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南寧市百靈路小學為例,分析家校共育存在教師對家庭教育認識不足,家長對自身的教育作用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等問題,論述新時代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學校層面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管理機制、教師層面提升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家長層面通過線上線下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使家校雙方統一認識、形成合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校共育 現狀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074-02
學生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自我教育的立體式系統工程。家庭教育是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是基礎性教育;學校教育則是由學校和教師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性實踐活動,是主體性教育。家校共育就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家庭和學校共同承擔教育職責,行使教育權利,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育學生的任務和目標。
在新時代核心素養理念指引下,南寧市百靈路小學建立起家校共育機制,充分利用豐富的家庭、社會資源,增加、擴大學生、教師和家長平等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形成資源共享、互促成長的氛圍,對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高家長的教育指導力及學生學習效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家校共育的現狀
(一)教師對家庭教育認識不足
南寧市百靈路小學現有教職工56人,其中26人是新入職的年輕教師,這些年輕教師有沖勁和干勁,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但大多缺乏教學經驗、班級管理經驗以及嫻熟的教學技能。他們對當前家庭教育的認識還不夠透徹,缺乏開展家校共育工作、與家長溝通的方法。如面對家長提出的一些問題不能從容回答,當家長因某些小事無理投訴時也無法有效應對,等等。
(二)家長對自身的教育作用認識不足
許多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自身教育作用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孩子上學是學校教育的事情,由此忽視了家庭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如我校有一名一年級女生家庭條件優越,父母給女生報各種興趣班,請一對一家教。每次學科測試,女生都能取得不錯的卷面成績,但她上課越來越不專心,常常一副懶懶散散的樣子。歸結原因,是家長忽視了自身的教育作用,導致孩子產生這樣的認識:就算在學校不學習,父母也會花錢請家教,自己一樣可以取得好的成績。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越來越偏離正常軌道。
(三)家長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部分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甚至用物質刺激或是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二年級有一名男生平時幾乎不與任何人說話,上課不專心,教師提問也不開口回答,上課途中還突然跑出教室;學校的社團他一個都不主動參加。筆者經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到孩子平時是由奶奶帶,父母早出晚歸,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但是孩子可能一個星期都不能見到父母。這名學生對父母沒有親切感,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上學沒有具體目標,不知道讀書有何用,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
二、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
基于家校共育工作的現狀分析,結合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手段,筆者初步探索從以下幾個途徑開展家校共育工作。
(一)學校層面,建立完整系統的家校共育工作機制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要開展完整、系統的家校共育工作機制,確保家校共育工作的順利實施。目前,學校制訂一系列家校共育的工作方案。例如,建立家長委員會并發揮有效作用。各班級家委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學習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家庭教育心得,收集匯總各班級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并將這些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學校。此外,如果遇到家長與學校、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時,家委會要及時參與協調解決。學校成立家委會,大大提高了家長參與學校建設的積極性,家委會成員熱情高漲,紛紛向其他家長分享意見和建議,以便及時、準確地了解學校的具體管理工作安排,學習更有效地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技巧,等等。
(二)教師層面,提升開展及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
在開展家庭教育工作中,教師自身深厚、專業、科學的理論知識是根基。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就是教師從理論、方法、內容和技巧等方面對家長進行指導,幫助家長加強科學育兒能力、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它不僅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指明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向,而且幫助家長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因此,在提升教師素養的過程中,更注重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提升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訓練,加強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豐富指導內容等。教師可以建立家校共育工作分享群,定期有針對性地推薦有關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的書籍和文章;通過網絡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技巧,學習共享才能實現閱讀效益的最大化;還可以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策略,教師要學以致用,在具體形式上,可以通過“曉黑板”教育軟件進行視頻教學、舉辦育兒知識講座、設立家庭教育咨詢箱,開展家長開放日、家長論壇、家長會、家長經驗報告會等,向家長傳授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進一步提升教師科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家長層面,通過線上線下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且是永不關閉的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且是永不卸任的老師。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有智育、德育、勞動教育、體育、美育。因此,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協助和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1.利用網絡平臺促進家庭教育工作有效開展
在新時代大數據的環境下,學校引進了“曉黑板”教育軟件這一網絡平臺,依托“讓學校教育更高效,讓家庭教育更科學”的平臺理念,學校多管齊下,在“育兒好文”一欄植入關于家庭教育的政策、學習心得、心理行為、家庭教育好方法等文章和視頻講座,讓家長不定期閱讀、觀看,系統采取打卡閱讀的方式進行監督、指導,促使家長掌握教育政策及育兒的方法。
2.開展活動擴大家庭教育的輻射作用
家庭教育不能靠說教,還要有行動、示范、活動和案例。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展示家庭教育的魅力。如開展“爭做三好父母”評選活動,評選出的“三好父母”上臺接受表彰并進行經驗分享。其他家長從“三好父母”的成功案例中受到啟發,進一步提高其家庭教育能力。又如,每年開展“親親一家人”親子系列活動,有“健康家庭大家轉——親子呼拉圈比賽”等體育健身活動,有“歡樂家庭大家唱——親子演唱比賽”等歌舞表演活動,還有“學習型家庭大家講——‘我愛我家講故事比賽”等語言類活動,幫助家長提升自身素質,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3.家庭教育為課堂學習提供實踐支撐
家庭教育不是重復學校的書本知識學習,家庭教育的主要著力點,第一是品德教育;第二是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實踐支撐,也就是生活的支撐、經驗的支撐。例如,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學習豆芽的培植、觀察記錄豆芽的生長特點,但一節課內不可能完整觀察豆子生長成一顆顆豆芽的。學生回到家中,就可以在父母的幫助和指導下一起種植豆子,觀察豆芽的生長過程,感受生命的力量。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愛護花草樹木、保護自然環境、珍愛生命等意識。家長參與到孩子的科學實踐活動中,既有利于激發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又密切了親子關系,增進親子情感交流。
家校共育是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家校共育是大教育觀、現代教育觀,意味著家校需共建平等互助的合作關系,實現家校積極溝通、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黃宏艷(1981—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學歷,學士學位,一級教師,就職于南寧市百靈路小學,南寧市骨干教師、南寧市良慶區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教育類。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