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工程制圖》(二)中“極限與配合”為例,通過合理地設計目標問題,介紹了“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制圖課程中的應用和實踐。在教學中,通過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目標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工程概念,又深入淺出地通過目標問題引導學生把工程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得工程知識更豐富化、立體化、生活化,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思維和探索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實現培養學生終身思考、終身學習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工程制圖;目標問題導向;教學設計;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68
0 引言
《工程制圖》(二)是機械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常開設于大一的第二個學期,采用大班制教學。本課程與工程實踐聯系緊密,對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工程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學生認識工程、走進工程的橋梁。由于教學人數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傳統教學采用滿堂灌的講授方式,這種方式簡潔高效,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所學知識。但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缺乏參與感,缺乏深入思考,所學知識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掌握并應用,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在積極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我校教學副校長周如金教授提出了“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該教學方法指出教學設計和問題設計要圍繞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進行,目標既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傳統的問題教學法是將教學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利用一系列問題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問題教學法相比,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使得問題的設計更加有的放矢。其中問題的設計是關鍵:(1)問題設計要緊扣培養目標及課程目標;(2)問題的設計要難易適中,要兼顧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恰到好處,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3)問題的設計還要有系統性、階梯性,由淺入深,從基礎到重點、難點,再到拓展和應用,應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這種教學方式在大班制的教學中,便于實施,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下面以《工程制圖》(二)中“極限與配合”為例,介紹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制圖課程中的應用。
1 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設計實例
1.1 教學內容設計
在此次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中,我們圍繞目標(見表1),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微調,僅僅將互換性概念安排在課程最后,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在傳統教學中,通常先提出互換性概念,再講公差與配合相關內容。學生通常難以理解什么是互換性,難以將互換性與課程內容聯系起來。此次采用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我們把互換性概念放到最后,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利用互換性將整堂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體現了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1.2 課前預習
課前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借助雨課堂發送給學生,便于查看學生的預習情況。問題根據教學內容和難易程度,可以設計成選擇、填空、投票、簡答等形式。老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進行課堂問題設計。
1.3 教學問題設計實例
課堂問題的提出要緊跟學生的思維,難易適中,能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參與課堂,深入學習。比如學習了公差概念后,提出問題“公差有什么意義?”通過舉例引申,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公差與精度密切相關”,讓學生把公差與精度聯系起來,以后一提到公差,就聯系到精度。通過把工程概念跟通俗化的詞匯鏈接,便于理解,便于記憶,學生自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課堂內容具有連貫性,我們可以利用問題,來引申出下一環節的內容。比如學習了公差帶圖后,提出問題“確定公差帶圖的兩個要素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并解答:公差帶的大小和位置。從而引入標準公差和基本偏差的概念。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將工程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借此帶領學生認識工程、走進工程。比如在學習了公差等級與精度的對應關系之后,提出問題“公差等級如何選用?常用的公差等級有哪些?”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判斷,并通過展示零件圖或裝配圖,來證實學生判斷的準確性。讓學生認識到工程也是來源于生活,打破工程與生活的壁壘,學生不再有畏難情緒,后續的學習變得水到渠成。
利用拓展性問題,深挖工程知識的來源和背景,引導學生對工程知識有更立體、更感性的認知,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學生更愿意探索解決工程問題,學生的工程思維也得到培養。比如在學習了公差帶代號與極限偏差數值之間的查表轉換,提出問題“既然二者可以相互轉換,為什么還要規定公差帶代號呢?”引導學生思考,并認知到,公差帶代號的便利性,它能直觀地了解到配合類型、配合性質以及精度等級。引領學生體會到工程不僅是人類經驗的總結,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課程最后提出互換性概念,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提出問題“結合本課堂所學知識,說明互換性是如何實現的?”既是課堂內容的總結升華,又將課堂內容有機的串聯起來,學生更易于理解各概念之間關聯性。
1.4 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能夠及時鞏固強化課堂所學知識,也是課堂知識的消化吸收環節,是至關重要的。
本次課后作業“(1)給出不帶標注的零件圖或裝配圖,試在圖中標注公差帶代號或配合代號;(2)查資料,簡述互換性的優點,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說明零件的互換性是如何實現的,并舉身邊2-3個互換性的例子。”通過作業1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和應用,反饋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作業2查找資料,學生結合身邊的例子,切身體會到工程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認識到工程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探索工程問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終身思考的習慣。
2 結束語
本文以“極限與配合”章節為例,介紹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工程制圖》(二)課程中的應用,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問題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在探索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預期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實踐證明,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大班制教學中教學效果良好,在類似課程中可以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李靜,牛文杰,曹清園,等.以工程能力為導向的制圖教學設計與實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4):75-80.
[2]孫昂,劉德良,曹淑華,等.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大班制圖課教學設計[J].航海教育研究,2020,(1):79-81.
[3]莫春柳,李冰,陳和恩,等.以能力為導向的“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課程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266-268.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成果導向的《機械制圖》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王美茹(1987—),女,山西運城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工程制圖、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