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始終注重加強政治建設是我黨逐漸走向成熟,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卓越成績的關鍵所在。從理論邏輯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是我黨加強政治建設堅實的理論基礎;從歷史和現實的邏輯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需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從加強政治建設的角度看,黨成立一百年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奠基與開端、曲折中探索、修復與優化、走向成熟四個階段。其經驗啟示是:必須緊密結合黨的歷史使命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黨的政治建設要與黨的其他各項建設協調共進,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以實現人民利益為己任。
關鍵詞:政治建設;百年歷史;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3-0005-03
政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的建黨準則,它既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進行的實踐探索,又是在現實發展中黨面臨著的重大現實問題。政治屬性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第一屬性,從一大開始,黨就始終進行著提升自身領導能力、政治能力的政治建設的探索,在曲折中不斷地取得進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將其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并置于首位。在黨的百年生日之際,總結黨的政治建設的百年歷程,探尋黨的政治建設的經驗啟示,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加強政治建設的內在邏輯
從理論邏輯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是我黨加強政治建設的豐厚沃土和堅實理論基礎。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特性和根本出發點,就是要不斷加強政治建設,這也是黨砥礪奮進的動力[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源源不斷地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吸納思想、精神營養,始終堅持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己任,也正是這些鮮明的理論旗幟,引領著我黨百年政治建設發展的方向。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建設的基礎,因此中國共產黨以此為抓手,夯實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確保黨的純潔性,永葆黨的先進性,最終確保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歷史邏輯角度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綜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中國共產黨歷經波折,以拳拳愛民之心贏得了千萬勞苦大眾的支持,披荊斬棘一百年,最終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國家解放、民族獨立、人民幸福,其根本和關鍵是我黨始終重視加強政治建設,不斷提升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歷史早已證明,我黨忽視政治建設的時期,就是革命和建設遭受挫折和困難的時期,而與之相反的是,我黨加強政治建設的時期,就是不斷取得勝利和進步的時期[2]。因此,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需求,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
從現實邏輯角度看,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政治建設是現實的深刻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正在轉型,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應提高,在這個大背景下,黨內出現了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依然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種種矛盾和問題,有些經不起考驗的黨員干部因為政治立場不堅定,喪失了擔當精神和奉獻意識;二是當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外部考驗、風險都已尖銳地擺在我黨面前,因此更需要提高黨的政治領導力,要求黨員擺正立場,沿著正確的政治路線堅定地走下去[3]。
二、中國共產黨加強政治建設的百年歷程
(一)奠基與開端——在革命戰爭中開始黨的政治建設
從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就根據自身的歷史、政治任務以及政治方向,將黨的政治建設提上了日程,并進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在建黨之初,我黨通過制定黨的政治綱領的方式,根據政治實踐的要求,將全新的政治任務和政治建設內容,融入黨的政治建設中,從而初步構建起系統、科學的共產黨人價值體系和終極目標,以此來向世界宣告我黨的歷史使命。在篳路藍縷的革命戰爭時期,我黨的成長和發展歷經磨難,其典型代表性事件就是黨內曾出現的左傾錯誤,盡管這是一種革命道路的探索,但是對黨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4]。為了撥亂反正,盡快糾正這種左傾錯誤路線,1929年在福建古田,我黨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開始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提出加強黨的領導地位、進一步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等,更為重要的內容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自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我黨歷經新的考驗和挑戰,內憂外患同時襲來,在雙重的壓力下,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新的政治建設路線和新的群眾路線,號召廣大黨員和群眾團結一心,從政治、組織、思想等多個方面建設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共產黨打造成為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這實際上意味著我黨的政治建設將被作為黨的建設的基礎性內容,統籌在黨的建設這一宏大體系中[5]。