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凝 勞靈珊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年青一代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一部好教材。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運用好傳統節日文化這部優秀的教材。然而,隨著國家開放程度日益加深,在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下,當代中國大學生,尤其是外語類高校學生越來越熱衷于過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對中華傳統節日卻疏離和淡漠,缺乏對其重要意義的理解和認識。據此,總結分析中西方節日文化的碰撞與共存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并探索其應對策略,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西方節日文化;外語類高校;思政教育;影響及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69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而節日文化作為最容易被人接受、也最易于展示的一種文化形式,成了中外文化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生是參與國家文化生活的重要主體,而節日作為一種文化標簽,同時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意義非凡。而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大學生的節日文化生活中呈現出了“西盛東衰”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大學生過西方節日的頻次明顯高于中國傳統節日,但是實際上他們對于西方節日文化的認識卻比較膚淺。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追求時尚的從眾心理,加之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和商家的肆意炒作,最終導致了部分學生更傾向于過西方節日。當然,西方節日文化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拓展了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也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正確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的確立。而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標識,是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倫理道德、審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長期積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撐,對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加強教育引導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西方節日文化,如何推動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高校的繁榮,使其能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完善中華節日文化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強的歷史使命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重塑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大學生,尤其是外語類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堅實地位,已經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 當代中國大學生節日文化生活現狀
在目前的大學生群體中,西方節日備受追捧,中華傳統節日無人問津,由此導致的文化認知偏差無疑會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影響。然而,當代大學生對中西方節日文化到底是如何認識的、部分學生熱衷過西方節日的原因究竟何在、中西節日文化的共存和碰撞對大學生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哪些具體影響?為了更好地掌握和分析這些問題,本文選取了浙江外國語學院500名大學生為樣本進行了問卷調查,其所學專業覆蓋文科、理科、藝術類,同時也包括了外語專業。本次問卷調研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放,調研問題涉及大學生對中西節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喜愛的中西方節日、原因以及慶祝方式等,最終得到有效問卷477份,有效回收率為95.4%。
1.1 大學生西方節日生活現狀、成因及影響分析
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過西方節日的意愿總體來說還是偏高。有62%的學生表示每年都過圣誕節,有43%和45%的學生表示每年都過母親節和父親節。在眾多的西方節日中,最受大學生喜愛的節日分別是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和感恩節。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許多學生喜歡過圣誕節,但是其中有74%的學生表示對該節日的宗教背景并不了解或者沒有深入了解探究的意愿,只有1.24%的學生比較熟悉西方節日的來歷和儀式。另據調查顯示,72%的學生會在節日當天互送禮物或外出聚餐。
由此可見,西方節日文化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對西方節日文化的內涵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而且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并沒有深入了解西方節日文化的意愿,對于某些節日中蘊含的宗教背景并不在意,僅僅把西方節日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來豐富大學生活,對其包容度較高。同時,他們也希望借助某些西方節日,如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來表達平時不善表達的愛意,增進親人、朋友之間的感情。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長期信仰基督教,許多節日都與宗教故事、重要的宗教人物和事件有關。在允許大學生歡度西方節日,追求個體的自由和歡樂的同時,也應該警惕節日背后的宗教思想對當代青年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唯物主義的正確認同。此外,西方節日的娛樂消費色彩越來越濃,很多商家會利用節日大肆宣傳產品,通過優惠活動吸引消費者。而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加上大部分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開始獨立自主的生活,自制力不足,容易陷入商家的消費陷阱。因此,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西方節日文化中所蘊含的消費傾向,自覺抵制其中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鼓勵大學生堅持理性消費,把握好消費的“度”,反對奢侈、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費傾向,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十分重要。
1.2 大學生中國傳統節日生活現狀、成因及影響分析
調查顯示,有52.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有較深的了解。在被問到“你更喜歡過中國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節日”時, 56.3%的學生表示更喜歡中國傳統節日,部分學生則表示“中國傳統節日活動過于繁瑣”,“過節就是放一個小長假”。此外,有923%的同學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財富,應當大力宣揚和保護。但同時也發現還有16.2%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持抵觸的態度。在他們看來,傳統節日文化是歷史的糟粕,不值得進行傳承。
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都為中華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精粹和悠遠歷史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是由于大部分傳統節日的慶祝僅局限在家庭范圍內進行,氣氛莊重肅穆,禮節繁多,對于“個性張揚”和追求自由的大學生來說,難免覺得枯燥乏味,也使得他們缺乏了繼承傳統節日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越來越淡漠。此外,由于大部分中國傳統節日是建立在農耕時代的文化體系上的,這也使得沒有生活體驗的當代大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和真正接納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
這種現狀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隨著時代的更迭,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精神長期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應該與當代的精神文化價值觀結合起來,挖掘自己的新時代內涵。例如,清明節的生命教育,端午節的愛國教育,中秋節的和諧教育,以及重陽節的友善教育,這些節日背后都有著豐富而偉大的民族哲學,它們對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意義。
2 傳統節日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對北京大學的考察中提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面對西方節日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傳播以及其中夾雜著的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影響,如何利用好中華傳統文化來積極應對西方節日文化的滲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近年來,浙江外國語學院堅持將習近平總書記的傳統文化觀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講話作為理論指導,以調查研究結果為基礎,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和育人功能,將其融入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2.1 以生為本,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積極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
