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琬斯

“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行情。”上面這句話直指“半醫半商”的眼鏡行業:一副眼鏡,少則數百元,動輒上千元,其背后究竟有多大利潤空間?近日,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月鏡片)向創業板IPO發起沖擊,其招股書也揭開了眼鏡行業的冰山一角。
明月鏡片成立于2002年,主要經營地為江蘇丹陽,主打鏡片生產。根據招股書,鏡片業務對明月鏡片的主營業務貢獻最大,2018年至2020年,這部分的銷售收入占比接近80%。
對于成本價,明月鏡片的招股書說得很清楚:2020年,每片鏡片的成本6.77元,每副眼鏡的成本僅有60.33元。
如此看來明月鏡片的成本價并不高,其成鏡的終端銷售價格又如何呢?中新經緯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明月鏡片旗艦店看到,銷量最高的一幅眼鏡配置非球面鏡片,折射率為1.56(較薄)的成鏡價格348元;而配置智能變色鏡片,折射率1.71(超薄)的成鏡價格高達1498元。
明月鏡片招股書顯示,2020年,鏡片產品與成鏡產品線下直銷毛利率分別為66.88%與27.11%,而電商自營的毛利率卻高達91.70%與71.82%。
一位眼鏡零售業資深人士透露,明月鏡片在電商渠道的高毛利率得益于其已經建立起品牌效應后,獲得了線上定價話語權。但對整個行業來說,電商平臺上的毛利率一般只能達到50%至60%,“618”“雙11”等節日營銷下,毛利率只會進一步降低。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很多人認為眼鏡行業“暴利”,實際上賺錢難。他表示,實體眼鏡店并不是單純靠出售鏡片與鏡框獲利,還有技術與驗光服務。除了租金、水電費、人工管理費用等,實體眼鏡店還將驗光、接待、售后等費用都納入鏡片、鏡框的費用中,形成了巨大的價格反差,才讓人們覺得眼鏡行業“暴利”,但實際上利潤空間并不大。
明月眼鏡的凈利率也從側面印證了上述人士的說法。根據明月眼鏡的招股書數據計算,其2018年至2020年的凈利率僅為8.21%、14.58%、15.11%。
雖然電商平臺自營的明月鏡片并沒有線下門店需要負擔的租金、水電、驗光服務等開銷,但也需要承擔推廣費、管理費、物流庫存等費用。鏡片只是半成品,還需要根據消費者的屈光度情況和其他要求,進行進一步裁切等工序才能最終裝配到消費者選購的鏡架上,加工費與加工設備的采購費用也是消費者忽視的。
“還有在‘618’‘雙11’等大型購物節期間,可能前期投入好幾萬的推廣費用,但忙活到最后,只是店鋪銷量比較大,排名往前靠,明面上流水增多,實際上經過降價,產品利潤進一步下降,忙活半天卻賺不了多少錢。”上述業內人士坦言。
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表示,從技術上來說,鏡片企業并沒有太高的“護城河”,很容易被模仿超越。對于明月鏡片這種面向消費端的企業,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并不是科技溢價能力,而在于品牌溢價。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指出,鏡片企業本身屬于制造業,技術壁壘并不高,眼科矯正手術、角膜鏡、隱形眼鏡等新興技術,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沖擊,需要相關企業認真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