也正是這一偉大建設目標的確立,才使得革命擁有了堅強、正確的領導核心,才使得革命擁有了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二)曲折中探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探索黨的政治建設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自那時那刻開始,我黨的歷史使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閱讀這段時期的歷史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執政經驗,導致國家建設以及我黨的政治建設出現了曲折,這既是深刻的教訓,也是一筆財富[6]。針對出現的問題,我黨開展了一系列的整風活動,對黨內出現的各種新問題予以肅正,加強全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及時肅清了各種腐敗問題,從而進一步加強了黨的政治領導力。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從執政的角度深入探討黨的建設問題,再一次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等相關組織原則,并提出黨需與群眾緊密相連,從而打開我國政治建設的新局面。但是,非常令人遺憾的是,反右斗爭在推行過程中的擴大化,使得黨的政治建設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我國的建設事業遭受了“文革”的浩劫。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這一時期困難重重、問題重重,但這一時期內就黨的政治建設所做出的種種探索,仍然是我黨政治建設歷史中的濃重一筆[7]。
歷史的經驗證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依規治黨,必須將建設成果制度化。這是我黨作為執政黨、作為黨員人數眾多的政黨,順利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保障,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純潔性的關鍵。譬如,將黨的政治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寫入《黨章》,將黨的政治生活準則編入相關規范和規則,將黨的政治紀律以“條例”的形式予以明確,將黨對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定成“規定”,將密切聯系群眾作為黨的工作作風納入工作細則,來指導各級黨組織的具體工作……諸如此類的相關措施,皆成為提升我黨執政能力的有效措施,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我黨的政治建設。
(三)修復與優化——在改革開放中推進黨的政治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一段時期,我黨將政治工作重點著眼于撥亂反正,糾正“文革”中的錯誤,確立正確的政治路線,從而維護國家、社會的穩定。針對黨內的思想松懈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四項基本原則”,要求全黨、全社會必須堅定推進改革開放進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這就為有效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侵蝕而豎起來一道堅實的屏障[8]。隨后,在黨的十三大上,確認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因此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與“四個現代化”密切相連,并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二十世紀末,根據“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歷史之問,在全黨展開了“三講”(即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的學習活動,我黨的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新世紀伊始,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要求全體黨員必須在思想上與黨中央同心同德,嚴守政治紀律。綜上可見,我黨一如既往地強化政治建設,確保了黨內團結,確保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目標如一、順暢開展。
(四)走向成熟——以全面從嚴治黨深化黨的政治建設
經過長期不懈奮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有了顯著成效,社會大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黨和黨員面臨著全新的考驗。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黨中央將工作重心放在不斷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轉變黨的作風,凝聚起全黨的向心力;將黨的政治紀律等嚴明化,化解黨內各種政治風險,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決抵制腐敗行為,肅清黨內政治風氣,從而加強黨內的團結力[9]。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將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核心地位,作為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課題。2017年黨的十九次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次會議上黨的政治建設問題被提到了戰略高度,并首次被納入黨的建設總布局。2019年,黨中央就黨的政治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加強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建設的六項具體制度,使黨的政治建設擁有了牢固的制度基礎。總而言之,我黨的政治建設自十八大以來煥然一新,從理論到實踐都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理論體系越來越豐滿,架構越來越完善,層次越來越豐富,這是鞏固我黨核心領導地位的堅強支撐。
三、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建設經驗啟示
(一)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緊密結合黨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共產黨員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永遠牢記人民,對共產主義保持信心,我們共產黨人必須永遠忠誠于黨和人民。對此,他指出:作為黨的干部,需事事為公,慎用職權,需坦蕩無私,不能以權謀私,不能私事高于公事。有些黨員干部為了一己私利、個人享受,大搞貪污腐敗,這嚴重破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嚴和信譽,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10]。因此,當前廣大黨員應繼續錘煉堅定的思想覺悟,增強“四個意識”,用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武裝自己。同時,在新時代,黨內政治生活作為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訓練場”,需秉持一貫的嚴格原則,結合黨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從而使廣大黨員干部淬煉出過硬的政治本領。
