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 要】項目式學習就是由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根據教師所提出的任務要求來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設計解決問題的項目方案,參與項目的實施,展示項目研究成果,完成對項目評價的學習過程。這一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將其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實踐當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高中地理?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18
項目式學習就是當前教育界中非常熱門的方式之一,基于核心素養的人才培養背景,不僅能夠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更能夠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地理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學生的一大學習難點,將項目式學習引入高中地理課堂,能夠更好、更快地達成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一、項目式學習概論
(一)基本概念
關于項目,《英漢辭海》將其解釋為計劃、設計或者規劃好的工作。項目這一概念本身屬于管理學范疇,而后才被用到教育領域中。項目式學習源于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他所提出的“從實踐中學習”理論被視為項目式學習的前身,他的學生克伯屈于1918年正式明確了項目式學習的概念,含義為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依靠學生自身來建構知識,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再通過實踐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發展至今天,國內外依然對其有不一樣的理解。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項目式學習就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為探究某個問題,采取各種方式來解決項目中的各類任務的學習方式,以此實現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學習特征
1.以學科標準為中心。項目式學習運用于某一學科課程,就要始終遵循該學科課程標準來進行項目的設計。
2.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項目式學習和傳統的教育理念有很明顯的區別,從項目的選擇到項目的完成,從頭到尾都是學生在發揮作用,學生才是中心,教師只是引導者和支持者。
3.以問題為線索。項目式學習必須要以問題為線索,以問題為驅動,教師負責問題的設計,保證問題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不斷克服困難,直至取得成果。
4.實踐性和真實性。項目式學習需要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當中,具有實踐性和真實性的特征,學生可以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推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也就達成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教學流程
1.確定項目主題。項目的選題是非常關鍵的,關于項目主題的確定,必須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課程標準、學生學情、核心素養內涵、項目可行性等等。好的項目主題不可能是教師單方面的決定或安排,必須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商討,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
2.制訂項目計劃。項目的主題確定后,就需要制訂詳細可行的項目計劃,明確具體的時間和任務。項目一般會被分為幾個階段,整個項目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可行的方案,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有條不紊地推進,才能提高項目成功的可能性。
3.執行項目計劃。項目的執行,也就是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整個項目學習的核心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用到各自的知識和技能,并實現各自知識和技能的進一步發展。學生可以應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究,但是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這一過程還需要教師配合進行協調和指導。
4.制作項目成果。學生根據項目主題和計劃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完成了教師所布置的要求后,采取商討好的方式獲取所需要的學習資料,經過小組的反復商討,對學習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制作出各自的項目成果,項目成果可以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就需要依照真實的問題情境進行分析和操作,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技術運用能力都得以體現和提升。
5.展示項目成果。學生在完成了各自的項目成果后,就需要進行成果展示。不同小組的項目成果不同,成果的展示環節可以形式多樣,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可以得到展現,有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表現和表達能力,這也屬于核心素養的內容。
6.做好總結反思。項目式學習的評價工作是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評價不能單純地看學生的學習成果,要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評價的內容要更加廣泛,應當覆蓋學生從項目選題到項目成果的展示。不僅僅教師是評價的主體,更要將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引領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綜合教師的評價、學校的評價和第三方機構的評價,讓學生建立對自身地理學科學習更加客觀完整的認識。
二、高中地理項目式學習現狀分析
項目式學習和其他教學方式有所區別,對于地理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會有一定的要求,雖然當前大力提倡應當在課堂上開展項目式學習,但是由于大多數教師的使用頻率不高,經驗相對缺乏,一些地理教師沒有信心和動力加強對項目式學習的研究和應用。有的地理教師認為在課堂上使用項目式學習方式的主要障礙就是課時的緊湊和教育資源的缺乏,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有限,并沒有針對地理課程開設專門的實驗室,僅僅依靠教師進行項目式學習的教學設計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很多學生習慣了教師帶領的學習模式,在項目式學習中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無法和他人團結協作,且針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目前也不夠完善,片面看重學生的成績,缺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高中地理項目式學習的教學實踐應用
(一)項目式學習設計思路
1.確定主題。確定項目的主題是整個學習工作展開非常關鍵的一步,但并不是所有高中的地理知識都適合項目式學習的方法,教師必須要綜合考慮,包括課時和課堂教學環境。
2.明確目標。在確定好項目的主體后,就應當圍繞項目主題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必須要圍繞當前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進行設計,同時又要將目標分層,實現學生的階段性提升。
3.設計問題。確定項目主題并明確學習目標后,教師需要將項目主題進行拆解,將整個項目拆解為一個又一個具備探究價值、具備現實意義、能夠啟迪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問題。
4.設計評價。地理課程改革強調應該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那么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也應當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二)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
1.合理安排時間。項目式學習需要全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來完成一系列的問題和任務,最終讓學生得出項目成果。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收集、分析、整理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以此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和過去教師直接對學生講解答案的形式不同,所以項目式學習要比其他教學方式方法花費更多的時間。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學習壓力最大的時期,地理又是高考中的重點科目,學生的學習時間非常緊湊,地理課程的課時本身又較少,所以在課堂上展開項目式學習,必須要教師合理安排好時間。地理教師可以將課上和課下相結合,做好統籌規劃,分配好學生在課堂上和課余生活中需要完成的任務,將課上的時間充分利用好,并且保證學生在課后的學習負擔不會過于繁重。
