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萍
摘 要:數學課程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課程,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為了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教師應該不斷革新自身的數學教學理念,通過應用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數學思維與學科素養。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摸索創新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的方式,讓學生在高效率、高質量的數學課堂中進步成長,培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此,文章將對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優化方式進行分析與闡述,旨在為初中數學教師提供些許教學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課堂;優化措施
一、 引言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習科目,但是在過去的初中數學教學進程中,枯燥的課堂與乏味的講授讓學生“望而生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標準之下,對初中數學有了全新的定位,要求初中數學課堂展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維。因此,在新時期下的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優化教學課堂,重新認識自己與學生的角色,形成嶄新的教學思維,轉變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數學學習進程中的探索,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促使初中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使初中數學課堂成為學生進行實踐的平臺,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
二、 優化數學教學課堂的意義
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其心理發育與認知能力等方面還沒有完全成熟,學生在學習進程中的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較差。而數學這一科目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難度,學生在學習進程中或多或少會感到比較吃力。因此,數學教師應該優化教學課堂,將數學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源頭,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環境。學生在高效率高質量的數學課堂中,就會有效提升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加完善全面地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成績。
三、 優化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對策
(一)應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
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大屏幕的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傳授,可以有效增進數學課堂的活躍性與生動性,還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進程中,應該遵循數學知識與生動直觀的圖形相結合的理念進行教育,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所學知識有一個明晰直接的認識與掌握,而不是讓學生憑空猜想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師可以應用靈巧的多媒體方式來充盈數學課堂,讓數學知識“動起來”,讓學生的學習進程更加鮮明、生動、靈活。數學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課件、PPT等教學材料制作的能力,將死板的知識轉變為鮮明的形象,從而創設出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數學課堂,促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與掌握,啟發學生的思維與頭腦,提升數學課堂的成效與質量。例如,數學教師在講授北師大版初中三年級下冊《圓的對稱性》這一課程時,就可以通過應用多媒體大屏幕進行信息化數學課堂的創設,通過信息技術制作出圖形的動感影響,并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平移、旋轉等圖形的變化方式,學生就可以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很快明確圓的對稱性相關知識。在教師講授完畢以后,數學教師可以引領并指導學生進行繪圖實踐,并對課堂作業完成狀況較好的學生給予相應的表揚與鼓勵。通過這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加入,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將會被有效激發,學生也可以快速完善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與學科素養。
(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習積極性是推動學生進行更深層次學習的重要力量,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動力源泉。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進程中,應該將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培育與激發作為優化初中數學課堂的主要中心點,數學教師應該規劃設定數學教學情境氛圍,創設新鮮、明快的數學知識學習環境,燃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與探索欲望,開拓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知識積累,促使學生切實加入數學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授初中一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方》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讓班級中每一名學生都拿出一張紙,并對學生講授:這一張白紙的厚度是不到零點一毫米的,現在,請同學們把這張白紙對折三次。學生在對折完畢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現在這一張紙的厚度是多少?學生會回答厚度為一毫米。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如若將這一張白紙對折三十次,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張白紙的厚度將會到達多少米?學生在教師的問題情境之下,就會紛紛進行發言,有些學生會說厚度到了十厘米,有些學生會說厚度到達一米,敢于想象的學生會說厚度到了十五米。在學生充分思考并發言完畢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公布答案:經過實際計算,這一張紙的厚度已經超過了十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學生在聽到這個答案以后都十分驚訝,于是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引出有理數的乘方相關知識,學生對于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將會十分盼望與期待。由此可見,在這種問題情境之下,引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通過懸念方式激發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知識的欲望與主動性,讓學生切實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增進學生有效掌握并吸收學習這一課程內容的自信心。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投入到數學課堂中的興趣,并逐漸形成一種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課堂環境中積極探索研究,從而有效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三)課堂教學多樣化
在過去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以傳授知識的身份出現,整節數學課經由數學教師不停地講授、說教,而初中學生只是
以被動接受知識的身份在課堂中學習,數學知識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完全割裂,數學課堂的氛圍也十分嚴肅并且枯燥。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標準中提到:學生應該學習具有實際價值的數學知識,學生也應該具備相應的應用數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數學知識內容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性。數學教師要想切實有效優化數學課堂,就應該轉變教學方式,認識到日常生活之中含有大量的數學知識,如生活中的圖形,有些圖形是幾何本身,有些是根據數學知識中的重要理論依據而產生的,都具有十分強的研究與探索價值。例如,教師在講授北師大版初中一年級下冊《軸對稱現象》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物體外在形狀,并讓學生分析一下哪一些物體形狀是軸對稱圖形,哪一些是中心對稱圖形,之后讓學生講一講這兩種物體形狀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在教師的問題指引下,學生就會充分開動腦筋,并且進行熱烈積極地談論研究,促使整個數學課堂的氛圍生動活潑。有一名學生說:我認為軸對稱圖形更加好看,因為人們的臉都是對稱的,不對稱的話就十分不好看。通過這名學生的發言,整個初中數學課堂的氣氛推向了更加熱烈的階段,幾乎整個班級中的學生都加入到了討論中。有些學生將軸對稱圖形與中心對稱圖形的特性全部總結了出來:軸對稱圖形會帶給人們一種穩重、沉穩的視覺體驗,而中心對稱圖形會帶給人們一種活潑、跳躍的視覺體驗。在這種數學課堂之中,學生不單單學習到了數學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審美能力,并且在課堂中加入日常生活元素,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都會激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成效,優化數學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