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逢波
摘 要:每一次改革和創新,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探索。歷史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陳規。眾多教師紛紛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尋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和輔助的新課堂模式。然而,這樣的探索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歷史課堂的教學進度常常會被拖慢,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率。文章立足于新課程改革下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分析總結其中利弊,探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策略,以其為歷史課堂的創新和改革以及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初中;新課程改革;歷史;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的構建是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在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既要確保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又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和推動作用,在宏觀把握課堂進程穩步推進的前提下,又要確保課堂氛圍活躍,但是課堂秩序不能混亂。總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做到緊密配合,才能夠既確保課堂效率的提高,又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 高效課堂的主要內涵分析
(一)對于課堂教學時長的把控
從時間維度上講,高效課堂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能夠確保既定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是在規定時間之前提前完成教學任務。總之,高效課堂與傳統課堂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高效課堂不會存在課程拖沓的現象,整個教學過程都會按部就班地迅速完成。
(二)對于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
從教學質量方面來說,高效課堂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良好的教學質量。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高效課堂就是課程進度快,課堂教學時間短的課堂。還應該注意,所謂的高效率,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時間上的高效,更是教學質量方面的高效。簡單來說,就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較高教學質量的課堂。
二、 歷史高效課堂構建的必要性分析
(一)傳統課堂模式無法適應新的教育發展
進入初中階段以后,學生的歷史學習內容陡增,難度加大。對于教師來說,教學任務更加繁重;對于學生來說,完成學習任務也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如果仍然保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就難以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預期目標。因此,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是初中階段歷史小學的現實需求
(二)傳統課堂模式創新的現實需求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內涵是以人為本,充分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它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為主要目的。在新課程改革穩步推進以后,眾多教師紛紛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實行分組討論,小組競爭制。把全班劃分為一個個小組,每個小組內部成員之間是協作關系,對小組外部成員之間則為競爭關系。在教師進行課堂內容教學時,往往采取小組內部成員自主探討所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而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能夠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能力存在差異,探索進度也存在差異,所以教師無法準確把控課堂進程,在小組討論環節常常會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此外,這種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也讓教學質量完全依賴于學生的自律性。然而在現實的教學活動當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在小組討論環節毫無參與意識,常常趁著課堂討論環節開小差,閑聊。長此以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歷史水平差異越來越大,最終,造成整個班級的歷史綜合水平下降。為了確保在規定的教學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質量,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也是確保歷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能夠有所收獲、對于學生歷史成績的提高,能夠有所幫助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鞏固新課程改革成果的需求
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我國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需要,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常常采取應試教育,追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學校教育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當中受到了深遠的影響,常常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方面,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素養則很少要求。目前,我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對人才的需求方向也開始發生轉變,這也促使我國人才培養的方式發生改變。基于此,新課程改革才被提上日程。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注重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說,現階段很多的初中課堂教學模式,都處在新舊交替的階段。既不能因為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保持課堂教學效率降低,就盲目抵制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也不能因為過度追求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而忽略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升。總之,改變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是對于新課程改革浪潮的順應,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新課程改革的成果,不斷促進我國教育方式的轉變,提升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 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探究
(一)增強教師對于教學文本的把握,明確教學重點
想要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不能只是簡單地縮短教學時長,片面追求課程進度,而要追求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對于事物的把控常常需要抓關鍵,歷史課堂教學也是這樣,教師要充分明確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這些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充分強調;對于一些非重點的內容,則可以快速帶過。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一定要加強對于文本的了解,充分明確重點難點,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切忌從頭到尾毫無區別地教學。
(二)采用競爭方式,促使小組討論效率提高
在現實的教學活動當中不難發現,每當進入小組討論環節時,常常因為組內個別成員的懶散,而拉低整個小組討論的進度,進而拖慢整個課堂教學的進度。所以要想構建歷史高效課堂,我們首先需要從小組討論效率的提升方面著手。比如,一些教師在進行小組討論教學時,常常采取小組加分制,得分高的小組即為獲勝組。那么,考慮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可以把小組的討論時間列入競爭范圍之內。在小組討論環節展開時,在黑板上明確標明各個組別,實時更新每一個小組的完成情況,按照完成的先后順序,進行加分獎勵、扣分懲罰。通過這樣的競爭方式,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各小組成員之間都會緊密團結,互相監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個別人開小差,閑聊,進而推動小組討論環節迅速結束,從而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