2.整合學習資源。考慮到并不是所有的高中學校擁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都能夠支持項目式學習在實踐中的開展,對于一些教學條件不夠完善的學校,項目式學習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只能夠運用在課堂上,而大多數師生對于項目式學習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學生在課后收集資料會相當困難。對此,地理教師必須展現出自身的專業性,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為學生拓展推薦各種各樣的地理資料收集渠道,整合相應的學習資源,或者直接為學生分享必要的資料,但要避免直接給學生提供答案,只是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積累,為學生自主處理問題做好準備。
3.教師要做好指導。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本位,教師必須要明確不同的角色定位。作為項目的設計者、引導者以及監督者,在項目主題的確定和計劃的制訂階段,地理教師必須要和學生共同商討確定主題,制訂方案,對學生的建議予以尊重和采納,扮演好參與者的角色。在項目的執行階段,地理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逐步根據所制訂的目標來完成相應的任務,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讓學生能夠逐步理解項目的意圖和作用,保證學生的項目式學習不會偏離正常的軌道。當學生遇到障礙或者陷入困境時,教師要及時落實對學生的幫助和指導。而在學生展示項目成果時,教師需要對課堂的秩序和紀律加強管理。最后,在評價學生的項目式學習過程和結果時,教師也要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基礎上給出自身的綜合評價,落實對學生的肯定和指正。
四、高中地理項目式學習的案例分析
(一)項目依據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作為項目式學習的案例進行分析,圍繞本章內容設計了“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和諧發展”的項目主題。
1.項目課程基礎。項目主題是“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和諧發展”,本項目主題的確立要立足于高中地理新課標、章節內容和學生的經驗,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的三節內容為主要學習框架,在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需要達成的目標是了解陸地上各種水體的類型,了解各種水體之間的轉化規律,了解當前人類對于水資源的利用現狀,通過把握當前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來意識到水資源的有限和節約、循環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措施,學會和自然和諧共生。第一節內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環”,第二節的內容是“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三節是“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高一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習,對于自然環境和資源分布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也了解到了當前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現狀,為本章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項目來源。本項目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資源問題,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但我國又是一個水資源匱乏、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雖然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因此,加強對我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視,做好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解決我國目前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問題的必然選擇。
3.項目特征。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問題也真實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很多學生都會有切身的感受。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有關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水污染問題的資料,本項目具備真實性。由于本章節的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將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得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對策,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本項目具備可行性。
(二)項目設計
1.確定學習目標。本項目的學習目標圍繞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解釋來設計,階段認知目標是引導學生建立對我國水資源分布、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現狀建立一定的認識,通過學習來掌握節約循環利用水資源的措施。綜合思維目標則體現在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把握,水資源分布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成因,強化學生的協作意識,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地理實踐力素養體現在學生通過開放性的探究活動,切實提高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最終目標的達成則旨在讓學生建立對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
2.明確項目問題。本項目的主題為“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和諧發展”,那么核心問題就與項目主題關聯緊密,如“面對當前我國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問題嚴重的現狀,我們應該如何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實現對水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問題包括“你所在的地區的水資源分布情況如何?存在哪些水污染問題?能列舉其中的關系嗎?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面對當前的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嚴重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做?”對于學生基礎性內容考查的問題包括“陸地水體有哪些類型?自然界的水循環指的是什么?海水運動是怎樣的?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原因是怎樣的?”
(三)項目實施
圍繞本項目的主題,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和設計問題的方法,引領學生逐步深入學習,使學生把握當前我國水資源現狀,對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一定的認識,了解當前我國水資源利用問題及原因,從而構建人類和諧的地理觀念。當學生完成課堂上的學習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作能夠體現項目主題的成果,形式可以不做限制,學生可以利用課堂以及課后的時間來完成。當學生在地理教師給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項目成果后,教師就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組織學生展示各自的成果,同時予以學生客觀完整公正的評價。針對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以及具體的項目成果來進行合理的評分,綜合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后,選出優秀的小組和項目成果,評選出優秀的個人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對項目式學習的要求和內涵有切實的把握,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做好項目式學習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助力學生地理的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任迎峰.高中地理體驗式教學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21.
[2]劉明泉.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項目式學習研究[J].地理教學,2021(12):29-33.
[3]黃小燕.基于項目式導向的高中地理假期實踐作業應用設計——以調查“居民小區垃圾分類”為例[J].地理教學,2020(04):59-61.
[4]汪濤.高中地理課堂運用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與反思——以“垃圾分類”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163.
[5]李慎重.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與實施——以“交通運輸線的布局”為例[J].地理教學,2017(1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