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莉
摘 要: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工作不僅能夠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同時還能夠在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從而形成園所的教育特色,為幼兒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在當前的學前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幼師的教育方式單一、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質量較差等。基于此,通過深入探究基于江海特色文化的幼兒園課程開發與利用相關策略,旨在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質量。
關鍵詞:江海特色文化;幼兒課程;開發;利用
學前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工作能夠有效奠定幼兒的各項學習基礎。但是在當前的學前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多幼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更注重培養幼兒的知識學習和記憶能力,忽略了幼兒興趣對其個人學習活動的重要影響,同時對本土特色文化的應用意識不足,難以形成園所特色教育。由此可見,依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園所教育特色是極為重要的。
一、設計參觀課程,拓展幼兒視野
南通地區的文化歷史悠久,對現代的幼兒來說,悠久的歷史知識可能比較陌生,那么我們在構建江海特色文化的幼兒園課程時,可以在課程內容中加入一些江海地區優秀文化,也可以在課程中設計城市展覽館觀賞的任務內容,使幼兒在城市展覽館中“尋寶”。
以課程設計活動為例,我在結合江海地區特色設計幼兒課程時,重點引導幼兒欣賞江海地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文化內容。比如,在建筑方面“青磚黛瓦”的翹檐造型,在藝術方面有著獨特方言與服飾的“通劇”,服飾方面獨特的織布、印染工藝,漁業方面的多種網魚器具等。此外,通過在課程中設計戶外活動的方式,我組織親子游、集體參觀等活動,帶領幼兒對地區周邊的古老建筑進行游覽,尋找身邊的風景美。比如,帶領幼兒到狼山上登頂千年古塔,或者到古鎮石港中欣賞江海地區的古代建筑。這樣,幼兒就能夠在參觀的過程中拓寬視野,從而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
二、開展實踐探訪,增加幼兒經驗
江海地區的民間藝術文化博大精深,手工藝產品種類繁多并且精美可觀。那么我們在設計幼兒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帶領孩子們近距離接觸近海地區的民間工藝,使幼兒在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對民間優秀藝術形成良好的探究興趣。
以筆者的課程設計活動為例,我在將江海特色文化與幼兒教育內容進行融合時,選擇了江海地區的竹編文化,手工藝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技術傳承的影響下,能夠應用竹子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如竹籃、篩子、魚簍、斗笠等,以及常用的家用工藝品,如屏風、蚊帳等。此外還有很多幼兒們都喜歡的小推車、竹蜻蜓、板鷂等。那么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帶領孩子們走進這些產品的制作工坊中,讓他們直接觀看這些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此外,我還將這些手工藝術的傳承者邀請到幼兒園中,帶領孩子們進行一些簡單的手工編織活動。最后,為了進一步密切家園之間的有效聯系,我還發動家長與幼兒一起從家中尋找一些手工藝品,將搜索到的照片或者實際物品放置到幼兒的活動區域內,如一些常見的鏤空、雕花的手爐以及精致的繡花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幼兒感受到身邊的江海地區特色文化,提升教育質量。
三、設計實踐活動,推動幼兒認知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及民俗風格。因此,實現江海特色文化與幼兒教育內容的有效融合,需要我們立足于幼兒的實際學習愛好,發掘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素材,并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術主題活動,在互動內容中加入江海特色文化,從而實現幼兒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在江海地區有很多特色文化,這些特色文化反映著不同地區的民俗傳統。我在設計幼兒教育內容的過程中,開展了以特色文化為主題的創意活動。比如,以南通地區特有的“通劇”為主題內容,我組織幼兒開展了“我是小演員”的主題實踐活動,同時在美術區中為幼兒布置了服裝、道具的制作等內容。此外,在傳統節日中,我將節日的主要知識以及傳統習俗的主要知識融入實踐活動中,從而實現江海特色文化與幼兒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如在端午節時,我設計了與小朋友們一起搜索江海地區端午民俗與慶祝內容的活動,和幼兒一起用各種花瓣做香囊,并用五彩的絲線編織平安鏈,并應用多種材料制作龍舟等。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實現江海特色文化與幼兒教育課程的有效融合。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工作是開闊幼兒思維、拓展幼兒知識的重要教學方式。但是在當前的幼兒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多幼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對本土特色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針對這種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模式改革,建立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學前教育模式,從而實現學前教育工作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熊源秀.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探究:以云南省普洱市幼兒園為例[J].普洱學院學報,2020,36(6):117-119.
[2]康佳.幼兒園民俗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