越者、避讓者、協作者、專精者、創新者等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出現,多樣化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訴求。然而,人才培養定位單一,致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新智造人才需求匹配度低。通過對江西省三種類型職業院校調研發現,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于應用型的平均比例為63.59%,定位于操作型是22.33%,僅有14.08%定位于創新型[18],新的人才類型較少涉及。

另一方面,技術技能人才規格定位單一化與發展多元化的沖突。目前智造類相關專業固化于單一技術技能素養的培養,忽視對靈活性、協作力、創新力等多元復合素養的培養。例如,某職業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重點掌握汽車修理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生產、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素質的汽車技術應用性專業人才”[19],缺少對靈活性、協作性、敏銳性等素質的關注。

(二)培養過程孤立化無法適應技術技能人才工作能力綜合化的培養要求

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是以新智造時代工作世界為根本遵循,人才培養必須超越單純的學校教育,傳統孤立化的人才培養過程無法精準對接新智造真實工作世界,較難滿足激發人才潛質、推動技能升級調整、加快工作能力綜合化的新要求。

其一,培養過程利益相關者缺位。一方面國家職業教育相關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強,內容具有局限性。以校企合作制度為例,目前校企合作制度的關注點聚焦于推動企業參與辦學,未有效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制度的制約對象主要是企業,忽略對學校行為的約束,缺乏對雙方利益的保障[20]。另一方面制造類企業與人才培養關聯度低,缺乏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與能力。以學徒制試點院校為例,截至2020年9月,教育部共審批558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僅占全國高職院校的39%,比例依然很低,涉及智能制造的更少。

其二,培養過程與生產實踐銜接度低。首先,面向真實工作世界的實訓機會步。部分職業院校仍停留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以理論為主,實踐活動以短期的職業體驗為主[21],學生接觸真實工作場景機會少,難以借助實訓促進人才復雜問題解決、工匠精神、創新性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其次,實踐教學受限于實訓平臺建設困難。以智能制造專業為例,一臺智能裝備市值十幾萬元,建設對接工作場景的智能實訓室高達數百萬,后續設備維修保養等相關費用也十分高昂,一般職業院校很難承擔這些費用。這就導致智造實訓設備稀缺,學生操作練習機會少,大規模實訓教學開展困難,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受限。

(三)培養方式遲滯化無法匹配技術技能人才信息素養適應性的工作訴求

工業4.0是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依托信息技術進行的全面變革[22]。信息技術的融合滲透使其成為智造場域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以計算分析、數據思維、編程技能、人機協作等為代表的信息素養成為新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的必備素養[23]。技術技能人才信息素養適應性需求對職業教育培養方式現代化的發展呼應從內隱走向聚焦,職業教育培養方式面臨挑戰。

第一,職業教育專業設置適應性與前瞻性不足。首先,智能制造新增專業范圍尚未完全覆蓋新職業。對智能制造專業設置調查發現,企業需求量較大的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和MES系統全生命周期管理員等崗位,職業院校尚未設置對應專業。其次,職業院校專業增設速度滯后于新職業的增長。通過對北京市10所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設置調查發現,僅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了云計算技術與運用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專業,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其他院校尚未設置這些專業[24]。

第二,職業教育課程設計滯后性明顯。繼我國發布職業教育新版專業目錄后,與之匹配的專業課程和教材尚未面世。通過對智能制造產業分布集中的城市進行調研,發現職業院校機械類專業課程設計上仍是基礎技能和機械制造技能課程為主,智能制造類課程設計不足,新知識、新技術更新遲緩,缺乏人才所需的溝通技能、創新技巧以及信息素養等內容,忽略對人才個性潛質的培養[25]。

第三,職業教育教學方式信息化不足。首先職業教育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融合不夠,使得人才培養改革信息化程度低。部分職業院校缺乏智能化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學生難以體驗智能化教學方式,無法準確了解智能技術在工作中的價值,未有效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創造力;其次,教師信息素養缺位,阻礙教學方式信息化。部分職業院校存在教師隊伍信息素養缺乏的現象,面對層出不窮的信息技術,教師無法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智能技術進行教學,推動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四、職業教育應對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的變革路徑

面向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引發的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職業教育應積極回應人才培養新訴求,著力彌補人才培養定位、培養過程和培養方式的不足,合理規劃人才培養變革路徑,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

