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英 劉曉婷
摘要 :《設計概論》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必修基礎課,該課程基礎性強、覆蓋面廣,是開展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很好平臺。文章圍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探索其如何立足自身專業特色,梳理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通過本文研究,以期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藝術設計專業 ;設計概論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碼 :1672-7053(2021)07-0054-02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design"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art desig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 good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rt Design Major. Focusing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design" of art desig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base on its own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comb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Through this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rt desig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rt Design Major; Introduction to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Method
1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概論》課程概述
《設計概論》課程是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必修的基礎理論課,其先修課程為《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等造型基礎課,后修課程為專業方向課,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入門指南,具有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基礎性強、覆蓋面廣,課程內容主要分 :設計本質論、設計發展論、設計形態論、設計創作論、設計批評論等幾大模塊,該課程主要為學生提供有關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帶領學生走進設計領域,理解設計文化,了解設計職業、把握設計行業,為后期專業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2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意義
“互聯網 + 教育”的發展和應用,大大拓寬了學生知識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同時當代社會變化激烈、價值分化加劇,學生產生了更多的心理和思想訴求 [1]。因此,科技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加之高素質藝術人才培養的需求,對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塑造 [2]。然而,當前各課程在思政建設探索過程中還未形成成熟的路徑,仍存在教師疲于應對、學生受益甚少等問題,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如何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課程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極少的師生物化勞動,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創設高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是當下教學改革的重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概論》課程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很好平臺,能夠幫助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創作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設計概論》課程應從自身專業特色出發,探索課程思政高效課堂教學,從而真正提高育人成效 [3]。
3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法
3.1 結合思政元素豐富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要遵循“專業”與“思政”相長的原則,根據該學科、專業及課程具體實際,立足課程教學目標和任務,深入挖掘課程知識點中蘊藏的思政元素,通過系統設計將其融入教學之中。《設計概論》課程堅持“貼近社會客觀實際、學生思想需求”的方針,結合思政元素豐富教學內容,希望做到緊扣時代需求又回應學生關切的問題。
3.1.1 結合設計職業素養進行豐富
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每一位學生在未來職場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不同專業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各有側重。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當今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設計概論》課程不僅培養學生作為當代設計師需要具備的設計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應系統全面地將敢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善于溝通合作的能力、對市場的敏銳預測能力和超前意識、經營管理意識、吃苦耐勞及不畏挫折的精神等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之中,豐富教學內容,為其未來良好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3.1.2 結合設計倫理道德進行豐富
今天的學生將成為未來的設計師,未來世界的面貌掌握在他們手中,毋庸置疑,《設計概論》課程教學也應與時俱進,除了對學生技能、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對學生設計倫理道德方面的培養,如設計要為廣大人民服務,并且應重視弱勢群體、生態保護等倫理道德問題,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國家法律法規的了解,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與擔當,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
3.1.3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行豐富
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偉大奮斗的歷程中孕育了先進的革命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設計概論》課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文化素養的提升,因此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中應尤其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背后的文化優勢,引導學生積極認識、弘揚并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根、理想是魂、藝術是本,專業知識傳授中融入中華優秀文化,不僅可以樹立其正確的理想信念、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
3.1.4 結合國際國內時事進行豐富
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并具有社會參與的熱情,藝術設計創作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設計更需要學生關注及熱愛生活、了解時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及重大事件。如《設計概論》課程中可將中美貿易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2 周年、學科發展新動向等融入課程教學之中,不僅能為學生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還能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職業志向與自我定位,并能培養其學會獨立思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解決問題。
3.2 結合價值觀豐富教學模式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可以發揮現代多媒體資源優勢,結合價值觀豐富教學模式,將價值觀塑造融入知識與能力培養的全過程。
3.2.1 混合式教學法
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可以合理解決課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課時緊張的難題,拓寬課程思政教學的寬度和深度 [4]。《設計概論》課程在課前主要以線上學習的方式為主,由知識點帶動學生對相關資料的搜集和閱讀,為學生能深度學習和知識內化提供保障。如在講到中國設計史時,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線上欣賞《國家寶藏》,使學生在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樹立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后利用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輔以實踐教學,把育人目標統籌到實踐教學中去,在解決問題、實施項目中使學生內化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在《設計概論》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知識點設置課后實踐項目,如采訪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探尋其背后的故事 ;走進博物館了解優秀民族文化 ;創作一系列如愛護環境等正能量設計作品,并進行學習成果的線上展示與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專業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塑造其人格,從而真正實現課程思政鑄魂育人的目的。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法,加大對課外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的監督與管理,合理安排課前和課后的教學組織,可為課程思政高效課堂教學提供重要的保障。
3.2.2 小組合作教學法
在《設計概論》課程中,利用小組合作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合作學習的熱情,而且還能促進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流。如在講到環保設計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搜集優秀環保設計案例,并選派代表進行講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法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得到成長,更好地將知識點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并指導未來的設計行為,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合作參與中達到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5]。
3.2.3 互動式教學法
在《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應不拘泥于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輸入式教學,利用講、釋、查、做、演、論等方式,讓學生身動、心動、神動,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在課程教學中可采用學生與教師角色互換、生生互學、師生互動等方法。研究表明,學生教師角色反轉的方法能使學生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課程內容,具有極強的教學有效性。在《設計概論》課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教師在課堂中圍繞具體知識點等設置主題,發起討論、演講、辯論等活動,如講到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時,學生可以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講到手工藝設計與工業設計時,學生可以圍繞其利弊展開辯論。通過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互動不僅能強化知識、培養能力,更能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2.4 情境教學法
課程思政的有效教學重在讓學生產生共鳴,并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巧設情境,將學生代入情境中并產生共鳴。《設計概論》課程在情境創設中可結合具體問題展開,如由歷史上偉大的設計成果延伸到家國情懷、民族精神。情境創設中可以講授法為主,通過教師講、學生講,師生共同講述學術前輩、學科偶像的故事,挖掘解析故事背后的情感及精神密碼,讓學生進入情境,深刻領會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明確自身責任與使命,讓學生不僅形成科學的認知,并能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并外化于自己的行為。此外,還可通過實踐教學法,設立實踐主題,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走訪、調研等形式,以研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發現”接受精神洗禮,從而外化為行為習慣,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4 結語
要想做好藝術設計專業各課程的思政建設,形成高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合理的思政元素挖掘、巧妙的教學設計融入、豐富的教學模式創設,將教學由傳統的“依靠教”轉變為“依靠學”,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更多的表達自由、想象空間、創新機會,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從而促使其將優秀的品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獲得更大的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韋超現.“課程思政 , 知行合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J].藝術科技,2019(08):47.
[2] 尹項迎.藝術學學科課程中的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J].工業設計,2020(05):33-34.
[3] 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9):69-72.
[4] 陳淑明.“MOOC+ 翻轉課堂”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中職《圖形圖像處理》課程為例 [J].軟件,2020(06):293-296.
[5] 逯鶴,晏辭,劉迪.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J].工業設計,2020(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