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改
摘 要: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和時間的不斷推進,中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而教育也受到了日益變化的科技發展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之下,中國的人才培養方式也不同于以往,除了提高學生的文化專業成績,還更加注重培養綜合性的學科人才,希望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不僅僅給予學生智力方面的培養,還能夠給予學生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培養。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就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觀念。文章從這樣的教育觀念出發,展開討論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當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課堂教學轉變;實踐
一、 引言
有關語文核心素養的界定,從狹義上來講,就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逐漸形成一定能力,并且最終創造出具有語文學科特性的成就。從廣義上來看,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就是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基礎之上,在教育創新實踐的過程當中,尋找新的突破和變革。從以上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結論來看,教師在現當代的語文教育工作當中,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任務,首先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了相應的語文知識之后,能夠獨立創造出一些具備語文學科特征的成就。其次,教師的語文教育工作開展,同樣離不開中華優秀文化的傳遞,通過這種文化元素的傳遞,完成中華文化的延續創新使命。文章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轉變研究,就緊緊圍繞著這兩個中心任務開展。
二、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主要局限性分析
(一)對文章的淺層內容過度解讀
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工作的時候,都會把教學工作做得非常細致,對于閱讀文本的內容也會進行深度的挖掘。但是筆者之所以把一部分教師的這種教學行為稱之為“對文章表層內容過度解讀”,就是因為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情況來看,部分語文教師進行深度挖掘的往往不是文章的內涵或者文章延伸的其他內容,而是文章的寫作技巧,也就是學生在未來的語文應試當中可能會運用到的解題方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語文閱讀篇目當中的課后習題主要有:第一,文中說,百草園似乎“確鑿生長著許多野草”,但卻是作者童年時的樂園,樂園之“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第二,嘗試用一兩個詞語,描繪在百草園內的生活。第三,有人說文中美女蛇的故事和文章內容無關,可以刪除,針對這個說法,你是怎樣的看法?大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這篇閱讀文本教學的時候,都會根據課后習題的設問,逐漸推進課程教學進度。針對第1個問題,教師主要會引導學生去梳理本篇文章的結構,第3個問題,就涉及了對文本描寫的挖掘。這時候,有一部分語文教師就會讓學生通篇尋找文章當中,關于描寫百草園之樂的內容,還會對“確鑿生長著許多野草”這句話進行深度的剖析和解讀。第3個問題,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問題,不論學生本著怎樣的態度,只要能夠言之成理即可。針對這一個問題,教師也不會過度深入地分析。那么最后來總結教師針對這篇內容的教學思路,主要是把重點放在了對百草園之“樂”描寫內容的尋找,還會從描寫方法、作者情感等方面來概括這些樂趣,解讀作者認為記憶中的百草園似乎確鑿生長著許多野草,但作者仍然認為百草園是自己童年時的樂園,這主要涉及的是本篇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讀。最后就不難發現,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總是把重點放在文章描寫方法的總結和梳理、作者思想感情的挖掘等方面,像這樣來劃分教學重點,事實上是有非常強的目的性的。文章的描寫方法、思想感情的概括,是學生在進行語文測試時,閱讀文本當中經常考到的問題,只要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得當,經過反復的訓練和強調之后,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一套固定的答題模板。這就是筆者為什么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總是對表層內容過度解讀的原因所在。教師總是呈現出簡要概述文章和作者背景、細致梳理文章寫作手法、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粗略練習開放性題目這種教學習慣。也就是說,教材選定的內容是什么?教師最終教給學生的就是什么,并沒有過多的課外延展,也不是非常注重挖掘文章背后的歷史事實,大多數時候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在語文考試當中可能會運用到的解題技巧。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很少受到重視
前文當中分析到,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都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應試技巧方面。部分語文教師仍然延續這種教學慣性思維,是因為中國以文化課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水平,正是因為這種衡量標準,導致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首先面臨的壓力就是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壓力,因此嚴苛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常常迫不得已地去扮演教學工作獨裁者的角色,對學生采取的教學安排,常常具備一定的強制性。在這種不平衡的師生關系當中,學生在學習當中并非主體,而是轉變成了學習客體。
三、 如何改變語文課堂教學時間,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擴展語文課堂教學知識面,避免表面化內容的過度解讀
如果一直延續以往的語文教學方式,總是強調學生語文應試能力的培養,那么最后能達到的教學成果,也僅僅是完成核心素養培養當中,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科學習之后,獲得一定具有語文學科性質的成就。簡單來講,就是在語文測試當中獲得相對可觀的成績。然而在文章一開始,筆者就已經分析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還應當肩負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與發揚的歷史使命。教師要爭取在完成文化傳承歷史使命的基礎之上,追求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和突破。因此教師一定要轉變以往過度解讀表面化內容的教學慣性,嘗試擴展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面。還是以前面提到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深度挖掘的,其實不只是這篇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在這篇文章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只要是涉及魯迅作品,大多數時候都是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的。因此,教師可以對魯迅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深度挖掘,學生對魯迅先生所處的歷史背景有一個細致深入的了解之后,不論再遇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哪一篇文章,都能夠從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出發,來剖析出魯迅先生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挖掘文章所表達的內涵,從這些文章當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優秀元素,教師也就完成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任務。這樣的方式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從歷史觀念方面,來解讀不同的閱讀文本,這要比在不同的文章當中一遍遍地梳理文章描寫手法,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要高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