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摘 要:疫情以來,學生延遲開學,“云教育”模式全線開啟,它以互聯網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立體的、多維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場學習”,也可以“離場學習”,可以“在線學習”,還可以“離線學習”。這是另一種深度學習的模式,筆者在“云教育”視域下,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了新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云教育;小學數學;線上線下;深度學習
“云教育”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它以互聯網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立體的、多維的學習環境,助力學生的深度學習。學生可以“在場學習”,也可以“離場學習”,可以“在線學習”,還可以“離線學習”。一方面,可以幫助一線教師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云”課堂、“云”教學、“云”作業、“云”指導、“云”培訓等;另一方面可以為素質教育注入活力,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了教學的變革,彌補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局限,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開放、靈活、高效。第三,“云教育”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培養創新型、研究型骨干教師,為教育注入活動與動力。
一、 線上學習,提升學習力
自疫情以來,全國各地的學生分批延遲開學,線上學習成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和全面改革的重要契機。通過“云”學習,學生即使在家也盡可以彌補現場教學的缺憾,同時大大擴充學習資源,豐富學習途徑,提升學習力。
(一)“云教育”:拓學習
疫情期間,筆者所在的城市進行了“云教育”,從市級層面精選骨干教師,精心備課,全體教師齊抓共管,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一生一策”,除了每天的線上直播網課,任課教師還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微課錄制,給予學生及時性地輔導。同時,配合網課老師一起提升質量,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的反饋工作。甚至,任課教師自己做起了“主播”,針對本班實際,在線指導,或是錄制微課,循環播放,隨時隨刻,不受時間和地域的影響。這是互聯網帶來的優勢,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力的考驗。
(二)“云教育”:闊視野
“云教育”對當下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與補充,尤其是疫情期間,各類資源進行了整合與開發。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不僅僅是教學書本知識,還拓展了數學閱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
如《奇數和偶數》這本繪本,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深入理解奇數和偶數的概念,了解配對,并能運用配對去解決和的奇偶性等問題。筆者通過“云教育”,進行了空中課堂的閱讀繪本課程教學。
課前,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提前準備好筷子。課中,通過分筷子的小游戲,學生將線上學習與線下活動進行整合,雖隔著屏幕,但互動并未停止。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給筷子兩兩配對的過程,通過配對的結果來理解奇數和偶數,如果能完成配對,筷子的根數是偶數,如果不能完全配對,有剩余,則是奇數。從抽象到直觀,孩子對奇數和偶數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 多元評價,深化教學力
(一)即時評價:提升實效性
線上教學并不是你說我聽的單一講授模式,學生在此過程中仍然是學習的主體,依然可以積極在線互動和交流。在線直播課中教師與學生實現了實時互動,評價也是即時評價,授課教師可以通過交流區看到學生的留言給予即時反饋。
比如學生的課后作業,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借助一些優秀資源,如QQ的“老師助手”、微信的“每日交作業”及其他小程序,進行作業布置、批改、評價等。教師可通過手機端及時收到學生完成作業情況,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還能快速了解全班的掌握情況,便于有針對進行輔導,更利于后續學習方式的調整和改變。
(二)延緩評價:增加思考性
云課堂上,有些知識需要學生通過探索去獲得,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立即給予回應,尤其是錯誤或有些偏頗的想法。而應以鼓勵的方式點去引導,讓學生或討論質疑,或實驗探究等,在不斷的研究和爭辯中明確認識,找到正解。因此,這時就需要進行延緩評價,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通過同伴互助、小組合作共同完成,還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進行研究。
(三)個性評價:線下銜接性
線上學習有其優勢,但會出現較大的差異性。為此,筆者在學生延遲開學前進行了一份線上教學的問卷調研,以期了解學生空中課堂學習的實際效果及困難,并在開學一周后進行了調研檢測,便于在新學期的課堂中及時做出調整,讓教學更有實效性。
從問卷結果中,很明顯看出: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習慣、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教師而言,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在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身上都能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可以設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對學生而言,
圍繞本課的學習目標及自己的學習情況,對自己進行評價,提出疑問,利于教師的檢測及高效輔導。
三、 開放作業,激發創新力
為了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減少對單一作業的枯燥之感,筆者在“云教育”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研究“線上+線下”多樣化作業,讓學生經歷充分的學習和鞏固過程,讓學習不斷向深度邁進。
(一)彈性作業,凸顯差異教學
根據教學差異論,在作業方面可以進行彈性布置,使每個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余有所提高。具體可以分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型作業、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型作業。
比如六年級《圓柱表面積復習》一課,筆者設計了彈性作業,分基礎型、提升型和拓展性型練習。基礎練習是所有學生都需要掌握的,提升作業是中等以上能力的都可以嘗試達標的,基礎薄弱同學,也可以進行挑戰。拓展練習的要求相對高一些,主要用于提升。這樣的作業,既有基礎,又有提升。
基本練習:
1. 圓柱底面周長12.56厘米,高5厘米,側面積是多少?表面積呢?
2. 一圓柱側面沿著高展開后是一個邊長3.14分米的正方形,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