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林
摘 要:小學科學雙語教學是學校自主研發的校本課程,旨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運用英語的能力。科學雙語教學面對諸多問題,使得教學舉步維艱。有效地進行科學雙語教學,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注重學生批判思維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做到學科互助、學科融合,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提高英語能力,也為學生進行更高階的科學探究提供幫助,更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探究興趣;批判性思維;可持續發展
科學課屬于科普性的知識課程,內容枯燥乏味,而且專業術語較多,小學生英語學習水平有限,很多專業的名詞他們聽不懂或不能理解,課堂會因此越來越單調,長此以往,他們對科學抱有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也會被慢慢消磨掉,他們會失去進一步學習的意愿和獲取知識的動力,最終使科學雙語課走向低效。
科學本身是探索,是不斷發現事物真相,并不斷揭示各種秘密的過程。在小學科學雙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發散思維,讓他們多想、多說、多做,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科學活動和探究中,不要糾結于他們能不能聽得懂、會不會說每個單詞,要鼓勵他們在英語情境中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探索方法。
小學生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好奇心強,喜歡刨根問底。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應多創設有趣的活動,以直觀、新穎、奇妙的視聽感受來滿足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和探究的心理需求,這樣就能有效喚醒學生的創造意識。在科學教學中,創造趣味性活動途徑多樣,教師可以用談話、猜謎、故事、魔術、比賽、動手操作等方法來創設情境,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無論是科學課還是英語課,我們在評價一節課時主要是看教師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主動吸收和加工知識,信息才能具備意義,并在學生認識結構中成為學生知識的一部分。因此,科學雙語教師必須想辦法在課堂各個環節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研究科學,運用英語。
一、 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小學生最不缺的是好奇心,這與科學的宗旨不謀而合。因此,相對于其他學科,學生更喜歡上科學課。科學中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和神奇的小實驗,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每一個學生,激發著他們學習科學的熱情與動力。教師在課堂上只要“略施小計”,用謎語、故事、魔術的方式來創設情境,或以直觀、動手操作的模式直接將學生帶入探索的海洋。比如,在教學“Dancing raisin in the water”一課時,因為grape, raisin, water都是學生較熟悉的英語單詞,教師可直接把他們帶到英語情境中,教會他們用英語思考和討論:把葡萄放在水中會怎么樣?把葡萄干放入水中會怎么樣?把它們放在汽水中又會怎么樣?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讓學生迸發出思維的新火花。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時,教師要先展示代表實驗用具的單詞,為更快地獲得實驗工具,學生會更加專注、更加仔細地聆聽教師的講解,較快掌握關于工具的新單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英語交流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的實驗結論。
小學科學的新課程標準要求保持和發展學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學生在雙語科學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個充滿好奇——有點懈怠——激情燃燒的過程。初接觸科學,尤其是雙語科學,學生的內心是興奮的,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科學探究中去。進入學習后,雙語學習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用語又會讓他們覺得難以理解,萌生退意。此時此刻,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教師需要采取各種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舞他們學習。如,在Powerful Eggs實驗中,教師先拋出結論:雞蛋中暗藏著驚人的科學秘密,它能承受驚人的力量,你們知道嗎?這一問,一定會讓學生產生疑惑,并對此充滿好奇。此時,教師拿出一個雞蛋展示在學生面前,并握在手中使出渾身力氣,雞蛋居然毫無破碎的跡象。這一活動調動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課堂迅速進入“激情燃燒”的階段。通過有趣的引導、生動的活動,點燃了學生自主求知的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內驅力和創造力,這也是雙語科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宗旨。
科學雙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做到科學與英語知識的巧妙結合。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這與科學課程的學習是相互貫通的。在雙語課堂中,學生習慣于用各種簡單的單詞和句型進行交流,英語運用的能力較差,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多聽、多模仿。教師也可將每節課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型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使用英語,從而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雙語課堂,參與英語交流。有些學生較為內向,不愿在別人面前表現,教師可通過小組活動,采用同伴互幫互評的方式,帶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亦可帶領學生一起制定合理的游戲規則,比如,課堂上必須用英語進行交流,盡可能地使用完整的句子,并做好獎懲規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同時使英語與科學學科之間產生相互推進的作用。
二、 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學生思維發展是由籠統走向分化的,小學階段兒童思維在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分化性和精細性,形象思維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初步形成,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開始萌發,培養學生的多維性思想。思維品質是創造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通過一定的標準來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是思維技能和思維傾向,它最初由蘇格拉底提出。在小學科學雙語課堂中,培養小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為了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遇到事情不盲從、不盲信,能理性思考、能發明創新,成為一個新型合格人才。小學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異常豐富,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常規,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比如,在科學小實驗《眼見為實嗎?》中,教師首先要求孩子了解諺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含義,然后提出質疑:同學們,眼見一定為實嗎?我們都知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出自劉向的《說苑·政理》,對這句話質疑,即是對我們老祖宗的質疑啊!此時,孩子們心中有了疑惑,學習的興趣陡然提高,思維想象空間開始拓展。在實驗中,教師出示三張不同顏色但大小一致的月牙圖,按照不同顏色的順序進行排列,讓學生判斷三張月牙圖的大小。因為月牙的弧線讓學生產生視覺的錯誤判斷,導致三張大小一致的月牙圖出現了大小不一的現象。通過這樣的擺放方式,教師要告訴學生:有時候眼睛和大腦的判斷并不正確,眼睛也會產生錯覺,眼見不一定為實。思維也是如此,我們要有自己的思想,既能求同,也要存異。在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輕松得出科學結論,也在情境學習中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更培養了學生批判性的思維和良好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