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軍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語文經典誦讀教學課程在全國大多數小學開展。經典誦讀課程的開展,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在實際
誦讀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使經典誦讀課程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此類問題,文章對經典閱讀課程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找到了優(yōu)化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價值;現狀;優(yōu)化路徑
一、 語文經典誦讀的價值
(一)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語文經典誦讀主要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傳統(tǒng)經典文學的誦讀,了解傳統(tǒng)經典文化著作,并從中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得到經典知識的熏陶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經典誦讀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與成長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經典誦讀能有效地豐富、優(yōu)化語文課程的資源,能彌補語文教學中的不足,提高學生閱讀教學的效果與質量,由此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近幾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為重要的就是民族文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認識、重視民族的經典文化,也開始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傳播經典,例如,歌曲的改編,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等等。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學校更應該擔負起傳承經典的責任。讓學生從小浸潤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經典都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的文化精髓,其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是文字集成的代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豐富想象力,還能拓展其知識面,為其后期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累積更多美文、詞句等好的素材,從而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有助于學生的德育教育
育人要育德,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教育,它給予了德育教育良好的教學資源,是開展德育教育的良好基石。通過對語文經典的誦讀,讓學生了解并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從中汲取道德養(yǎng)分,實現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成材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語文經典誦讀積極有效的開展,有利于豐富和完善學校、班級的文化建設,為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二、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育的現狀
(一)教師對經典誦讀教學存在認知錯誤
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對于經典誦讀課程的認識不夠深刻,他們沒有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甚至將古詩文與經典誦讀混為一談,認為經典誦讀就是對古詩詞大量的書寫和背誦。對閱讀的要求少之又少,比如,一節(jié)課四十五分鐘,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卻僅有十分鐘甚至更少。朗讀練習大多是來去匆匆,如曇花一現,且無法留香,致使朗讀成為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過程。殊不知,真正的語文經典的誦讀是讓處在記憶最為良好階段的小學生,通過長時間的誦讀積累大量有價值的經典作品,為其以后文學經典的學習和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種種,都表明了現有教學中的弊端。有一些教師認為學生理解能力不高,無法完成對一些長篇經典的學習,從而在教學中選擇一些篇幅較短,內容簡單的作品來完成教學,從而讓一部分文學經典無法進入課堂,供學生學習。因此,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會讓學生對經典誦讀產生“只是如此”的誤解。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教學形式單一,缺少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朗讀教學方法,單一、機械,教學中只注重聲音形式,不重視內心體驗。課堂上常會聽到教師說“這一句要用這樣或那樣的情感來進行閱讀,這個詞讀的輕些,這個詞重些”等,教師只注重表面技巧,不重視語言內涵的話語,因而忽略了朗讀是要表達真情實感的要義。使得教學中學生如工廠流水線生產器材一樣,只懂得機械地學習,卻始終不得要領。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經典誦讀的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興趣是主動學習的重要基礎,如若不重視開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僅是一味地機械化教學,對經典誦讀教學的推廣也是極大的阻礙。
還有一部分學校,把經典誦讀當作語文教學中的輔助活動,沒有安排固定的教學時間,更不用說開設獨立的課程來進行教學了。在這種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開展,自然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加之教師錯誤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由教師先進行初步講解、范讀或同學領讀后,直接進入背誦階段,而后就只注重背誦結果,對誦讀文章本身再無深層次的講解。由于對文章本身理解的不夠透徹,學生背誦困難,學生逐漸對經典誦讀失去興趣,學習過程中只以完成教師的背誦要求為目的,經典誦讀的教學根本達不到目標。
(三)學生沒有良好的誦讀習慣
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小學生階段經典誦讀的教育有時會演變成一種帶有功利性的教學活動。為了滿足考試需求,教師把原本對學生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變成了背誦、默寫數量上的積累和評比的標準。這種錯誤的教學方式,使得原本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的教育方式變成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填鴨式教學。這樣如何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更何況這樣的教學根本無法讓學生真正地領會其中的深意,會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增加很大的負擔,這種負擔讓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根本無法養(yǎng)成自己學習的習慣,更談不上良好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了。
三、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
(一)對教師進行專業(yè)的教學培訓
教育工作中,教師是引導者。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對學生經典誦讀的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師的文學基礎深厚與否,直接影響學生所接受知識的程度。因此,想要有效開展語文經典誦讀課程,對教師的專業(yè)培養(yǎng)是非常關鍵的。
經典誦讀知識內容豐富,文化含量極高,教學方式沒有固定要求,對教師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對教師教學方法進行綜合培養(yǎng)。如何讓學生愛上經典誦讀成為了教師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另外,要糾正教師對經典誦讀教育的錯誤認知,通過專業(yè)有效的培訓,令其理解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教師的責任感。從而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更好地利用具有創(chuàng)新性、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引導學生來進行經典誦讀課程的學習,進而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