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修冉
【關鍵詞】公司治理;控股股東;資本多數決;路徑參照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1)07-0191-03
我國的公司治理水平在世界甚至亞洲地區范圍為處于較低的水平,未能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相匹配,有關公司治理的丑聞事件屢見不鮮。為提高我國公司治理水平和效用,眾多企業、上市公司及實務部門、理論界進行了不懈的摸索和嘗試,我國先后對《公司法》進行3次修改并出臺了5部司法解釋,在執法、司法方面亦有不斷地更新和進步。然而,經過長達幾十年的探索與努力,我國公司治理水平儼然未達到預期。如何拓展思路,打破舊有的思維定式,跳出既有成果的怪圈,突破公司治理的瓶頸?這是當前公司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充分認可并肯定控股股東在股權集中制公司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為基礎,圍繞控股股東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系統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規則,在當下顯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1 我國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
1.1 公司組織機構存在固有矛盾
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包括公司內外關系中的三大固有矛盾:一是投資者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即所有者或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二是所有者或股東相互之間的矛盾;三是代表股東、經營者和勞動者利益的公司本身與其債權人、債務人等外部當事人之間的矛盾[1]。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公司內部之間的矛盾,主要包括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矛盾;二是公司內部與外部的矛盾,比如公司與其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矛盾,傳播較廣的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司存在治理問題的原因是公司是一個利益交織、錯綜復雜的組織,在公司內部和外部存在眾多相抵觸的利益體,他們因為某一共同的目的集合在一個公司當中,但又無時無刻不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假設的“經濟人”一樣,公司中的每一個利益體都是精于計算、善于盤算的“經濟人”。 公司治理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協調和解決這些固有矛盾[2],在不違反公平原則的前提下平衡各方的利益。從這一角度來看,公司治理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規范的形式使公司的各利益體之間達到盡可能平衡的狀態,以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2 股權集中制公司難以實現獨立治理
毋庸置疑,一個公司的類型也直接影響它的股權結構。公司類型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兩類,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開放開性股份有限公司、封閉性股份有限公司和開放性有限公司、封閉性有限公司。開放性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或是集中或是分散;但封閉性有限公司的股權集中化則表現得更加普遍。我國的公司有國家控股和私人控股,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絕對或者相對控股則愈加常見,股權結構的“一股獨大”態勢十分明顯[3],這一狀態在當下仍是主流,并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公司治理領域不可回避的問題。然而,作為開放性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權結構十分分散,相對而言,公司組織機構的獨立治理更容易實現。
1.3 控股股東易利用主導優勢濫用權力
公司的控制權從來都是緊俏且從不過時的“產品”,而公司控制權的分配與其股權結構有關。股權集中度與經營者對公司的控制呈負相關關系。換言之,公司股權越分散,某一股東或少數股東就很難實現對公司的控制。此時,公司的控制權便容易落在經營者手中。在股權結構相對分散的公司,其控制權極易把控在經營者階層,此時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分離,由此產生的“代理成本”問題促成公司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本文不再贅述。
2 現行公司治理對控股股東規制缺失
2.1 法律對控股股東規制缺失
現行公司治理是一個沒有控股股東的公司治理。控股股東擁有一個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并且如何有效防范控股股東濫用權力損害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應當是公司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但是在公司治理當中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我國的《公司法》中檢索“控股股東”4個字,僅出現3次,其中包括第21條[4]、第216條的第二款[5]和第四款[6]。關于控股股東實質內容的規定只有第21條且該條是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共同規定,其余兩處是對控股股東和關聯關系概念的解釋,而沒有對控股股東的專門規定。國外的公司法同樣對控股股東的關注度不夠,在各國公司法立法條文中能明顯地解讀出來。公司治理總是把目光放在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在股權分散的現代公司中存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情況,這期間會產生代理成本。各國的公司法總是想在其中尋求一個最完美的平衡點,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在股權相對集中的公司,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關系容易被忽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2 控股股東是封閉性公司的事實治理主體