浙江外國語學院是一所以外語為特色的綜合性本科學院,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提高思想品德的主動性、積極性,積極配合思政教育工作者實現教育目標,按照要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并自覺地把思想轉化為行動。如學校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開展“大家的節日”“傳統節日——從美食走向美感”等德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充分參與到活動中去,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強了傳統節日文化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使傳統節日文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了大學生的思想中。
同時,浙江外國語學院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特色,將文化、藝術、語言結合起來,通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互動,在大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融入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如鼓勵藝術專業的學生通過歌劇的形式,再現中華傳統節日故事,品味節日的藝術之美。引導外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向留學生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和習俗,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何看待不同國家的民俗節日文化”等豐富有趣的文化大餐,讓留學生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推動了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同時,也增強了中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中國語言文化學院的學生則用詩詞歌賦來展示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2.2 加強傳統節日文化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融入
習近平同志指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是一項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各種形式來解說傳統節日背后的歷史故事,并對其精神內涵進行深層闡釋,讓學生深入了解節日的文化意義和其所承載的民族精神,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
浙江外國語學院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積極探索思政課堂教育改革,強化“內容滲透”,重視傳統節日文化因素在思政教育課堂中的巧妙融入。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思考寒食節愛國、重陽節尊老等道德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哲學思想與清明的踏青習俗聯系起來,探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樣的探索與改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變得充實和豐富起來了,大大提高了德育教學實效,建設起了一批深受大學生喜歡的高校思想政治精品理論課程。
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邀請相關專業教師加入思想政治教師隊伍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做一個好老師,必須“要有扎實的學識”。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了提高學校教師德育實踐水平和增強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專門舉辦了學校德育品牌創建主題培訓活動,腳踏實地,扎實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政宣教工作。同時,學校還大力加強校外合作,發揮戲曲等非遺項目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中的載體作用,開展了傳統節日文化專題講座,邀請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進課堂。例如,學校于2020年11月26日邀請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地方戲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之一的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進校演出,在全校學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學校還設立了浙江(本土)民族民間藝術綜合實驗室音樂類非遺實驗分室,這是一項獲得浙江省財政支持的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建設項目。音樂類非遺實驗室除了承擔教育部、省社科聯,教育廳、文化廳等課題立項外,還收錄了清代昆曲,京劇、曲藝、音樂等手抄本300余冊,民國戲服近百件,皮影頭茬,古代樂器數十件,浙南地方戲曲夾纈兩萬余片、戲曲花板等藏品。同時實驗室為學生開設中國民歌教唱、中國戲曲教唱、民俗與音樂、戲曲文物等相關課程。學生通過選修這些課程,接觸到了非遺項目,體驗了“杭劇”“昆曲”等唱腔的經典片段習練,切身體驗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與魅力。
2.4 強化文化自信教育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注重中西結合
習近平同志說:“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而節日文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浙江外國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堅持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靈,通過“理論+實踐”的方式,一方面開設專題講座,請專家學者講解傳統節日的歷史人文背景,一方面通過德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使傳統節日變得更加鮮活和立體,賦予了傳統節日新時代的內涵。教師以傳統節日為德育載體,著力培養大學生形成守護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使中國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本民族優秀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然而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直宣揚“求同存異、兼容并蓄”,浙外又是一所外語類高校,在各國語言百花齊放的環境下,各國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在所難免。因此,學校在借助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能“一成不變”,應當合理地吸收借鑒西方節日文化中優秀的成分和方式來進行創新和發展。
3 結語
在全球化發展日益加劇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隨之而來的碰撞也在所難免。西方節日文化拓寬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卻也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影響了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念的確立。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第一線的高校,應充分利用好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這一德育資源,通過組織各種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改變校園中的中華傳統節日冷冷清清、西方節日大受追捧的現狀。并以此為契機,帶動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和沖擊下,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堅定其文化自信,促使其追求文化自強。
參考文獻
[1]陳曦喜,桑建全.文化自信的內涵及其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7,(9):22-30.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彭波.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N].人民日報,2014-9-10.
[4]時嘯鴿.文化自信視閾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2):90-95.
[5]王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理論政治課的探索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9):70.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作者簡介:鄭凝(2000—),女,漢族,四川廣安人,浙江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化學院俄語系在讀學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化研究;勞靈珊(1986—),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化學院俄語系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化、教育教學(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