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太陽》一課為例,論述“三階五環”研修模式在習作單元課例中的應用,聚焦“目標內容精準定位”“教學方法策略優化”“學生能力發展提升”,從而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三階五環”研修模式 習作單元 課例 《太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027-02
習作單元是三到六年級統編語文教材的創新點。習作單元的編排設計凸顯了統編語文教材對習作的重視。習作單元的體例與普通單元有所不同,先安排兩篇精讀課文,然后是“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之后是兩篇習作例文,最后是單元習作。其中,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定位與其他單元不同,直接指向表達,強調從閱讀中學表達,課后練習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例如,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整個單元通過一系列閱讀和習作活動,引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圍繞單元語文要素,教材編排了《太陽》與《松鼠》兩篇精讀課文,強調從閱讀中學習表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說明性文章的基本特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習作單元精讀課文教學該如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是許多一線教師使用統編語文教材最大的困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組建了研修小組,運用“三階五環”(“三階”即課例研修的三個階段:聚焦“目標內容精準定位”的研修、聚焦“教學方法策略優化”的研修、聚焦“學生能力發展與提升”的研修;“五環”指每一研修階段設置“設計—實踐、觀測—反思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策略—改進”五個研修環節)式,開展《太陽》課例研修。
第一階段:聚焦“目標內容精準定位”的研修
研修小組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把握第三學段的習作教學要求;對照學段要求,借助單元導語、課后練習題、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欄目等助學系統,吃透教材,篩選、梳理、轉換成本課教學目標要求。經過幾輪的教材析解專題研討,研修小組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太陽以及太陽對人類的作用,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2)能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列數字、作比較等基本的說明方法,體會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教學重、難點為了解太陽的特點,體會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進一步認識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研修團隊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教學設計。但在幾輪的課堂教學展示中,教學目標的達成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沒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課后評議反饋會上,研修團隊經過反復研討,查找出主要原因:教學設計與實施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課堂教學還是沿用舊版本語文教材慣常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學處理上還是更多關注課文內容理解與分析,沒能突出在閱讀理解課文文本過程中指導學生習得習作方法的教學重點。
如何擺脫舊版本教材閱讀教學的影響,利用好統編教材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得到體現?在廣西特級教師王麗玲的指導下,我們開展了第二階段的研修——
第二階段:聚焦“教學方法策略優化”的研究
根據《太陽》一課的單元地位及教材編排的意圖,結合單元語文要素,研修小組提出:本課的教學要體現“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整合,引導學生圍繞單元目標、課文教學目標,在閱讀中著重訓練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和梳理信息,總結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方法運用的表達效果,體現“精讀課文學方法”的統編教材使用要求。“提取關鍵信息和梳理信息,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也是五年級語文教學必須要補學的一個能力訓練點。因此,我們設計了主要問題:(1)課文介紹了太陽的哪些特點?為什么說太陽和人類的關系密切?(2)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清楚的?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指向課文內容的理解,目的是引領學生帶著問題通讀課文,感受太陽遠、大、熱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同時,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感受說明性課文語言的特點,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熱愛,達成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如:課文的開頭,以“后羿射日”這個神話故事導入新課,增加了說明性文章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課文最后4個自然段,用舉例子的方法寫太陽與人們關系密切,運用了“如果有了太陽,地球上的莊稼和樹木才能……如果沒有太陽,地球就會……”的句式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說明。文章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接近生活,富于童趣。
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指向說明方法的理解學習,重點落實單元閱讀要素。在教學中聚焦課文如何寫清楚太陽的遠、熱、大的特點,指導學生理解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如:“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要坐飛機,飛二十幾年。”通過“一億五千萬千米遠,三千五百年,飛二十幾年”這幾個數字,具體、清楚地寫出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從而讓學生理解“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的特點和作用。
再如,學習關于太陽“大”的特點時,要讓學生發現關鍵句中既有數字表達“一百三十萬個”,還把太陽和地球作比較,體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一百三十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通過比較,化抽象為具體,把太陽“大”的特點寫得清楚明白。
經過兩輪的設計、展示、觀測、反思、改進之后,我們把課堂觀測點聚焦到“學生能力發展提升”。本課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哪些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第三階段的研修——
第三階段:聚焦“學生能力發展提升”的研修
首先,是思維能力的發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品讀課文第1~3自然段,思考課文是用什么說明方法把太陽的這些特點寫清楚、明白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借助文本,通過聯系生活、上下文,抓關鍵詞,概括歸納等方法,體會太陽的特點,進而提升思維能力。又如:學習了《太陽》,誰能說說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能利用太陽進行哪些發明?讓學生以生活為依托,激發創造欲望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思維得到發散和提升。整堂課教師都在想方設法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和動力。從課堂觀測來看,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已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是語文綜合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學生在四年級學習《鯨》這篇課文時已初步認識了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基本的說明方法,已經有了初步讀懂說明性文章的能力;到五年級學習《太陽》這篇課文時,學習的側重點發生轉移,由認識這些說明方法,提高到要讓學生明白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及說明方法的運用,體現了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本課教學,不僅僅關注課文常識性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著眼于說明方法的學習及語言表達,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鼓勵學生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嘗試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體現“輸入—內化—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讓學生在語言表達訓練中把課內語言轉化為自身語言知識體系,使文本語言和知識在轉化過程中再一次得到提升。
本課例經過三個階段的研修,每個階段經歷了“設計—實踐、觀測—反思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策略—改進”五個環節的打磨,教學設計才略顯成熟,充分體現了《太陽》作為習作單元首篇精讀課文的開篇引領作用。通過對課例的研究與實踐,研修團隊進一步明確了統編語文教材的使用應關注文體特點及單元編排特點,構建了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課堂教學模式,落實了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
注:本課題為2019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教師教育發展的主題式校本教研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B2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小燕(1973— ),女,廣西合浦人,大學專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