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克莉
摘 要: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滲透的總體要求下,小學數學教育也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發展。教師要積極進行角色轉變,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運用微課教學、信息技術支持數學教育轉型;利用生活化的數學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的價值;踐行分層教學理念,實現因材施教;家校合作,實現數學教育成果優化提升。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教師;教學策略;方法
一、 引言
教育是培養新時代有志青年、踐行科教興國的重要戰略,也是促進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在當前形勢下,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滲透的總體要求下,小學數學教育也迫切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發展。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方法技能、教育策略方法上有新的轉變,帶動課堂教學成果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等的轉型。這樣的數學教育才更符合時代所需,符合少年兒童的成長所需。
二、 角色轉變,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
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在思想認知和行為模式上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對學習重要性的充分了解,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以往的數學教育中,很多老師更喜歡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和題海戰術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通過記背乘法口訣、多做數學題等方式去掌握知識,提高做題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課堂體驗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對數學課堂產生厭倦排斥情緒,不愿意學數學。這對未來同學們打好數學基礎,形成自主學習熱情是會造成不當影響的。在核心素養教育和立德樹人教育的新形勢下,數學教學追求教育成果的深化,這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大家自愿學習數學、自主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需要轉變傳統數學教育的不利局面。
基于這樣的考慮,教育工作者需要先在課堂教學角色上做出轉變。我們要從過去單方面主導課堂進度和節奏的角色中轉變過來,成為學生成長的顧問,成為學生學習的顧問。我們更多的時候要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幫助學生破解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分享學習的好經驗和好方法,跟蹤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了解大家在學習中遇到了什么困難,需要什么幫助。換言之,數學教育需要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需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比如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連1、2、3、4等基本數字的大小、多少關系都搞不懂的話,老師就需要在這方面多做強調和解讀;學生如果對位置關系中的前、后、左、右缺乏準確把握,老師就應當側重對這方面知識點的講解。要在教學活動及內容的組織中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回歸,這才是對數學教育策略轉變的有益探索。
三、 微課教學,信息技術支持的數學教育轉型
當前,“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發展的新途徑、新趨勢。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各個學科教育都有了新的嘗試,對于各種教育資源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微課就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參與數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教學方法技能創新的典型代表。比如在學習數學中關于位置這方面知識點的時候,老師完全可以利用導航軟件來呈現某個地區的二維平面圖或者3D街景圖,然后在其中展示東西南北等不同的位置,讓大家在生動直觀的微課視頻學習體驗中了解東、西、南、北的位置關系。
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微課教學的優勢顯著。其一,微課教學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化應用和共享,解決了部分地區部分校園教育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給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參考借鑒;其二,微課教學的方式可以將很多抽象數學知識以直觀可見的方式來呈現。比如在關于認識圖形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利用實物圖和透視圖相結合的形式來幫助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一個足球,同學們能看出來它的某個面是圓形,但一個橢圓形的橄欖球,學生就未必能看出來它也可以是圓形。老師在微課視頻中利用電子技術把一些學生不容易把握的視角、思路、知識點用生動直觀的方式來呈現,這對彌補學生認知能力上的不足、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 生活化的數學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的價值
很多小學生對數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覺得數學就是學習了解各種數字,就是拆解分析各種數字關系。這種認知導致學生對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認知不足,在學習的時候也就會出現動力不足、態度不端正等情況。根據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教師應當把數學學科知識中所蘊含的優秀品德、優秀思想、優秀精神傳承給學生,讓學生受到啟迪。比如數學知識所體現的嚴謹,數學學習中需要的細心與認真的態度,還有數學學習中解答應用題等的靈活變通的態度等,這都是值得鼓勵的。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從數學學科中獲得道德品質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轉變策略,跳出教材,教育工作者可以將數學教育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正確了解數學學科的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并且能以更好的態度學習數學。
比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老師提取了一些生活場景來導入課堂內容,讓大家嘗試從實際生活的視角去看待數學學科的發展,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教師可以先請大家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哪些場景需要用到數學知識,以此檢驗學生的日常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的學生會說,去街邊買東西的時候會用到數學;也有的學生會說,農民伯伯豐收之后給糧食稱重,了解收成情況,會用到數學;還有的學生提出,媽媽每次安排晚飯的時候,都要考慮家里人能吃多少,這也是數學的應用。基于大家的發言,老師提出了問題:如果你現在成了爸爸媽媽,成了一個消費者,需要去購買一批東西,你覺得自己能勝任嗎?假如給你100元錢,買香蕉需要花40元,買哈密瓜需要50元,你最后還能剩下多少錢?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讓學生從生活需求的角度了解數學的重要性,從而認真學習數學,認真做好每一個數學題。隨著學生的態度的轉變,數學教育成果的深化也就具備了更好的條件。
五、 踐行分層教學理念,實現因材施教
在中國千百年的教育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在強調要因材施教,這也是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主張。在現代社會,教育理論的發展更加成熟,但因材施教的基本觀點從未動搖。踐行分層教學模式,就是因材施教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的體現。根據教學實踐來看,在一、二年級,學生的數學水平已經會表現出一些差距。有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但也有的學生連一些基本的知識點都掌握不了。這種情況的存在,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活動等的組織上做出合理的考慮。這也就是分層教育發揮作用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