(一)培養定位:以智能制造發展為依據,強化多元職業發展意識

職業教育變革首先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人才培養定位基于人才需求通過人才培養目標而體現,主要表現為學校培養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

第一,職業教育要依托國家戰略,明晰培養定位。智能制造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這為新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職業教育作為與其緊密聯系的教育類型,應主動服務產業發展,培養新一代智能制造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第二,學校培養目標要整合新智造需求與學校特色,實現人才培養多樣化。一方面,學校把握國家發展大勢,瞄準智造需求特征,明確人才需求類型。學校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時抓取或定期收集詳細的人才需求數據與信息,構建人才需求預測系統,結合市場供需狀況,確定人才發展類型。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要清醒地認識自身的辦學定位與特色競爭優勢,結合生源特征,考慮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系統性,提供針對性的轉型選擇,滿足人才轉型選擇多樣化的發展訴求,培養適應多元職業的技術技能人才。

第三,專業培養目標融合專用能力與通用能力,加強多面型人才培養。新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應不僅具備操作能力,還具有靈活性、溝通協作、創造性、工匠精神及職業素養等隱性能力。因此,職業院校需突破單向度學科或專業設置,主動對接新一代智能制造,以產業群、職業群、崗位群為依據,優化制造類專業群,拓寬專業口徑。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采用應用類專業群引領模式,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強調軟技能的培養,并以軟性知識推動專業能力的提高[26]。

第四,人才培養定位要面向未來需求,加強動態調整。新智造時代人才需求充滿不確定性,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應具有動態性。以“工作任務+職業能力”為分析路徑,明確制造業的未來工作面向和新職業類型。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樹立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理念,對接制造類企業現時生產與未來發展,增強學生應對工作情景復雜化和工作任務不確定性的勝任力。

(二)培養過程: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推動融合發展體系建設

在確定人才培養定位后,人才培養過程成為關鍵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一方面,明確人才培養中政府、企業、學校等利益相關者間的聯動關系。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法規,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加強校企合作統籌規劃和指導,明確雙方責任與利益,規范雙方行為,保障雙方權益,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制度基礎。其次,企業需明確人才培養責任,加強校企合作,推進協同育人。第一,企業作為新技術、新知識的集成之所,應該加強與學校的聯動,通過開放智造生產工廠,引校人企,構建產業聯動與共享機制,推進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施行現代學徒制,建設智造企業課堂,工學結合中汲取專家經驗,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培養問題解決、創新應變和溝通協作等綜合職業能力。例如,聯想集團發布“紫領工程”,向職業院校推廣聯想智能制造相關課程,助力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第二,學校應主動與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對接,引企人校,了解新智造產業發展動態,促進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流動與轉化,增強人才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力度。

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實訓育人平臺,以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強化綜合職業能力鍛煉。實踐性教學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關鍵性環節[27],需要強有力的平臺作為支撐。第一,校企合作建設智能制造生產體驗實踐基地,搭建智能制造實訓室,促進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有機融合。第二,購買優質教育服務和教育資源,對接產業智能改造實訓設備,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模擬真實工作情景。第三,以賽促學,通過技能大賽、知識競賽等項目,加強技術技能鍛煉,提高學生的應變力、協作力、創造力等綜合職業能力。

(三)培養方式: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科學引導信息素養發展

新智造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離不開對培養方式的關注,即回答“如何培養”的問題,主要涉及專業設置、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方式的變革優化。

第一,提升專業設置的適應性與前瞻性,助力學生信息素養發展。通過大數據實時抓取或定期收集詳細的職業數據與專業設置數據,運用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產業技術為邏輯出發點[27],探索新技術發展對新職業、新專業和新技能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預測模型,確定及預測不同地區新智造行業技能與專業供需的現實狀況和未來趨勢。在此基礎上,職業院校基于“智能+”理念,開展專業設置動態調整,對接新智造發展需求開設新興專業,淘汰和升級傳統專業,提高專業設置的適應性與前瞻性,為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提供前提條件。目前蒙古建立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定期收集與處理分析職業數據及專業設置數據,給專業設置決策者提供精準的決策參考,提高了蒙古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適應性與前瞻性。

