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京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成為當前不可逆轉的教育發展趨勢。傳統的題海戰術教學模式以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不僅教學效率低下,還忽略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高中物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后的教學形式較好地解決了這一教學問題。因此,文章通過對當前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融合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進一步探索物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路徑。
關鍵詞:高中物理;現代信息技術;融合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領域逐漸信息化,這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還為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新潛力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如何在充分體現新課標改革后的教學理念升級的前提下,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實現物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成了當下高中物理教師亟須探討的問題。
一、 當前信息技術和高中物理教學的融合情況
(一)忽視了物理基本知識的講解
常言道,“過猶而不及”。將信息技術引入高中物理課堂,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體教學效果,但是教師如果過于依賴信息技術教學,忽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思路不明確以及知識點混淆等問題。高中生將會無法通過掌握基礎知識點、相關公式以及概念的來源形成系統的學習網絡,對今后高效復習與靈活應用相關物理知識點有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高中物理教師首先要解決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相互融合的教學問題。
(二)教學活動的主與次不夠明確
信息技術的引入,雖然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常會導致教師忽視自身的主導地位,將信息技術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備課過程中,物理教師過于重視信息技術教學的趣味性,制作各種有趣的課件,忽視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本質,容易將趣味活動與知識點的傳授教學活動主次順序顛倒。在實踐教學中,縱使渲染了課堂氛圍,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有效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卻不是很好,影響了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課堂教學缺乏有效師生互動
高中物理是一門實踐性的自然學科,實踐教學活動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之一。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適用于教學各種階段的,如果一味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高中物理教學,長此以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讓學生失去新奇感,甚至產生厭倦和抵觸心理。同時,師生之間長期缺乏有效課堂交流互動實踐活動,會出現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及認知水平的發展,無法根據學生狀態進行答疑解惑或者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學進度的情況發生,影響師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整體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二、 物理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融合路徑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融合是促進高中物理任課教師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推動力,“如何有效融合物理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是當今教師熱議的教學問題。通過上文對當前的信息技術和高中物理教學的融合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兩者之間的融合探索過程中我們容易遇到忽視物理基本知識的講解、教學活動主次不分、缺乏有效師生互動等融合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我個人多年教學經驗,對物理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融合路徑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教學情境和現代信息技術融合
高中物理新課標中有提到創設教學情境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理應重視課堂教學情境構建,在渲染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的靈活性與趣味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豐富教學內容,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高效的課堂。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發現,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導入新課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情境的渲染效果。
例如:以講授“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知識點為例。眾所周知,“電磁感應現象”是我們高中教材中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電”與“磁”都是看不著摸不到的東西,學生對這部分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科學猜想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講解相關物理原理,也可以通過網上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知識點。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PPT與人們日常用電的圖片以及三峽水電站、風力發電、大亞灣核電站的運行視頻,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接著,教師可以按照提出問題—科學猜想—分析討論—課后檢測的步驟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方式融合展開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發電方式有哪些,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同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思考電磁感應會不會產生電流。然后,讓學生思考“磁鐵上的線圈是如何產生電流?應該如何判斷有沒有產生感應電流?如果能夠產生電流應該如何測量?”并且提出自己的猜想。其次,教師讓學生結合相關知識點,分析不同繞法線圈產生的電流的異同。引導學生總結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改變磁鐵穿過閉合線圈的磁通量Φ,產生感應電流。最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本節課知識點的練習鞏固。這種利用生活情景與信息技術相交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不僅將抽象化的知識點轉換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還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教學情境,提高了教學情境創設的質量,也讓教學情境和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深入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加強了課堂師生互動。
(二)實驗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融合
高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幫助學生掌握物理概念以及相關定理的應用方法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以及科學實踐探究能力。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講解實驗原理、講授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學生聽實驗、寫實驗、背實驗,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了教學效果。為了充分提高高中物理實驗教學質量,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必須加大實驗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力度。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實驗課堂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以及相關實驗知識點的掌握,使得教學成效大大提升。