“三權分立”學說自孟德斯鳩創立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將權力進行拆分,利用權力制衡權力似乎是一個完美且穩固的制衡方法。此種思想在公司治理過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公司中由不同的機構行使不同的職權,它們之間相互分工、互相制衡,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公司治理中存在4個機構,分別是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經理,它們分別在公司負責公司事務決定權、重大事項的決策權、檢察監督權、事務執行權。但是,股權集中制公司仍然占據絕大多數,這就使得公司治理設計的一整套分權制衡體系難以在此類公司中發揮效用。監事會制度是為人所詬病的法律移植,我國尚未建立如德國一般完善的工會制度,在實踐中監事會制度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監事會的產生與董事會十分相似,就算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甚微,但仍在控股股東的控制之下。經理作為公司事務最直接的執行者,其擁有的權力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受制于經理是董事會直接任命的,所以經理也在控股股東間接控制之下。所以,在公司治理中引入對“關鍵人”即控股股東的規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3 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現象多發
需要注意的是,控股股東不同于普通的股東,雖然股東地位相互平等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在“資本多數決”理念的指導下,控股股東享有公司實際的控制權,由此看來,股東間的平等只能達到形式上的平等,而非能實現事實上的平等。資本從來都是一個公司的命脈,它是一個公司存在和發展最重要的支撐。所以,以出資額的多少決定一名股東的表決權,進而決定他在這個公司的話語權和地位,這無疑是一種公平、合理的機制。除此之外,無論是按照全體股東平均享有表決權,還是以投資者進入先后順序論資排輩享有不同的表決權,都無法與公司這一組織形式的根本利益和目的相契合,當然也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治理能力和效率,最終影響公司的長遠發展。所以,股東平等不僅指形式和表面上的平等,更應該是事實上的平等。我們在堅持股東平等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尋求各種法律措施對控股股東進行規制,爭取實現事實上的公平。
3 公司治理改革新方向:將控股股東納入規制視野
控股股東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無可替代和實至名歸的地位,可以先判斷公司屬于股權集中制還是股權分散的模式,是否形成控股股東或者“一股獨大”的局面,把公司治理的類型分為控股型公司治理模式和非控股型公司治理模式。在控股型公司治理過程中,為貫徹“股東平等”的原則,不管是控股股東還是小股東,都有參與公司治理的資格。因此,當務之急是在控股型公司中確立一種新的治理模式,即控股股東中心主義模式。這就要求立法尊重現實,將控股股東納入公司治理的主體。
3.1 控股股東主體地位的正當性
眾所周知,控股股東的權利并非公司法法定的權利,而是在公司運行過程中事實上形成的權利。之所以控股股東在公司日常運營過程中能成為實際的控制人,歸根結底是遵循“資本多數決”的原則。經過此種公司法設計的權利組織機制,控股股東憑借其表決權控制了股東會,進而控制它的下級機構,即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在此意義上,一個公司的股權結構集中度能達到控股的程度時,公司治理就是控股股東個人意志的治理,其他的治理主體只是按照法律的規定扮演不同的角色,公司治理就是在控股股東的控制之下,分權制衡原則在公司法的制度構造安排中也未能發揮真正的效用。
控股型公司在我國眾多,引起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討論也是最多的。但是,眾多的公司治理實踐表明,控股股東對公司的控制具有合理和高效的一面。一方面,控股股東相對一般的小股東,對公司的投入最大、受益最大,也會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依靠自身擁有的資源幫助公司發展,會用相對長遠的眼光判斷公司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投資者是基于一個公司控股股東的聲望、實力等決定自己是否出資,其關注更多的是公司在短期內能否取得較多的利潤和收益,他們往往不關注公司的治理結構和股權構成。
3.2 控股股東治理模式的路徑參照
“雙層股權模式”在當今股份公司中比較常見,即股份公司的股份分為“普通股”和“特殊股”,享有不同的表決權。表決權是公司治理中最能體現權力的方式之一,在設置有表決權、無表決權等相類似的雙重表決權股權模式的公司中,股東表決權的大小并非按照其股權的比例或者所擁有的股份分配,而是根據公司章程中的規定決定其享有多大的表決權。當然,這并非對“股東利益平等”的突破。我們可以在借鑒這種模式的基礎上稍加改造,將其引入控股股東主義治理模式,在此種模式構造中,只有控股股東享有公司治理的權利,而剩下的股東可以暫且將他們定義為沒有表決權的股東,這就順理成章地形成以控股股東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控股股東中心治理模式面臨民主制度價值的拷問,不可否認,當下盛行的雙重股權模式被人們詬病的是它背離了股東平等、民主原則,而在控股股東治理模式中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公正、平等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公司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逐利性,而且公司集權意味著更高的效率,一些成功的大公司往往集權程度非常高,因此控股股東中心主義追求的絕非民主而是集權。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格爾根.公司治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2]甘培忠.公司控制權的正當行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李建偉.公司制度、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王文宇.控制股東與公司治理——臺灣法制的分析與改革方向[A].北京大學北京論壇辦公室.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全球化趨勢中跨國發展戰略與企業社會責任”法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北京:北京大學北京論壇辦公室,2007:571.
[5]甘培忠.有限責任公司小股東利益保護的法學思考——從訴訟視角考察[J].法商研究,2002(6):36.
[6]馮果,艾傳濤.論控制股東的誠信義務及民事責任制度研究[A].王保樹.商事法論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