(二)推動黨的政治建設與黨的其他各項建設協調共進
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還需將黨的其他各項建設與之協調一致,確保共同進步,從而真正實現黨的建設的全面性。第一,需將黨的政治建設放于第一位置,以保證黨的建設的大方向。綜觀我黨百年發展歷程可見,黨的政治建設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被強調,在不斷地被加強,這既是歷史的需要,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光明的制勝法寶,是黨的建設的力量源泉[11]。第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其最終目的和出發點,都是為了在戰略高度上把握黨的發展方向,為了更好地明確黨的前進方向,為了更好地指導黨的各項工作。第三,以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其他建設,以從嚴管黨治黨來確保黨的建設成效。黨建作為一項復雜工程,需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指引,并突出政治標準的地位,以政治要求來提高黨的政治建設的成效。比如,在黨的思想建設方面,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領導我國人民鉚足干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嚴肅黨的作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宗旨,團結群眾,以堅實的群眾基礎和人民的支持為動力,為實現我國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努力;在黨的紀律建設方面,要以嚴格的政治紀律約束全體黨員。此外,還需在反腐敗斗爭中加強廉政建設,全面從嚴治黨。
(三)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以實現人民利益為己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當前黨的政治建設需以人民意愿為根本出發點和著力點,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綜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政治建設歷史,一直都是人民群眾為根本出發點:在革命戰爭時期,黨極其重視黨風建設,通過整風運動等措施嚴明群眾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使黨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擁護。近年來,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亂紀的黨員干部,嚴厲整頓黨風、黨紀,改變了黨內的紀律松弛、組織松懈現象,在新的歷史時期確保了黨的無產階級政黨特性。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黨的歷史使命為根本出發點,全面從嚴治黨,更加重視黨的廉政建設,以“堅硬的體格”、頑強的意志兌現了對廣大中國人民的承諾,推動著黨的政治建設走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核心
馬克思主義始終強調國家政權是政治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也是為了奪取和鞏固政權,但是與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政黨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政權,中國共產黨沒有自身的利益,掌握政權的目的是為國家、民族和人民服務,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才能始終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長期執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歷史安排,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當今中國,沒有大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核心問題加以深刻認識和認真對待,在這個核心問題上犯迷糊,造成的后果是顛覆性的[12]。
回顧我黨的百年政治建設歷程可見,黨的政治建設不但要立足具體的歷史條件,還需符合政黨的發展規律,始終以黨的中心工作為出發點和歷史使命。因此,目前黨的政治建設不但要遵循客觀規律,還需深入汲取黨的政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以新時代的要求和使命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核心,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方向,以解決黨內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為抓手,進一步嚴明黨的紀律,實現全面從嚴治黨,最終實現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宋學來.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百年嬗變:歷程、邏輯和啟示[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21(4).
[2] 李斌雄,楊竹蕓.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探索與實踐[J].學習與實踐,2021(4).
[3] 吳霞.中國共產黨加強政治建設的百年發展歷程與基本經驗[J].理論導刊,2021(4).
[4] 袁合靜.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紀律建設實踐與經驗[J].學理論,2021(4).
[5] 謝小飛,吳家華.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6] 邵雪,陳世鋒.中國共產黨建設黨內政治文化的理論遵循與時代發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7] 汪仕凱.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復合邏輯[J].行政論壇,2021(3).
[8] 張曉明,劉曉雪.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百年歷程與經驗啟示[J].觀察與思考,2021(3).
[9] 海娜.“制度—社會”結構下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領導科學,2021(3).
[10] 李新廷.如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內法規視角下中國共產黨責任政治建設的邏輯指向[J].學術探索,2021(3).
[11] 蒙象飛.中國共產黨政治認同建設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J].探索,2021(3).
[12] 齊衛平.黨的政治建設百年實踐:歷史經驗與現實創新[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1(3).
作者簡介:聶銘峰(1993—),男,漢族,陜西商洛人,單位為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