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香
摘 要:構建個性化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學生個性化學習條件更加充分。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順應教學趨勢,創設個性化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文章從個性化學習的含義出發,結合當前語文課程教學分析創設個性化學習模式的要求,并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教學實踐方法,希望對實現個性化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學習;創設;教學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根據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強調教育要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引入個性化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展現自我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則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個性化學習是指以學習者個性差異為基礎,強調學習過程要針對其個性特征和發展潛能而采取恰當的方法、手段、策略、內容、過程、評價等,使學習者在各方面獲得充分、自由發展,以促進學習者個性發展為目標的學習模式。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依然受到諸多阻礙。因此,教師應本著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整合教育資源,尤其是信息技術條件,為學生創設個性化學習模式。
一、 小學語文個性化學習模式的創設要求
(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可知,學生個體之間在智能、知識背景、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多方面存在差異,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則是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促進學生展現自我個性的基本前提。在傳統化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將書本上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灌輸給同學,這種教學方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是不利的。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師就需要運用創新技術方法和教學手段來改善這一局面,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盡量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及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比如,教師在進行一些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應當摒棄一些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可視化的教學情境。通過視覺上的沖擊以及渲染,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和需要,設計差異化的學習目標、內容、方式和路徑,并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這樣才能在尊重個性差異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關注學生的創新發展
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逐漸引導學生走出人云亦云的誤區,引導學生主動展現自我個性,并發展學生的潛能,尤其是創新潛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創設個性化學習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探索,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自主表達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教師在個性化學習模式中,應重視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構建。由于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以及教育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小學語文的學科學習上,學生就表現出很明顯的個體差異。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教師在平時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學生的自主表達,并且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育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引導,使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探究以及自主表達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達到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生獲取碎片化知識的機會越來越多,教師應搭建平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然后設計教學平臺,促使學生表達自我,實現對知識的“零存整取”,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構建符合自身個性特征的語文知識體系。
(四)協調教與學的關系
在個性化學習模式中,教與學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教學和學習模式的轉化,新形式的教與學的關系理念,應當在師生之間得到全面推廣,并且發揮出積極的引導作用。教師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結合時代背景,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啟發學生認識個性發展的重要性,思考自己的個性所在,并指導學生基于個性進行搜索、選擇、思考、交流、表達;學生則在教師的活動中展開實踐探究,在與教師的互動協調中實現個性發展。
(五)強調信息技術的支持
在小學語文個性化學習模式中,教師應重視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例如當前學習終端、學習環境的配置與智能程度、學習平臺、系統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學習資源的針對性、學習者協作交互的深入程度、個人知識體系的可視化建構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會影響個性化學習模式的創設效果。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持,為學生構建個性化的語言學習環境。
二、 小學語文個性化學習模式的創設方法
(一)加強學情分析,滲透以人為本理念
在小學語文個性化學習模式的創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析,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過去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理念一直停滯不前,教師無法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學情分析,運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
因而學情分析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對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學情分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地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學習指導,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知識基礎。在分析學生個性差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認知發展特征、語文學習水平、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能力、信息素養,以及學習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提煉信息,形成學情,作為設計個性化學習路徑,掌控學習進度的重要依據。
例如,在《落花生》一課的學情分析中,教師了解到五年級學生的想法更加獨特,對生活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體驗與感悟,思想也開始向成熟發展,而這時也是引導他們明事理、辨是非的關鍵時刻。有的學生具有一定學習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但有些學生需要在個性化的體驗中獲得進一步引導。通過這樣的學情分析,教師能夠將學生的個性特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從而讓學習真正體現個性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