第二,構建“智造+”融合課程體系,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首先,職業院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精準對接新智造工作能力需求,深入分析工作流程,吸收行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與新方法,以技術為媒介,形成“智造+”多學科整合課程。其次,利用智能技術創新教材的形式與內容,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立體化、新形態的智能制造課程教材,為新智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新載體。最后,加強智能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通過案例引領,項目驅動,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助推理論聯系實際,培育學生關鍵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第三,創新智能教學方式,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適應性。一方面,借助智能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建設智能學習空間,模擬真實工作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復雜情景應變能力與人機協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VR、AR、MR等技術建設智能實踐教學平臺,實現跨地區、跨學校的實訓操作和協作學習,強化學生的智能設備操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在線協作能力。此外,著力加強教師隊伍信息化建設。職業院校要借助精準培訓和企業學習,引導教師學會使用智能技術,提升信息素養,開發智能教學活動,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 ILO.The Future()f Work:A Literature Review [EB/OL].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hlic/---dgreports/---inst/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25 866.pdf:18 -20,2021 -03-27.

[2]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0L].http://www.gov.Cn/xinwen/2021 -03/13/content一559268l.htm.2021-03-28.

[3]肖龍.智能化時代工作世界的變革與高職教育的應對——基于社會技術系統理論的分析[J].高等T程教育研究,2019,(3):130-136.

[4]石偉平,林玥茹.新技術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21,(1):34-40.

[5]周濟,李培根等.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J].Engineering,2018,(1):28-47.

[6]徐國慶.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7][8]李耀平,郭濤等.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養策略[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14-15.

[9]楊進.工業4.0對工作世界的影響和教育變革的呼喚[J].教育研究,2020,(2):124-132.

[IO]謝莉花,尚美華.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的資格要求及培養定位[J].職業技術教育,2019,(4):18-24.

[11][12]托馬斯·達文波特,茱莉婭·柯爾.李盼澤.人機共生——智能時代人類勝出的五大策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13]人社廳[2020]17號文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統計局辦公室關于發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信息的通知[Z]

[14][15]封凱棟,趙亭亭等.生產設備與勞動者技能關系在工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從工業4.0模式談起[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4):42-55.

[16]李健旋,楊浩昌制造業產品和工藝創新協同及其區域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18.(4)43-54.

[17]李文,許艷麗.工作世界的變革與“智能+職業教育”的應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169-175.

[18]溫伯穎,尹虹寧.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調研——以江西省14所本科職業教育院校為例[J].職教論壇,2020,(4):131-137.

[19]陳鵬薜寒.“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使命[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7-83.

[20]徐國慶.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完善國家基本制度[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1-14.

[21]林克松,曹渡帆.風險社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挑戰與轉型[J].中國電化教育,2020,(9):129-134.

[22]楊勇,林旭.制造業新起點催生新職教:內生邏輯、關鍵問題與核心框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1):22-29.

[23]王美倩,鄭旭東等.信息實踐何以促進信息素養內涵式發展:基于具身認知視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25-31.

[24]和震,祝成林.新時代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優化策略——基于北京市“雙需求”導向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74-79.

[25]董偉,張美等.智能制造行業技能人才需求與培養匹配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1-138.

[26]宋亞峰,潘海生等.“雙高計劃”建設院校的專業布局與生成機理[J]江蘇高教,2021,(2):112-118.

[27]李夢卿,邢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28]劉曉,錢鑒楠.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邏輯與理論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作者簡介:

許艷麗: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余敏: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ra

Xu Yanli, Yu Min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a profound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technical talents. The world of work in the era of new intelligence will have disruptivechanges such as intelligent work equipment, complication of work content, and collaboration of work relationships, driving technicaltalents to make transformational choices such as upgrade, transfer, intervention, concentration and progress, and clear developmentorientation, becoming a transcender, avoider, collaborator, expert, and innovator. However,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f talent training, the isol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lagging of talent training method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technical talents. In this regard,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all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djust its trainingpositioning, training process, and trai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t strengthens theawareness of diversified career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comprehensive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s the cor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edium, scientifically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s: new-gener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 world of work; technical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 : 2021年4月19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

*本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研究”(項目編號:TJJX20-022)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
高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層導學提高解剖生理學復習的有效性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4:52
關于動作要素在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39:41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略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青青操视频在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啪啪|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91美女在线|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久久一级电影|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另类专区亚洲|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噜噜噜综合亚洲| 国产玖玖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成人国产小视频| 噜噜噜久久| 国产精品第一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91九色视频网| 久久综合色88|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亚洲综合18p|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久久不卡精品|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av色爱 天堂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浪潮Av|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成人在线欧美|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av无码人妻|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