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青
【摘要】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推行與普及,更重視的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課程改革更是作為一線教師迫不及待完成的任務。統編版自讀課文的文本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上不僅要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而且需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從統編教材的自讀課文說起,談談教師如何利用“舉網以綱,千目皆張”的教學策略,以導學案實施策略,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能力,知識構建,順勢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導學案;部編教材;自讀課文;知識遷移
一、統編教材自讀課文的編排特點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充分借鑒國內外母語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圍繞閱讀這個核心任務,創新設計,構建了全新的閱讀編寫體系。同時,試圖構建一個“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自讀課文從編排上,一般處于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從整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出發,無疑,最后一篇自讀課文就承擔著讓學生把已掌握到的語文要素運用到自讀課文中、把本單元的核心要素運用到實踐中的任務。
如何用,也是統編教材在自讀課文編排上的一個精心設計。自讀課文沒有課后練習與預習的具體要求,這最大限度地給學生的自主閱讀留出空間,避免了教師以課后習題來主導課堂的情況。統編教材對于自讀課文的編排,是以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來設計的。在這個基礎上,是否意味著一線教師對于自讀課文可以完全放手,任憑學生自主領會呢?并不是的,在掌握本單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如何利用自讀課文的編排特點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研究的能力,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
二、自讀課文的教學原則
(一)把握單元教學目標,滲透單元語文要素
在學習新單元的課文之前,教師要把握好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清晰單元的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清楚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難點。同時,教師還要清楚自讀課文中哪些語文要素是不需要精講的、考慮學生的原有認知,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
在落實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師要把握這個單元的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關系,考慮如何讓學生沿著從易到難的學習發展路線,實現從“學”到“用”的升華;滲透自讀課文的語文要素,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自讀課文,從中找出可以升華的知識點,從而完成知識遷移的過程。
(二)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自讀課文的編排意圖為實現教學上由“扶”到“放”、由“學”到“用”的目標。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不倡導教師課堂上的“獨角戲”,避免在講讀課文中的“精講”“細講”。在講授時,教師必須“刪繁就簡”。這可能就是自讀課文與講讀課文最大的區別。“自讀”強調由“課內”到“課外”延伸,同時也體現了由“教師引導”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對于小學生,滲透單元語文要素,進行自主閱讀文章,實現雙線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獨立完成。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進行評估,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給學生構建有效的知識支架。在支架的引領下,讓學生有法可循,能夠自主探索,在粗略的支架基礎上不斷豐滿,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發展自己運用語文要素的能力。在為學生構建知識支架的同時,又拓展到課外,學以致用,拓展遷移。
“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如何貫徹“單元教學目標”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兩大教學原則,落實學生自主閱讀、掌握語文要素、自主構建知識框架、拓展遷移到課外的任務?“導學案”把這些目標、任務等在課堂上行云流水般地落實好。
在分析統編教材自讀課文的編排特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在教學策略上可采用“舉網以綱,千目皆張”的方法。綱是“大繩”,提網只要抓住大繩子,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了。抓住了關鍵,就能帶動其它環節。筆者認為,“導學案”可看作自讀課文教學中的“綱”,抓住導學案,學生的知識遷移自然而然就會被帶動發生。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對于部編教材中自讀課文的教學,教師需要抓住課文的主流問題,逐層擊破,切忌以精讀課文的教學方法生搬硬套。
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在柏林》的自讀課文為課例,講述“導學案”如何充當教學中的“綱”,讓其“網眼”順勢張開,幫助學生撐起學習自讀課文的知識框架,并實現知識框架遷移運用的發生。
三、巧設“導學案”,優化教學效果
《在柏林》是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最后一篇的自讀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為小說主題。因此,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體會真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感動。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通過對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并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
小學生對于小說體裁的課文,還是比較陌生的。在《橋》《窮人》這兩篇教讀課文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感受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已掌握一定的方法:舍己為人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窮苦漁民桑娜與丈夫心地善良的高尚形象。學生能在《窮人》的課后練習“小練筆”中遷移運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在柏林》這篇文章中,學生應該在掌握感受人物形象的語文要素的基礎上,對小說的特征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關注小說的情節、環境、人物形象,而且能區分小說體裁的文章。因此,在設計《在柏林》的導學案中,就確定了以“了解微型小說”的文體特征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柏林》的導學案分為三個部分設計,也正是課堂程序分為三個環節的體現。這讓課堂更具循漸性、構建性,讓學生實現從易到難,從鞏固教讀課文的語文要素到構建自讀課文的知識框架的升華。下面,以《在柏林》的導學案設計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課例說明。導學案分為三大部分:
(一)預習案
導學案第一部分是課前的預習案,預習案有四道題目。第一、二題是為掃清學生閱讀小說的生字、生詞障礙而設的,題目是“給加點字注音”和“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讓學生在課前查閱字典,把難懂的生字詞進行自主理解,流暢閱讀。這也實現了教師在自讀課文的教學課堂上留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的設想,取代了在課堂上細講自讀課文生字詞的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